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极内劲,众说纷纭。其实最简单的解释,内劲就是能在一瞬间把体内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发出的能力。蓄力时上松下沉,虚领顶颈,将全身的劲沉至脚跟,如拉满的弓,发劲时蹬腿立腰瞬间把劲集中至某一点送出,快如闪电,力如山崩。
内劲详尽解释如下:
太极拳的“内劲”,它不是简单地肌肉收缩做功所产生的力,它是人体“心”“身”经过特定的拳式修炼,经过长期磨练凝聚而成的。它是人体“心”“身”多种功能综合协调发挥的结果。从量化的角度剖析它,它是由“机灵劲”、“缠丝劲”、“整体劲”所组成的。只有当这三种劲配合合理时,才能产生威力无比、无坚不破的“内劲”。
一、太极拳内劲的感知
机灵劲是指拳式动作过程中,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反应。它主要是通过触觉灵敏度的提高,使人体的神经反应迅速,能在推手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感知到对方劲力的走向,劲力的强劲,做出正确的判断,尔后采取合理的攻防技法。这里说的“机灵劲”就是太极拳中的“听劲”。它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功夫,对推手和散手技艺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机灵劲”的训练,首先要放松身体,消除常人身上的僵劲、笨劲、拙劲;其次是要排除日常琐事的牵挂,消除杂念,使心态纯静如水。这样,使自己“空虚”无物,才能在推手的过程中,全面无误地感知到对方拳式攻防变化的各种信息,它主要是通过“用意不用力”的方法,来增强人体神经系统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能力。这里的“用意”,就是着重强化攻防意念,用以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这里的“不用力”,是主动放松手脚及躯干部位的筋骨,以使推手中出入的信息迅疾。这样,无论对方劲力刚猛,还是劲力坚韧柔化,都能得心应手应对,从而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拳技佳境。
二、太极拳内劲的聚集
缠丝劲是指拳式的动作过程中,关节肌肉的螺旋运动。拳式的动作过程中,通过手法的旋腕转膀,通过身法的旋腰转脊,通过步法的旋踝转胯,以产生圆滑无棱的“缠丝劲”。根据攻防技法的不同需要,肢体的螺旋运动分为顺时针方向的缠绕和逆时针方向的缠绕。《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点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这就是说,我们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要避免手法、身法、步法的缠丝劲相互脱节。只有把身体各部位的缠丝劲串联起来,拧成一股劲,才能形成拳式整体的缠丝劲。这种劲像急流中的旋涡,在旋转中产生排山倒海般的强大威力。
“缠丝劲”,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最有特色。通过手法、身法、步法的螺旋缠绕运动,在技击中使敌方的攻击力改变方向,把敌方强大的劲力“引进落空”。这种不与敌方来力相对抗的做法,既能避免身体受创伤,又能节省许多体力,这是“缠丝劲”在防守上化解敌方攻击力的作用。
三、太极拳内劲的传递
整体劲是指人体的“根节”、“中节”、“梢节”,在拳式的动作过程中,通过手法、身法、步法的运用,各节部位的相互配合协调所形成的综合之力。
根节:胯部为根节之根节,膝部为根节之中节,足部为根节之梢节。
中节:腰部为中节之根节,[已过滤词语]为中节之中节,头部为中节之梢节。
梢节:肩部为梢节之根节,肘部为梢节之中节,手部为梢节之梢节。
“整体劲”的形成过程是,在太极拳拳式操练的过程中,通过进退的步法变换,使拳式的动力“起”于根节;通过身法的吞吐,使拳式的劲力“顺”于中节;通过手法的攻防转换,使拳式的劲力“达”于梢节。这样,使拳式的劲力,通过人体的三节不断地传递,最终把三节之劲聚合起来,形成一股强悍无比的杀伤力,通过棚、捋、挤、按的手法运用,把“整体劲”施放于敌方身上,产生威力无比的攻防效果。
“整体劲”的掌握,除了明白以上劲路的起动、传导、发放之理外,还要通过拳式中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的协调配合,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运用得得心应手。当达到“拳练千遍其理自见”之境时,拳式的劲路就形成了自动化的条件反射。
四、内劲的整体效应
太极拳的“内劲”,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它是习武者综合劲法的表现形式。习武者,通过“机灵劲”的训练,来提高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促进了感知敌方劲路变化的能力,也促进了人体各部位肌群的气血运行,提高了肌纤维的素质,使肌肉一张一弛具有弹性,从而使全身的劲力得到有效的凝聚。通过“整体劲”的训练,使拳式动作的协调性得以促进,从而使劲力在人体中的传导得以顺利无滞,一浪高过一浪,像接力跑比赛一样,最终产生强大的惯力。总之,“内劲”是力的感知、力的聚集、力的传递的三维一体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