在中国武术文化中,对力、内气与内劲等内容的探究“是历代拳师们不休的话题。探讨这些问题的实质,自然成为身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时代的练武人或武术爱好者的研究课题。尽管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通过各种捷径尝试探讨,然目前对此问题尚未有科学结论。现刊出李忠京先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心得文章,我们欢迎各位参与此话题的探究。
一、力与内劲的区别
力的表现是克服外界的阻力,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来显示。人体由于肌肉的收缩,使关节屈伸而产生了力,而这种力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人的力量是由肌肉收缩克服外界的阻力做功表现出来的。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中的每一种要素对一种力量来说都只有一个数值。而内劲虽一样具有力的特征,但它强调的是力的变化,在作用于外界的物体上时,其人小,方向、作用点都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根据物体对自己的作用力情况进行不断调整的。同时劲在人体内还强调肌肉力量的相互制约即一种控制力,表现为人体中肌肉力量的同时多向性,不只一种单向力的出现,而是相互制约的多向力的出现。因此内劲在人体中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力,而是多种力,还表现为一种神经反应。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来看力与内劲的区别,例如一重物从人的头顶处下落,当人用手顶住此物体不让其下落砸向自己的头部时,必须用至少等于重物重量的力向上顶住才能不让其下落。这时就可以看出力F1的大小是等于重物的重量G,力的方向是向上,力的作用点是物体的底部。这种力就是人的一般的力量。图(1)。而用内劲时,就要首先判断重物下落的力向,然后朝与重物下落方向的横向或斜横向用力拨开物体,改变其下落的路线,而且还要保持自己的稳定。这时可以看出内劲首先表现的是力的方向上的准确性,这就需要神经反应的灵敏,其次可以看出这时所用的拨力F2并不要与重物的重量相当,只要有克服其在横向上的惯性力就可以了,最后可以看出内劲不仅是移开了物体,还要有控制自身稳定性的力F2'的存在,表现多向力在人体的出现。
因此可以看出、内劲是人克服外力时,肌肉在神经反应灵敏的状态下所做的合乎省力原理下所发出的力,即产生力学的合力或力偶的效果,同时还产生一种维持自身平衡的力,这种肌肉根据不同情况而协调发出的多向的省力的力就是所谓的内劲了。
力与劲在特征上对比表现出,力的单向性与劲的多向性,力的不易变性与劲的多变性,力的单个性与劲的多个性。如果力讲的是克服外力,劲讲的就是改变外力的路线。
也可以说力为有形,可量化,劲则无形,是变化的;力是方的即力的方向性明确而劲足圆的即劲的方向是弧形变化的;人体内务肢体的肌肉力量分工明确,是分散的,而劲力讲究各种力互相的联系作用,是身体内力量的聚集,所以力散劲聚;力的应用往往使人体的重心不稳而浮起,而劲力的实施是多向的力量运用其中必然包括维持平衡的力,因此重心是稳定的,表现为沉稳,即力浮而劲沉。
二、内气与内劲的联系
练出太极拳的内劲就必须从内气的练习开始,这是太极拳的先辈们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从练太极拳开始就与内气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十三势歌》中有“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练太极拳时对内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种劲法,它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的内气流行与外形内缠外绕合一的螺旋运动”。杨式太极拳的内劲就讲究人体 气圈的运用,“通过盘架子培养元气使之渐充.浩然之气便可由会阴周围升腾至百会周围,将胯、腰、肩三道气圈由中线向左右分隔,形成六个半径圈。浩然正气粗大,促使右肩之半径圈向前下转便能发出拉内劲。浩然正气平向前移便可发出挤内劲。”
太极拳的发劲练习程序一般先从基本动作练习达到基本协调后,这时一般认为内气能够贯通了,此时的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渡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即达到古举谱中说:"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宋骨肉臣’也”的意识指挥状态,内气贯通使肢体成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这种依赖内气的联系作用把肌肉的运动协调起来,而用于肌肉劲力的施展的过程就是内气与内劲互相依赖和作用的过程。
那么这种内气与肌肉关系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呢?
(—)内气的实质
首先弄懂内气是什么,才能揭开这自古以来太极拳一直把内气奉为至宝的原因。谈到内气就要说到经络了,按照中医的理论,内气主要是在经络中运行的。那么经络又是什么呢?经络本身既非神经,亦非血管,它具有“低阻抗”、“高振动音”和“隐性感传”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其相应的物质基础是“表皮角质层相对较薄”,“菱形结缔组织束较多”,“神经束与神经末梢数量较多”,“肥大细胞也较多”。于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具有立体结构的相对独立的调控系统。
有关经络系统的形成机制,人们从细胞的特性中发现经络系统的形成与细胞有关。在1939年就有人测出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为:lOmv—lOOmv,可兴奋的细胞(神经与肌肉)膜两侧的电位差为60mv—lOOmv,相当于107v/m的强电场,如此大的场足以使很多无机材料击穿。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的运输(如离子等跨膜运输)、能量转换(呼吸链中的电子转移传递)和信息传递(动作电位,钙位)等等都是电子转移和离子电流,还有心电、脑电和肌电等生物电在人体中的变化,又会产生磁场,所以在人体中存在着各种电场,磁场和生物电,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形成了人体的一种场。“场”原本是物理学的范畴。现代物理学把物质的形成归结为两种,即实物与场。可以说每一种实物都同时存在着它的场,两者是共存的。人体的场因与人体状态,包括人的意识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能将它归简单的物理场,而称之为人体生物场。而它们的各种活动的驻波叠加的峰就形成了经络系统。因此经络系统是在生物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经络系统也可以被看作是有特定方向的人体生物场。它的最小生物场即是细胞的电场。
从以上的经络系统的形成和经络的生物物理特性和其物质基础中可以看出,内气的实质是人体的生物场,这种生物场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和信息变化。因此内气是存在于每个细胞中的,它的主要运行方向是经络的运行力向,是一种场的能量。从经络的物质基础中可以看出它的神经数量较多,所以内气的运行是可以从神经上反映出来的。反过来人也可以通过对神经的调整而对内气产生作用。而能够对神经进行调整的就是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人体可以通过意识调整经络中的神经状态来控制内气的运行而对肌肉进行控制。人体的整体肌肉的统一作用要达到完美的协调和变化是不容易的,而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通过对内气的控制,就可以解决控制人体肌肉力量的协调问题。通过内气就可以协调人体肌肉的各种力从而产生各种的劲力。可以看出内气与肌肉力量发生作用的纽带是神经。如下所示。
调控神经——神经作用产生意识——内气运行——全身肌肉之间山量协调变化——各种动力
(二)内气的变化特性是内劲形成的模式
我们同时还可以看出内气的运行方式直接对肌肉的力量协调变化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内气的变化特性是劲力特性的模型,有什么样的内气变化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劲力形式。内气的分散性,集中性,传递性,流动性,联系性,可控性等则引导出肌肉的相对应的劲力特点。
内气的分散性是指内气在体内可以同时向各方向运行,那么人体的肌肉也可做出向各力向发出的力,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用的就有这种内劲来支撑八面。
内气的集中性是指内气在体内可向同一方向运行,那么肌肉也可向一个方向发出劲力,“发劲如放箭”就是太极拳的一种发力形式。
内气的传递性是指内气在体内可从一端传到另一端,那么人体的全身肌肉力量的运用也会有这种特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与腰,形于手指”说的就是太极拳的发力时的传递形式。
内气的流动性说的是内气在体内可以随意流动,变向而运行。那么人的各部分的肌肉力量相互协调也一样可以做出这种流动性的变化来,其实从以上所谈的各种劲力中都已表现出了它的流动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表现了这种劲力的流动性。例:太极拳的套路就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这是动作之间的劲力流动性;“立如平准,活如车轮”,说的就是内劲要像车轮一样转动,也可看为一种流动的圆;太极拳的化劲就是强调劲力在体内的流动性,而无定向,遇实则虚,遇虚则进的流动特征;而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其缠丝的特点就是劲力的—种螺旋的流动形式。
内气的联系性是指内气无论怎样分散在人体内都是互相联系的,连通的。而且这种联系还有具特点,就是可以走捷径,从体外发生联系。比如两手的内气联系不仅有通过人体的两臂和肩胸发生联系,也可在两手之间直接发生联系。这在太极拳中叫做相吸相系。就是说练习太极拳时人体的肢体不管做什么动作都是相互联系的,“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人体的肌肉力量在这种联系下就可以表现出整体劲来。
内气的可控性则说内气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人的意识可以决定内气的运行方式,因此太极拳练习就强调“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也就是说肌肉的各种力量的变化是可以通过人的大脑意识来支配,意识才是劲力变化的根源。
因此从内气的角度来看内劲,内劲就是以内气为引导达到一种肌肉高度协调变化而产生出的各种劲力。
(三)太极拳内劲训练要素
我们清楚了内劲与力的区别和关系,以及内气与内劲的联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劲力进行训练。首先明确与劲力有关的几个因素:人体各部的力量,人的意识,神经反应,内气(经络系统)。那么太极拳内劲训练重点就是放在这几个因素的训练上了。
人体各部的力量是劲力的基础,各部的力量越大内劲就有可能越大,因此我们要发展人体各部分的肢体力量。力量素质具有综合性,包括抗阻力能力的最大力量也有包含速度的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等,因此发展力量素质要有克服阻力的练习,也要注意速度力量即爆发力的练习以及力量耐力的练习。当然单是力量大而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的配合,内劲是练不出来的。因此在练习力量素质时要注意运用能综合发挥身体力量的练习形式,如抖大杆,推沙包等,以使力量更接近于内劲的需要。
人的意识在内劲的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这几个因索中意识就与神经和内气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这些句子说的都是意识在练习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这里所指意识不仅是指要指挥动作,更重要的是指要大胆合理的想象。而心静则是意识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意识实际是包括人的情绪、心境、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等的心理素质。而其中与内劲最有关系的就是想象力。因为内气的调动需要这种想象力,如汪永泉的杨式太极拳中就要想象自已是个大气球,或手心里含着小气球。招术的运用也需要想象力,例如,“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之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其中的意都是一种想象力。用力的方式也需要想象力,如想像手里握着鸡蛋猛地甩向对方,并意想鸡蛋在对方的中心炸开等等。因此培养和发挥想象力在内劲的训练上是十分重要的。
神经反应在内劲中表现为听劲和身体肌肉协调的灵敏性,听劲即是感觉对方力量变化的能力。一是通过皮肤接触来感觉对方的力量变化,二是用眼睛通过对方肢体形态的移动趋势来判断其力量的变化。因此以触觉和视觉为刺激源的反射反应就是训练提高神经反应的重点。但肌肉在获得信息后能迅速地调整达化解来力的效果才能说明其反应的正确性。因此正确的神经反应应该是反射时和肌肉有效协调两个因素组成的。即是在反射时之内使肌肉进行有效的协调。这是我们在训练时要注意的。
内气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上所论述的是内劲的变化模式。在太极拳中内气的运用还有其特点,就是“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务使气敛人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概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撑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从这些古人的拳谱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太极拳中要理想地运用内气就必须遵循“内敛”和“下沉”这两个重要的原则。气内敛的目的是使神经反应最先抓住肌肉的最原始发出点——肌腱,因其与骨骼直接相连,因此气达骨骼就能做到神经支配肌腱的作用。离身体越深层的肌肉稍微—动就能带动较多浅层肌肉的较大幅度的收缩运动。因此气内敛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控制人体的深层肌肉达到较快且有效地调整全身肌肉。下沉是为了松弛肌肉和稳定重心,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就是以肌肉的下沉为主要特征,而这种下沉的肌肉又是具有灵性和活力的,那么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加强经络系统的功能;使下沉的肌肉依然能充满了内气,这样就能使肌肉神经反应敏锐而有活性。因此利用内气的下沉来带动肌肉的下沉可以避免肌肉的僵持。由此看来内气在太极拳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是我们训练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