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劲及其表现形式
道家在修炼中把“能量”和“精神”的结合称之为“炁”——也就是“内劲”。内劲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浑圆劲。它的表现形式为“长沉整满”。长——劲大于形,不能破象;沉——松腰落胯,虚领顶劲;整——内外合一,无微不至;满——气血鼓荡,充实膨胀。
2、对撑劲。它的表现形式为,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主要是掌握和理解弹簧的对拉拔长和压缩后的反弹力。
3、渗透劲。它的表现形式为,敷——缠裹,盖——笼罩,黏——咬死、吃住对方。
4、弹抖劲。它的表现形式为,兑——在对方劲已出还未到时,迅速发力堵住对方的劲。吐——引进落空,先吃掉对方的劲,趁对方回撤时跟上发长劲,为喷射力。此两劲均为爆发力,必须冷、快、脆。
有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提出过同样的问题,“练太极拳很久了,仍没有内劲”。那你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内劲?我认为,内劲是一种经过特殊训练,全身协调的整劲,它包括了上面所讲的“浑圆劲”、“对撑劲”、“渗透劲”和“弹抖劲”,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劲表现形式。劲和力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劲”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力”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单独的士兵。“内劲”是全身协调的结果,是精神、意念、呼吸与肢体动作完美协调后迸发出来的能量。套路训练和桩功与行功的训练,都是内劲训练的基本方法。
二、力和劲的区别
力是由骨骼支撑局部肌肉作用的结果,不可转移。例如,两只手可以分别提起或托起同等重量的物体。而把两个物体合在一起用一只手去提或托时,显然不能完成。这就说明两只手之间肌肉的力不能转移,而内劲是可以转移的。因为人体的经络系统就是一个封闭的液压系统,可以通过内在的控制,向某一个发力点增压或减压。例如液压吊,吊车的油缸就如同人的丹田,是储存罐。当需要吊臂旋转时,关闭其他阀门,活塞把液态油推进控制旋转的系统,吊臂按需要的角度旋转;当需要起吊时,关闭控制旋转的阀门,开启升降阀,使油推进升降系统,吊臂就可以升降。人的经络系统就像液压吊的工作原理一样,而且功能更多更完备。“神”可以调节体液的压力、温度、流量和流速,起到治疗疾病、调整身体、集中和变化内劲的力点和方向,尤其是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经络在身体内部对内劲进行调节和调动,在对手还没有察觉的时候,我即完成了内劲的转换。这在古拳谱上称之为“腾挪”。
力是劲的基础,力的来源在哪里呢?力来自于人体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丹田是发动机,腰肌是发动机的支架。最初是丹田在发力,这个最初的力,通过经络流向施力点和支撑点两个方向。假如施力点是右手,支撑点是左脚,丹田力作用后向上的部分体液循体内经络向右手运行,丹田力作用后向下的部分体液循体内经络向左脚运行。向下运行的力到达左脚后,给地面以压力,地面同时给予反作用方。反作用力向上循经络追上丹田向右手发出的初作用力形成合力,也叫整劲。以此类推,这就是内劲的形成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丹田发出的力,在运行、整合的过程中,上下左右经过若干条经络和多个关节,如果经络不通,关节不松,体液流动不畅,就会消耗或憋住许多能量。于是,内劲、整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经络的通和关节的松。而丹田的初动力同地面的反作用力整合在一起的力叫内劲。内劲与通常所说的力是不同的。力是通过骨骼的支撑,肌肉的收缩产生的“能”,而“内劲”则是通过内脏器官的膨胀,使体液受压在经络中流动所产生的“能”。太极拳的放松训练,就是不使用肌肉收缩产生的“力”,而充分调动使用内脏器官膨胀作用下给体液加压流动而产生的“劲”。根据液压的原理,初始的作用力通过液体的传导放大,压力会增大若干倍。
在两人推手的时候,一方是由丹田发力,向上的力通过经络内体液的传导,到达与对方接触的点作用到对方的身体上;向下的力通过经络内体液的传导到达脚,此时脚对地面的压力点产生反作用力,这个被放大了若干倍的反作用力,顺着腿、腰、背、肩和大小臂又传导至与对方的接触点上,从而追上前面的力形成合力^内劲。所以,前人所说的“力起于脚”,实际上是“反作用力起于脚”。这时,内劲只有两个支点,即与地面接触的脚和与对方接触的点。此时与对方接触的点,也就是作用力的点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要通过这个点去破坏对方的平衡。而这个选择是在运动中捕捉到的,内劲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练套路的时候,手上没有支撑点,但我们要想象成有。而两只脚都有向下、向前、向后、向上出来的劲。比如作搂膝拗步,两脚一定要踏实,绝不可轻飘飘的浮在地面上。向前进步时,落地时脚跟先落,然后依次是落脚掌落脚尖,全脚落平踏实。这时,人站在地面上并不是只有自身的重量,还有丹田和腰肌向下的力,使人站得更稳。这就是套路要练的内劲。再如野马分鬃的动作,是通过丹田和腰把劲分向左手左脚、右手右脚。这时就要找手的感觉,尤其是手指上的感觉。练拳时,手指一定要饱满,不能软,不能弯。有的人打拳,手指是弯的,还美其名曰“放松”。这种“放松”,内劲没有到达手指,也就没有到达最末梢,也就不能体现内劲的充实与经络的通畅。所以,放松的是心态、关节、肌肉与韧带,而手指和脚趾则要饱满而紧张。
三、内劲的训练
打拳时,双手的每个手指都要如同沽满了稀泥。做动作时,似乎手指上的稀泥要流下来。这时,手臂带着手掌转动不让稀泥流下来,通过旋转与平衡去感觉手指的充胀感。这种充胀感,从起式到收式,中间不能间断。如果中间感觉没有了,就是劲断了。太极拳柔和缓慢的动作,就是在体会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当流动到劲点的时候,全身从里到外是一种充胀的状态。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举式,内劲是练不出来的。同时,练拳时身体要像吹足了气的气球,充满了水的水袋,要追求内在的感觉。
四、内劲的运用
丹田发,根节催,中节送,梢节显。劲由丹田发,根节把油加,中节输送带,梢节点打拿。同时,两臂缠裹,腰胯旋转,足底搓拧,提顶吊裆,“形取松柔圆活,劲走长沉整满”,在外形上要搞清松与紧的关系、柔与刚的关系、圆与方的关系、活与中正的关系;在内劲的运用上要明白“长”,即劲大于形。练拳时要感觉有内气冲出体外,但一定要把握好形体动作的度,不可夸张,此时走棚劲。“沉”乃能量回流丹田,要通过松腰落胯收缩身体,蓄积能量,为能量的重新分配调动作准备,此时走捋劲。“整”是内外合一,旋转钻拧,逼迫跟进,此时走挤劲。“满”则浑圆一体,充实膨胀,滚动碾压,此时走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