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谈太极拳内劲(2)

谈太极拳内劲(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5 23:25 编辑: 网络 查看:

    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用意不用力”的“力”,就是拙力,是生活中的用力,是先天之力,是娘肚子里带来的不用学就能得来的本力。用现代运动解剖学的术语说,就是运动肢体局部肌肉紧张收缩所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应,是骨杠杆性质的力。这种力就叫拙力。有了这种力,气脉闭塞不流通,内气就无法在体内顺畅运行,内气不到,就无法形成内劲。所以,它不是太板拳所追求的内劲,而是内劲的克犟。用力练拳,是永远得不到内劲的。要想得到内劲,必须消除“拙力”。因为它是太极拳的克星、病毒和绊脚石,所以杨澄甫先生提出;“用意不用力”。

 


   二、内劲的形成


   内劲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它不仅是技击实力的体现,更是保全真身和“养吾浩然之气”的高级境界。内劲功夫,是松静功夫和知觉功夫综合体现的最高形式。那么,内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内劲的形成,首先化硬为柔.再由柔化为软,再由软化为极柔软,把拳势中的僵硬之拙力,逐渐化为绵软柔韧的软弹劲,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内劲。内劲是如何形成的?说来也简单。拳经日:“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赞功夫。”只要按着王宗岳拳论的要求,循规蹈矩,用意不用力的走架和推手,全身放松,骨节脱开,连骨缝里都不留一点拙力,以免束缚我们的经络。做到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领在其中。杨澄甫先生对内劲的形成是这样叙述的:“练拳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口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告诉我们,练拳不能用力,只能用意。内劲是在松柔中产生的,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


    廖雨兵先生对于内劲的产生也有精彩的见解。他深感武术的根本在于丹田气的养成,以及由此逐渐渗化的周身一劲。而气的集聚与运行,必须在放松的情况下才有町能。电就是说,松柔产生丹田气,丹田报建的集聚与运行形成内劲。


  松柔是形成内劲的独木桥和不二法门。经过长期松柔和气敛入骨的修炼,会感到一种雄浑沉厚的内劲允满身心,外操筋骨皮柔软,而内显脏腑坚实有内劲,内气充足,外柔内刚。太极拳不仅是不尚拙力,更不能有意识的增加拙力,而且应该千方百计的减少拙力。


    有一位名家偷偷的跟我说,用意不用力,那是对外人说的,而我们内部练拳,那能不用力呢?前辈总结的用意不用力的拳理,不敢明着反对,只好“你有千条妙汁,我有一成之规”,是偷偷违抗。其实,我们练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去掉身上的拙力,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分,拙力不减,内劲不长,那么如何去掉拙力呢?只有换劲。


  三、换劲的方法


  在太极拳修炼中,最难的电就足换劲。换劲,就是把一身聚集的习惯的僵劲、硬力,或叫“拙力”去掉,换成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内劲。这种换劲过程非常重要,也非常艰难,如同脱胎换骨一般。换劲要从松开始;要松,练拳就不能用力;不用力才能松。松也是有等级的,由松变柔,由柔变软,再『软变为极柔软。练拳时,外操柔软,内寓坚刚,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悉心体会要领,逐步实现。有时会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的感觉,此期过后,雨后彩虹,身体活泼,精神旺盛,功效倍增。若不换劲,朝三暮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拳龄再长,练的冉辛苦,也只能算是手舞足蹈的太极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