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李和生内功太极拳体会(2)

李和生内功太极拳体会(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03 17:22 编辑: 网络 查看:

    再次,松是练习内气的基础。不能彻底放松,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确实不易,全身入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放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会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拳意才自能上手。

    总之,太极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不节不松,到老仍是不通。

    二、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的几个错误认识或误区

    从古典拳谱中看,不应带来练拳中的偏差或谬误,查其原因,并非简单,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不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拳谱》中对“太极松功”没有专门论述,虽然有“专气致柔”,“稍一用力即落傍门”、“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但终没有明白提出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要求。尤其有的所谓“宗师”们,在解释古拳谱时,再加进了自己的体会,把不用力,解释为“不用多余的力”, 还是用力;或提“松紧适度”之说,还是有紧,或倡导“快慢相间”,还是有快,诸如此类,不能不说,在拳理拳法上就有误导。

    第二,不得名师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解放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传和推广上的重视,出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以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因而相形之下,能真正传播太极拳的大师较少,尤其在全国各城镇中的晨练活动中,更是缺乏名师指导。故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外行教导 外行现象,形成晨练点中的太极操活动。

    第三,在太极拳推广上,由于重视外形上的审美划一规范的要求(主要是新改编的各氏拳种比赛套路),无论是编导的理论阐释,还是在训练和评判词上的规章,忽视了太极拳本质要求—松、软、柔、韧。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势深等外在动作。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第四,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从有始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拼体力的傍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

    第五,由于极少数名家、大师本身就是一身硬劲,甚至公开地向“大松大软”挑战,在《武当》、《武魂》等武术刊物上,有的把松柔与疲塌混为一 谈,找不到真正的“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师,在心里上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功夫,用外家拳的理念,改造太极拳。

    当然,不仅仅是这几条,还有其他原因,如身强体壮,好战心引起的争斗心等等,也是造成走僵硬劲的原因之一。 

    三、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如此,放松先松心,心松则一松百松。也就是整体的松,是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盘拳练推手都是如此。尽量从心意开始松,随着心意的松,神才能松,体也随之而松。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心松—精神松  心松—精神松是放松的关键,精神是松的灵魂,精神如紧张,全身就都紧张了。练拳时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根据内功太极拳的要求,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要顺其自然求自然,从精神、骨节、肌肉都要放松。 

    推手时,精神更是要保持松,对方进攻时,身手都不要动,特别是接触点要松柔,对方来力过猛时,我们把内气向左或向右后划圆,对方即坠深渊。对方来力触及 我身体任何部位,我意念一想该部位,即为意之双重,对方来力我不反抗,接触部位不动,意念随其来势微微后撤,对方即落空。如果想发放对方,随彼之后撤,我用心意轻轻跟随即可,也即是发,对方必跌出丈外。拳决云:“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总之,练内功太极拳,在精神上不要一味的追求功夫,精神自始自终保持松,这才是“顺其自然,求自然。” 

    2.骨节松  用意念把全身的骨节,都对拉拔长,是用意念使它慢慢舒展开。上肢,先从手指一节节的松,一节节舒展,然后再松手腕,把腕关节松开后,松肘关节,肩关节,最后意念想两个肩井穴放松,此时肩关节以下至手指全放松了。下肢从脚趾开始放松,先把两只脚的脚趾放松,舒展开,再把膝关节放松,舒展开,松膝关节时要注意,是使膝盖微屈,不屈不成,屈大了也不成,再松胯关节。最后把头顶虚领起来,颈椎也松开了,此时意念放松会阴穴(在裆下大小便之间),会阴穴一松,全身就都松啦。骨骼的舒展,使全身有膨胀感使身体内的潜在的功能量得以充分发挥,此能量属身体内部能量,它没有动感,它不会体现出动作来,这种潜在的能量,只能形成在自己的感觉上,外边人看不出来,对太极拳有一定素养者来说,由于体内各关节都舒展开,达到松通。在发劲时要符合“根松催、中通顺、稍发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