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无尘清净地有道自在天

无尘清净地有道自在天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31 08:43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与内丹修炼 (2011-09-18 21:02:04)

标签: 杂谈 分类: 太极杂谈

   

太极拳与内丹修炼  

 

作者:林泉宝
前  言
   太极拳结合内丹修炼,历来都是秘而不传,因此在近代广如浩瀚的太极拳丛书中,少有涉及丹功秘技。有许多人认为太极拳是炼不出内丹的,虽然也有部分人认可并也写了些丹功之类文章,但大都缺乏深度和实用方法,所以太极丹功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不解之谜。
   早在张三丰时期,道门所创的太极拳即是丹功修炼之法架。所以太极拳的丹功修炼,实际是太极拳的终极功夫。现代的太极拳大都着重于形架,涉及丹道不深,只是重形而缺乏内炼的功夫。要确切的说出太极拳内丹修炼法门是有相当难度的,其难度不亚于道门的静功丹修。80年代兴起练气功的高潮,诸如大小周天、内修外练之类五花八门,道、佛、儒、医、武各显神通,然得其大道者鲜有成者,而因练功偏差、气堵、岔道者却应有尽有。那么我们练太极拳是否会有偏差之虑?现在的太极拳一般以运动、养身、保健、技击为主,所以也很少有偏弊之病。但是一旦进入丹功修为时,必然真气发动,在体内的气脉通道运行,这就难免有堵岔之虑。
   《太极正宗》作者杜元化先生,师承赵堡陈青平七大弟子中的任长春。杜元化学拳三年,虽已行功结丹,但尚在“过架”循经阶段,周天璇玑也不稳定。在他练功过程中,不慎也出现了堵气,幸好没有岔道。后经任长春老师给杜元化点穴发功,才纠治了他的堵塞闭气,进入了正常的运行。
   为什么真气运行中会有偏或弊呢?一是方法不对,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抑或行功心切,更有能量聚合的不足,一旦到了运行的规道,我们所谓的过五关,其中就有几个大关,诸如尾闾关,命门关,夹脊关等,当你过了一关二关之后,突然能量没有了,犹如车子中途出了故障,或失于燃料(汽油),到那时形成了一个上不去、下不来,反而阻碍了正常的行驰。所以你必须求助外界的技术来排忧解难。技术好的学者,他可以自修内通,这也是另当别论了。敬于武当杂志社柯超先生,动问太极结合丹功之内修,我亦不能尽道其详,只是想把老师的东西承传下去。赵堡李作智太极拳的行功丹法,是行功结丹内炼的过程。其实所有门派的太极拳都能结合丹功修炼,其关键只有一句话:重内不重外,外面的东西越多,里面的东西恰恰越少。李氏大功架的风格特点,其实大架不大,小架不小,只为区别而代名词,所谓大架主要以结合内丹修炼为主,每一个特点都与丹功有关,继之以赵堡李氏太极的两仪九功和拳艺八法,作为功拳结合的内炼之修。
一、李氏大功架结合内丹的修炼
   关于《赵堡李氏(李作智)太极拳阐秘》(以下简称《李氏阐秘》)一文,谈到大功架的风格特点,其一为太极拳结合内丹修炼。赵堡李氏太极拳非常重视与内丹相结合,所谓特点之一的结合内丹修炼,其实是大功架特点的前言。它很难用简单语言来解说,太极拳结合内丹修炼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太极拳内丹的理论指导;第二是太极拳的功理、功法;第三是具有上述的前提下,如何掌握行动结丹的过程。所以整个大功架的风格特点,它是以行功丹法的内炼为主要目的。所以它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而这些特点真是有利于内丹显功的进程。传统太极拳的传承有它一定的道理,也是长期积淀的经验,我们也能感觉到气机运行的合理性。所以有些特殊的定规,也是修真内炼的需要。
   “大功架的风格特点”,其中也谈到十个要领,所有练太极拳的爱好者都知道,其实也是非常难的行功方法。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有“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其中讲道:“……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等等,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张三丰祖师认为“学太极为入道之基”。而能真正达到敛神聚气,以及十大要领者不多,所以取决于成功与否的第一关键。
   我们的李宗有老师,研练太极拳一辈子,在这整整的几十余年中,老师写下了这么几句话:数年之间恍然悟,只缘功理才参透;真理从来不易得,真功须要真基础。所以说没有这入道之基,它是无法进入太极拳丹功之真门径。
二、运裆是沟通内丹的桥梁
   我在大功架的风格特点中,谈了些行功内炼的诀巧。尤其是特点二的“运裆”,赵堡太极拳一再强调,不懂得“运裆”,不能正确地掌握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不是真正的赵堡太极拳。以裆代手,它不仅表现在技击作用上,更主要的是通过“运裆”,结合内丹行功的过程,“两胯为天机,贵在松活”。在胯松裆活的基础上,也就是通过裆胯来带动丹田源头运作的内炼法。赵堡李氏太极拳的行功丹法,即是两仪九功。其中第一节为入门功,又叫无极桩。我们介绍了以裆胯带动内丹的训练方法,从无到有,从微到显,是一个敛神聚气的过程。
   有些太极拳家用道门内丹修炼法,来套用太极拳的行功丹法。虽有殊途同归之说,但毕竟有许多质的区别。道家内丹术只能作为太极拳内丹修炼的某些指导思想,但不能作为一种功理功法,所以它们的行功内炼的过程不一样。为了掌握好更简捷的内炼法,先辈指导了两仪九功之入门功。
   太极图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张平面图,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球面,或者不如说是太极球更为形象。阳抱阴,阴抱阳,或者说是两个阴阳鱼合成的太极图。我们炼的是腹中太极,其实就是行功结丹的过程。从混沌无极开始,也就是从无到有。在练行功丹法的无极桩(入门功),起初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划一个空空的圆圈,一圈接一圈,一圈连一圈,像似一杯清水,或是一只空杯子。其感觉仿佛似虚不实,慢慢地有了些感觉,如像杜元化《太极正宗》中说的:“恍恍惚惚,阳中有阴,恍恍惚惚之间又觉不仅阳中有阴,还像阴中有阳”。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感觉到丹田有一种鼓腾之气,这是神气既媾,氤氲化生的过程。不再是空空洞洞,似有一种缠绵稠密之精气,上达心脑,下则鼓荡,继之丹田发热,甚则发出振荡声鸣,这些都是行功内炼的有效印证。
赵堡太极拳主要表现在“以裆带手”,是由拳架之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同时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源头的运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内丹之桥梁。这里把运丹的状况,描绘得非常生动,犹如腹中的车轮,辗旋转环。其气聚而鼓荡,其形状就像古人测量天地运转,日月星辰的一个天文仪,它就是所谓的状若璇玑,它像似圆体的一个轴承球,先辈把它说得很形象化,实际就是丹田一球。
三、丹田一球璇玑活
   我们李氏大功架的风格特点,都具有对丹功修炼的作用,这里也不便作一一解说了。总之,行功丹法不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行功结丹是通过太极拳功的内炼,也是一种能量结聚的过程。而这种能量也只是在人体的小范围内运行,它能使人健康长寿,劲力过人,但远不能指挥运行人体各个部分。就像一个人有了钱,他可以买汽车运行于周边城市。条件好的可以买飞机,运行于世界各国。但决不能去月亮,去太空和行星。如果一定要去的话,只能发射火箭乘上宇宙飞船。能量达不到要求,它是不可能接通大小周天,以及金液还丹的过程,这是高一层次的解说了。
   太极内丹的行功过程,上面说了,我们是结合《李氏阐秘》大功架的内炼,以及先辈的理论指导思想。尤以赵堡第三代宗师张楚臣,他在《太极秘术》中写道:“沉气于腹,以意定之,不得忘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转轮。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璇玑”,它是古代的天文仪器。也是道家修炼内丹的一种方面,它是以南北子午回旋的方法,使之水火相交,金木并合的炼养功法。《周易参同契》:“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还有《性命圭旨·卯酉周天口诀》:“前段乾坤交媾,收外药也。此段卯酉周天,收内药也。外交媾者,后上前下,一升一降也;内交媾者,左旋右转,一起一伏也。两者循环,状似璇玑”。
   太极拳的丹功修炼,它与赵堡太极第四代宗师王柏青的《太极秘术》,非常吻合。只是现代人练功走架,重形而练在外面,纵然架式矫健,翩翩起舞动人,也难从拳架中转入真功。拳谚云:三年少林走天下,十年太极不出师!我们从整个《太极秘术》中可以看出前人是如何修炼内丹的,自始自终都囊括了太极拳丹功。本门李氏太极则是更着重于基础训练,也是从入道之基的功理功法着手。《太极丹功义诠》曰:“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太极秘术》的发现,证实了赵堡太极拳历代都是结合内丹修炼的,而且先辈都是得道高人,他们说的每句话,都能印证我们内炼的显功。
四、周天璇玑
   候春秀所传张氏拳谱《太极拳择要》,开卷言道:“师者(蒋发),北流魁首。太极者,拳架之根苗。后学者,首知太极阴阳根本之来源也。张三丰云‘人一身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人得五脏六腑以成形,而是性命之源,生气之本分,阴阳之源,呼吸之道路也。人不能无阴阳,又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呼则为阳,吸则为阴。气从丹田经心脏而入肺,顺鼻腔而出为之阳气,气从口鼻而入肺经心脏下至丹田为之阴气。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者为阴。静而生阴则为五脏之气,动而生阳则为六腑之气。轻中清者养荣补神,重中浊者,坚强骨髓,骨髓强而生劲,劲有刚柔之分,乍大乍小之别,外行于皮毛,内行于筋骨,中行于脏腑,上行于头目两手,下行于两足,一济周身,无不太极’”。“太极者,拳架之根苗”,的确拳架离不开阴阳,离不开太极,离不开呼吸,气遍身躯不少滞,一济周身无处不太极。
   我们在练架时,要求中正平稳。尤其要做到的是上下一条线,所谓“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这是一种根本的训练方法。当我们站立平肩裆时,前面是任脉,后背是督脉,而中间是中脉。这三条是道门丹功的主要经脉。《太极秘术》刑怀喜在“太极拳说”中云:“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知,其妙者”。 “一”,其窍者:“中”也。这里突出一个中字,也就是上下一个子午线。“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中”为生化之始,左旋右转为卯酉周天法。《还元篇》云:“轮回玉兔与金鸡,道在人身人自迷。满目尽知调水火,到头几个识东西”。这东西就是左旋右转的卯酉周天,这上下前后是谓小周天循环,为乾坤颠倒颠的运行方法。所以太极拳的循经运行,它是以整个合成一个前后、上下、左右,循行如环,道门谓之周天璇玑。而我们的太极拳是如何实施“聚而鼓荡,状若璇玑”的呢?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是指以意导引呼吸之气而入丹田,使丹田先天之炁运行于周身。同时通过肢体的运作带动丹田和内气的运行。太极拳是以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循环有序,先天八卦后天运,动中求静,静中犹动。继之进入功架,气脉随之发功,气运脉通使丹田产生一种丹田的引动力,这种气机会带动肢体动作,以及聚而鼓荡,状若璇玑的环规旋转感,也只有进入无为的自然基础上才能体悟。
   
   
五、功架与丹功运行
   我们通过内气上下前后的运行,沿着子午线的循环。上至于顶之性根,和下潜于黄庭的性命双修,既循环于任督两脉的运用,又激发起中脉的直达通道。这是练太极拳周天运行的基础。诸如我们打的金刚、白鹤亮翅、倒卷肱、闪通背等,这些都是运用于上下前后,接通任脉、督脉和中脉的循环。首先我这里要说明一下,真正太极拳的真架,并不重形于外的形架。赵堡太极拳并不娇翩,但却着重于内炼。当我们的拳架从有为的形架,渐渐进入到无为的真架,这是太极拳之根本。俗话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为本乎无为,无为为其本,有为为其标;无为为先天,有为为后天。故有先天之修,得先天之果;后天之法,得后天之根。所以修先天太极,必先自有为转入无为,方能登上修之门。
   周天璇玑是太极拳内炼修真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功理功法和实践中进行的,也是太极拳进入周天运行的一种方法,由前后、上下的子午周天法,也由自左向右,由右复转左,息息归丹的卯酉周天。先由有为之法的运转,继之慢慢进入环规,气脉开始内通,其架轻柔圆通。此时进入无为的自然之修,这是顺天道,不转而自转,犹如“丹田一球璇玑活”,拳架未动而丹田已经运起,不用任何意识,自能内气鼓荡,循经而运,状若璇玑,可以证到。
   这里我们解说一下拳架,也就是周天运行的轨迹,作为太极拳初架的运气法。我们先说一下倒卷肱的运行方法。动作:上接肘底捶,继之,重心先移之左腿,右脚向后退一步,变成左弓马步。同时右掌由下向后,再从右侧划弧而上,再回至鼻颊,渐往下于胸前。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意感内气则由海底会阴穴,沿着身体后背中线(脊椎骨)上行至百会穴。再从百会正中沿(印堂)下至上唇。当后半圈划完,右手由上而下,在重心右移时,意感内气由上唇入下唇之承浆穴(又云搭鹊桥),再沿中线而下行入小腹丹田,再至会阴。这样周而复始,经气沿着子午线,即任督二脉,以及中脉的运行。同时也可以沿督脉上行,至顶颠得百会穴,再由百会穴直接从中脉下落丹田,循经如环,周运不息,快慢亦有气脉通利而定,有时一个动作,循运可以几圈不定。
   白鹤亮翅的运行方法也一样,当右手由前再向后旋转至上,同时经气即由后会阴穴起,逆上夹脊至巅顶正好是半个小周天运行,再下落回丹田会阴为一周。其它诸如还有金刚,尤其右手由上引动半个小周天,再由右手捣入左手掌心,正好顺任脉下复归丹田。还有闪通背,当右手引动欲向下时,海底经气早已运起至百会穴,当右手向落下胯间前(如海底针)经气已经逆行一周,回归丹田。
六、懒扎衣的循经方法
   这里要介绍一下懒扎衣的循经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动作规划。
   动作一,上接白鹤亮翅,继上,身体微下蹲,重心落于左腿。同时左手沿中线下插;右手变掌向上抄起。(左掌心向右,右掌心向左)。
   动作二,右掌由上向右外向下,同时左掌由下向左外向上,两掌合抱于胸前。相距尺许,两掌向对,如抱球状。
   动作三,两掌继续走弧形,左掌转向上,右掌转向下,上下插掌,仍为半阴半阳掌。
   动作四,承上,右脚收回,左脚脚尖着地。同时右掌由下腹部以左侧向上,再向右划一大弧而出,沉肩坠肘,指尖略向上,掌心向左前,为半阴半阳掌。同时右脚随右掌向右侧横跨一步,脚尖向右上角45度。右掌转弧的同时,左掌由上以右外向下,弧形划圈至髋窝处,掌心内贴。开裆松裆目视前方。
    两手在划圆弧时,以右手为主。重心向左移动时,经气由会阴处,循左向上行,沿肋间上面颊至巅顶百会,再由百会穴向右侧面颊下,循肋间下回复丹田。恰好由左向右转了一圈。意从心内起手向鼻尖落,要求两肘内裹护胸。抹转双臂要用裆劲。赵堡李氏太极拳讲究裆胯的运用,在裆胯运用的同时,也带动了丹田旋转,也就向左移了一圈。继之承上式,右手再向左下展,划圆弧向右上落,右胯同时向右跨一步。在运转过程的同时,经气正好又从左侧向右的东西转了一圈,所以整个懒扎衣是走了二个卯酉周天法。其实太极拳这样的运转法很多,最为显著的就是云手。练云手时注意运裆,右手带动经气,由左向右转一圈。左手带动经气时,由右向左转一圈,左右循环不已,这种子午卯酉的运行可见一斑。
七、太极拳丹功真架
   太极内丹的行功过程,上面说了,是从无到有,从有为之法到无为之修,虽然有些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但毕竟体现了无中生有的过程。太极拳内丹修炼需要三个阶段,第一是初架,第二是过架,第三是真架。上面介绍的有为之法,周天运行也只是能达到阳气浮现,即使沟通大小周天,也只能说是表面现象,不能作为深层次的气脉通畅。也就是体现了太极拳的初级阶段。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极是太极之母,所以它是一个母体系,当进入了无极生太极,阴阳两仪始成,也就具备了阴阳互合的二个方面。阳代表天、代表父,阴则代表地、代表母。在炼太极的逐渐形成中,从无到有,从微到显,从稀到密,这是一个极化的过程,最后产生一个核心,也就是我们从太极面中看到的一个小圆心,有人说这是太极之根。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由一的母体系(无极),极化后成为阴阳的太极体系。而中间的小圆圈,它属于子体系,又称之谓“皇极”,这是能量的核子,阴阳之聚合之结晶。也是母体系成长的“胎”,最后成为子体系的皇极。而我们内功的优越也取决于子体系的成熟与否。
   “初架”的形成之时一个基础,拳架还不能算是进入门道。它必须有一种叫“过架”,这种过架实际上表示“过劲”的意思。前者介绍的只是形体带动内气,所谓 “意通任督”,从实际意义来讲,还是没有进入气脉。那么如何“过架”呢?首先我们如果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那么它具体表现为似过非过,劲道不够畅通,实际上我们从第二阶段已经进入到无为的修持。这种无为的修持,有些像宗师和召元所说的“耍拳”,只有从无为中才能真正打通脉络。在过架的这段日子里,有时会产生堵气、岔道,甚至疼痛不已,非常难受。这些话有点耸人听闻,但实际上打开经脉需有一定的能量和规律。以前我们经常听人讲练功偏差,也就是盲目修炼的弊病。太极拳难道不应该有吗?我曾经接触过几个气机出偏的练功者,应以顺经疏导,不日而愈。这里我要介绍一位《太极正宗》的作者,他就是任长春的弟子杜元化。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每逢夜静方以秘诀口授,余皆秘用笔记,学至三年,余劲始过,方知所谓铅汞者如此”。杜元化向任长春学拳三年,每当夜深人静,老师才以秘诀口授,杜元化必以用心笔记。可见杜元化如此认真,潜心修学,练至第三年,气脉通调,子午、卯酉周天以循为用,状若璇玑,此时杜元化先生,方知内丹修炼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是他没有想到,此时正是“过架”阶段,应该说将通未全通,尚有气滞经阻之虑。果然不测所料,杜元化遇到了麻烦,也就是经气堵塞。其又曰: “犹记第三年腊月二十一日,余师因过年归家去,后劲忽不过,不啻如至宝,至二十三日,心神俱乱,决意赴温求师”。这里因练功不当,气堵督脉,心里烦躁不安,杜元化只得请求老师给予治疗。后来有机会去温县,任师见杜元化突然而来,非常吃惊,问其由来,知其拳功偏阻气滞。当时任长春老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先睡觉。杜元化下半夜就起来练拳,后来任师醒来先不作声,可能也是观察杜的练功方法是否正确。后来任突然起身,直呼杜曰:“不要练了”。可能已经看出杜练功不当之缘故。“急披衣下榻,用手一点其劲即过”。杜元化在练功过程中,气脉尚未完全通畅,所以才有“劲”过不去的现象,经过任老师点发,即又通过了,这是用内气点穴发放,助其脉通的一种方法。此后杜元化先生进入了真架的阶段,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以后任长春又告知杜元化:“以后只用乾坤颠倒颠”。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我们采用的是逆腹式呼吸,其气脉由尾闾而上的逆行,由后向前的小周天逆循环。所谓“顺则凡,逆则仙”,顺者俗浊只能成凡,逆者清升成为仙家。杜元化在过架期间,不识逆运之修,故有经气拥堵之象。任老师告之今后只能用先天八卦后天运的乾坤颠倒颠,这样方能进入道门的真架修为。
八、津液养丹
   说道津液养丹,有人说这是道家内丹修炼的过程,它与太极拳无关。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炼静功或是动功,包括我们的太极拳都非常重视这种体证,没有这种内炼的体证,无法进入高层次的行功结丹。所以我在教学气功、太极拳时,都要求他们能够达到这种体证,也是最基础必修之路。那么如何修养内丹,其关键是什么呢?犹如现代仙学家陈缨宁先生,他在解说《黄庭经·漱津》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吞津时,必闭口。屈舌者,舌抵上颚。胎津者,言自生丹田中,胎息熏蒸所生化之津液。上溢于口,而咽之,下喉咙,过明堂,复化为炁,炁足则神灵,故曰:‘神明通’是也。
   练太极拳也是一样,必须养成习惯,舌头一定要抵着上颚,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这样做。其要诀是;“吸气时舌头抵上颚,呼气时舌头抵下颚,有引天河与上颚,精神沟通任督两脉。”但是现代的人一般在练太极拳时,大多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关键,有的只重视外形的壮观,对于内炼的感觉,毫无体证之灵感,这显然是练在外面了。
   关于金液还丹,历代道家丹书,都非常重视,有的称之谓“金津玉液”、“琼浆蜜汁”、“甘露圣水”等等都有。此中津液养丹有二个方面的注入,其一是由胃液上升,由舌下唾液腺分泌而来,其二是打通小周天后,津液则由泥丸宫上行,前循天庭,而注入天池神水,其津液满出,甘甜之如蜜,抑或清香之甘露,难以用言语胜述。就如我们赵堡先辈第四代宗师王柏青,他在《太极丹功义诠》中写道:“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
   在我们练功中会不断地滋生金津玉浆,而这种津液正是涵养内丹的极好养料。在鼓漱津也满溢时,可分三次向下送入丹田,其关键是吞一口津液纳一次元气,三次完毕后,已意带动窍内津也与元气混合的能量,这就是金液养丹,涵养腹中的小太极。这里我有《无极迷箓》,其中有段赞诗,是在太妙了,以供诸好:
撼山填海平波浪,金津玉液长灵苗;
了死却生长生路,阴阳交合乐逍遥。
九、气机发动(腹鸣,打嗳)
   我们练太极到一定的程度会产生嗳气现象,继之会有腹鸣以及放屁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从未有过上述表现,说明练得还不够松弛。气息调整不好,没有做到真正的动中求静,要做到虽动犹静,刻刻留意腹中的太极,所谓意守丹田。这样很快就会产生嗳气,也是气机开通的初级阶段。
   随着打嗳的频频作声,而后我们的肠胃也有气功在滚动,甚至发出震动的鸣荡。内有一种气泡声,有时旁人也能听见。这是一般的征候,也是一个好的表现,它能促进食欲亢进,也是上下气通的示意。当时李宗有老师在练拳架时,我们能听到如似闷炮声在振荡。当时我们觉得非常奇怪,后来自己也进入气机的鸣荡,也感受到内丹修炼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教拳炼功时,一定要求他们又这种气的感觉,这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需要绝对的松静自然;二是心神合一,也是专心注之;三是掌握规范,缺一不可。
   练太极拳也有嗳气、腹鸣和鼓荡气机的现象,这些与道家丹功没有什么不同。
   嗳气是胃气上行,说明上焦气机发动通畅的体证。这是由内气上行冲通食管通道的象征,在食管气机冲开以后,便会感觉到头脑清新,胸怀舒畅的快乐。
   它不仅能冲通食管,同时会进入巅顶而入天庭,由此而降到唾液腺。这里所流注的长流水,使甜蜜清凉的津液,滋润甘甜而充满口腔。这些征候丹书上都有记载,所谓“上池之水”,“玉液琼浆”,“甘露自洒”等道家佛门皆有之。
   为什么我们练太极拳就不可能有呢?其实有好几位前辈都有这种经历。而其关键有许多人练功,只是练在外面,我们知道每式每招都要息息归丹。所以每当我们在练功时,中宫气机发动,就会打呃打嗳,甚至打长呃、打长嗳气,腹部鼓荡,尚若鸣炮声。记得老师在教练太极拳时,我们有些学生跟着一起嗳气,其中朱金堂尤为显著。甚至停下来还在不停的大嗳气,气冲食道上行天庭,这些都是好的征兆。腹鸣如雷动,李宗有老师尤为显著,滚动连珠,声若闷炮,这些都是气机鼓荡,上中下三焦,神为贯通。
十、指如吹葱
   太极拳毕竟是动功,以动为主,其动作主要表现在手掌。由四肢的运作带动丹田的源头,由丹田的源头发挥于四肢的变化。我们说气达四稍,也就是气能灌注到手指和脚掌。这些往往练太极拳的人体会不深,大凡练气功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当你在练功时,手指都会有明显的触觉,并有气的蛹动感。手和脚其实是离开心脏最远的地方,我们到了冬天,手与脚是最难暖和的,因为这是气血运行循环距离最远。
   通过练功,练太极拳,而我们的气都能运行到每一个部位。手足为稍,它是无微不至的循环。你能运行到离心脏最远的部位,那么大小周天不成问题了。李宗有老师把张三丰的十要领,注解得很有道理,它也是我们进入丹道的基础。他在内外相合一词中,是如此写道:
内外相合,是为最难。折成件件,穿成串串。
外松内实,丹充稍坚。一屈皆屈,阴阳分明。
一伸皆伸,莫忘真诠。动静开合,内外浑然。
   这里说明我们练功要求内外相合,尤其要做“丹充稍坚”。不仅要求丹田的充实,四稍为之能坚。
   我们的手指,脚掌都会明显发热,尤其手的指掌会感觉到一种劲断意不断。一种藕断丝连,气息相关,有一种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电磁场感应。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体察。
   在六十年代,李宗有老师把这种亲证、体察,写下了歌词,令学生熟记背诵,可见他的用心良苦,也是充分合于丹道的功理。他在“相连不断”一文中如此写道:
   相连不断,一气贯通。一呼一吸,阴阳分明。入气不力,出气贯充。屈伸往来,两手如绳。拳体既立,指如吹葱。两足虚实,切记分明。开合起止,绝无新旧。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我们注意到李宗有老师所写的“拳体既立”,何谓“拳体”? 我们理解为已经进入太极拳的真门径。那么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拳体既立,指如吹葱”,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如像似葱管一样有暖风吹出。所以李氏太极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结合内丹功的修炼体察,也是近代太极拳理论中罕见的。
   
   
   
与太极拳名家切磋内丹功
   我和戚建海先生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彼此神交多年。我在一些杂志上拜读过他的佳作,他对太极拳内丹修炼有独特的见解和心得,也是当今太极拳界史无前例的一位先行者。2003年在台湾一家逸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曰《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的奥秘》。该书介绍了太极拳内丹修炼的指导思想,以及行功结丹的途径和方法。
   戚建海先生是赵堡第十一代任志义先生门下之高足。经过长期的研炼和探索,终于进入了内功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丹功的奥秘和乐趣。我们经常电话往来,有时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拳论道。戚先生从不隐秘自己的观点,他开门见山就是这样说的:“我早已凝结了内丹,并已打通了大小周天,实现了金液还丹,现在步入‘九年面壁’,修心养性时期。”
   戚先生原是一位国家干部,现已退休在家。一生并无什么奢求,喜好致力于深层次研究和体悟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精髓——道家太极炼丹术的相关理论。他曾经给一位道友的书信中这样道:“我正在享受着抛却名利、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期望在道家太极炼丹术领域,以切身的时间,来证明中国古代道家内丹术,有关性命双修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自古至今没有一本著作介绍过,如何通过炼太极拳能够结凝内丹,我和我的师兄弟以及我的先辈,都有过行功结丹的经历,但因师承一向密而不谈,有的不愿意说,深藏不露。有的没有文化,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证实。但也确实很难用文字表达,以前我曾问过赵堡二位宗师,有关凝结内丹修炼的过程,并且触摸过老师丹田的运行。但老师总是淡然一笑,“好好炼吧,这是日积月累,是一种不觅而自得,感遂而通的丹功,不必强求,到时则自然凝结。”这话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往往许多人练一辈子都无法结丹,肯定还是有玄机关窍之法。
   戚先生敢为天下先,也是历史上第一本直截了当,叙述太极拳凝结内丹奥秘的书,由于我们志同道合,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意见和看法,但基本上是殊途同归,大同小异而已。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谈到“指如吹葱”,也就是我们老师的体会,气达四稍,手指暖和如吹葱相仿,此谓纯阳之炁达于稍节,也是修炼者的心得。戚建海先生在送别他学生时,即在告别握手的瞬间,他发现学生的右手冰凉,事后他解说:“这说明他的体内仍有病气存在,这是阴盛阳衰之故。他嘱咐学生仍须注意调养,修炼者乃是修炼纯阳之体,若是阳气旺盛,阴气则必然会衰减。”
十二、戚建海先生谈修丹功
   我与戚建海先生不仅在丹道上有共同的爱好。对于太极拳源流问题上,我们坚决支持正理,认同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始传。对李师融、张杰等那些敢于同黑势力作斗争,大力赞同。为此对那些贪图名利、并不惜欺世灭祖投靠陈氏的小人,深感痛心。戚建海、李师融、张杰等写信给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体委、温县体委等反映此事,并要求正本清源。凡有良知的赵堡传人都回积极支持。但是这般恶黑势力还是十分严重,我曾亲听过一位温县体委赵堡传人的诉说,他说他在温县体育工作,上级领导直言不讳,明确无误的告诫他,在太极拳源流问题上,不准讲是由张三丰、王宗岳、蒋发所传,否则的话,其言下之意,你的饭碗即将不保。这不是威胁吗?的确,政府机构(体委)还存在着一股相当大的黑势力,可谓乌云密布、黑暗笼罩,何时能拨开乌云,我将拭目以待,我相信不会太久。
   戚先生谈到修炼命功,他对此有很高的认识。他曾对他的学生说:“如今我已退休无事,有充分时间与你们谈拳论道。权当我修炼静功,陶冶情趣,不妨略述管见:紫阳真人《自序》说:‘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有难遇而易成。……以上绪论,于修身之道率多减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这说明紫阳真人十分重视道门命功修炼——即道术的修炼,非是你十分推崇,并为之苦炼数十年的坐禅功。大凡古今坐禅者,虽每日打坐不停,苦行僧似的追求,习者若九牛,而达者犹如一毛。虽说坐禅并非不好,只能算是禅宗学者修性功功法之一。紫阳真人从未讲过‘每日打坐’四字,但张三丰讲过,他是三教合一的推崇者。明代道学者陈建曾明确地指出其错误根源。他在批判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学’时说:‘徇禅宗偏弊浮虚之说,乱道而误人。’(蔡方鹿著《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P174,人民出版社)。试想,四川所有的道教宫观中,有哪一位尊神塑像是盘腿打坐的(佛教除外)。相反,紫阳真人说:‘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这说明只有炼命功金丹之术,方为道家修丹之正道。也只有通过命功修炼,凝结了内丹(玄机或玄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有当玄机在腹内转动,才能步入道境,继而顺利成章地打通大小周天。故而吕洞宾祖师特此警示后人,敲醒修道者的《敲爻歌》中云:‘命要传,性要悟’。命功(动功)要有明师传授或指点;性功不是静坐出来的,是修道者结金丹之后,须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靠自己的智慧和悟性悟出来的。决非坐禅之性功所能企及。若能按《来氏有极图》逆炼成丹之原理,与赵堡太极拳相结合,久之,必能凝结内丹。结内丹后,犹如植物开花结果一样,瓜熟蒂落,自会有收获。所以,紫阳真人又说:‘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意即,果树一旦结果,自然气成熟,男人因修炼命功而‘怀胎’,其胞中的‘婴儿(即金丹)’,与植物果实没有两样(岂有殊)。待‘九年面壁’之后,自会脱胎换骨,此‘婴儿’可由阳窍(天门)飞升,可修成纯阳之体,方可称登堂入室,进入上乘之道境。不但能开发人的智慧,其气力与健康,也与前产生了质的飞跃,其性命与常人相比,自然要长久。这即是我的修道目标。凡古今之成大事者,皆善于从退路中找进路,方为高明之士。”
   
   
   
张三丰论太极丹功
   太极拳能否炼成内丹,这个问题争论已久,文字记载也为数不多。在戚建海先生的《太极拳技击和炼丹之奥秘》一书,明确指出可以从赵堡太极拳中凝炼金丹。早年我曾问过李宗有老师,太极拳能否行功结丹?老师毫无疑问的回答“行”。李宗有老师是通过练太极拳而凝炼金丹的。我还问他是否需要练“静功”,或者需要结合静功炼内丹,老师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是行功结丹后再练静功的,也就是由太极拳结合两仪九功修炼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行功结丹可以有动修方式的命功,也是道门太极拳的最终目标。
   那么张三丰祖师是如何结合太极拳凝炼内丹的呢?这里要感谢《道藏精华》的主编——文山遁叟萧天石先生,在道藏第二集之五,即《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一文,其中有《太极长生诀》等共计十五篇。首篇即为“重阳十论”,其余分别为“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歌”、“运用周身筋脉诀”,“打坐浅训”、“打坐歌”、“积气开关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等篇,均与太极拳的炼气、炼神、炼内丹有关。
   萧天石先生在“重刊太极炼丹秘诀前序”中这样写道:“三丰真人虽以太极拳著盛誉于世,人咸尊之为祖师,敬之如神明。”萧先生为了不使人误以为只要练太极拳都能成功,不需要练其它的内功,都能步入上乘,这是偏而不及的看法。所以他特别指出;“然其真正极博大而又极高明之处,不在其太极拳,而在其于丹鼎派中炼丹修行明道之崇高境界,即知主在炼太极金丹! 拳术只是丹法之导引耳”。此说话也有一定道理,但在“张三丰炼丹秘诀”中太极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入道之基”,它奠定了行功结丹的基础。张三丰为道门丹鼎派的始祖,而又称之为赫赫有名的“太极派”,他是“拳功合一”,“丹道并俱”的金丹祖师。
拳通太极风云外
   至于太极拳因后人只重视技击卫身,其功都练在外面,很少涉及内炼的行功方法,实在有些误导张三丰祖师的本意。在《道藏精华》的序言中,萧天石先生纠正了这方面的偏见,曰:“太极拳世人习者多矣,且复代出名师高人,然后能由此而入道证道者实鲜!彼等类皆只是精于拳术,精于拳技与技击而已,未能入于‘太极拳 ’,更不知‘太极道’为何物?”所以说过去评论一位太极拳大师功夫之优劣,只是从技击角度上论高低,至于那位大师是否已入于“太极道”,实难圆说。
   道门的太乙山人曾云:“拳通太极风云外,道在阴阳造化中。”好一幅精湛的太极对联,实让人深思不已。太乙山人又云:“形势千般皆下品,神气运化亦非真。”又是好一幅绝唱之联词,真是珍贵之极。那么真正的上品是什么呢?真正的内功又是何为? 我想应该是“功拳相融”,然后进入“丹道合一”的神明阶段了。
   当今太极门派林立,而大多视太极拳是一种强身运动与卫身运动,或者说是上乘的武技而已。而真正缺乏的就是未能更上一层楼,使之道化。张三丰祖师要求学者不要停滞在健身、技击上,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太极拳更上一层楼,进入道化的境界。
   张三丰祖师主张功拳并练,这是凝练金丹的关键。他在《太极行功说》里,全文介绍了太极行功的方法。其中包括了有练心功、身功、首功、面功、耳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等,全文亦有441字。他把功拳结合从质与根本上的提示,曰:“盍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是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张三丰祖师他把太极拳与行功结合起来,这才是太极炼丹之奥秘。
   张三丰祖师把重阳祖师之十论放在首位,其曰:“炁极大道,尽遇其中,……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採仙花。即此是长生药,不老丹也。”三丰祖师旨在使后世之习拳者,切不可心止于拳,岂能上合于丹,精进于道? 其用心可谓良苦矣!
   
   
   
道门对太极拳评论
   张三丰祖师对太极拳有严格的要求,他告诉我们首先要通晓太极拳之妙道,否则的话就不是他的徒弟了。祖师曰:“太极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这里我希望热爱武当赵堡太极拳者,不妨熟读一下张三丰祖师的《太极炼丹秘诀》之“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这无疑将对我们的太极拳进入更高层次有很大的帮助。他在文中明确告知:“学太极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则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萧天石先生对目前流行的各派太极拳大都远离三丰祖师的本意深有感慨。就目前赵堡太极拳来讲,自第七代宗师陈青萍之前,尤其我们看到的王柏青著《太极秘术》,前辈们都是功拳相融,丹道合一的修炼方法。自陈青萍以后,其技诸多在武技上发展,而真正的丹道之修有所湮没。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道门如今对太极拳之评说吧。据《养生修真证道弘典》叙述:“义属道门,太极拳系<道家·太极门·九宫太极手>之外动架式,明清后<太极门>宗师秘其内诀不传,教人单仿外架希以动势去发动内气。由于该法有架式可循,易学易记,故一时流传甚广。然以架引发内气之动,由有为而转入无为者,即转入九宫架者,千古之下,能有几人?且太极内秘,不传于世,故致太极拳终而移入武技之门,成为今天流行之武技性太极拳。当今太极拳门派林立之多,但对《太极门》功法及《九宫太极手》、《太极图》等内诀,则秘传民间,知名者多,知诀者少。”
   去年武当杂志也曾经有文章披露,自赵堡太极拳陈青萍之前,都是丹道合一,拳功相循。陈青萍之后逐渐进入武道。我想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张三丰祖师的本意上来,觅求三丰的“安乐延年法、长生不死法、超凡入圣法”,所以凡能进入于道的境界者,亦自能透出于形化、势化、技化,而上入于气化、神化境界。
须知:心不住拳方为圣,拳能神化始入真!否则即使能技雄万丈,亦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身!何以能望其具仙风道骨,飘逸绝尘,同天地宇宙共为终始哉!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
   人在自然生态中,以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而存在,自身就有互相联系的若干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作为人的本身有很强的调节功能,对疾病有很强的自愈力。道家内丹术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是最合乎自然,也是最合理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自身有免疫力,有抵御疾病的功能。宇宙是一个天体是一个太极,人体也是一个太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有阴阳,阴阳为万物之母。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充满了对立的矛盾关系,太极图形象地概括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之中有阴阳开合,循环不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百病难侵。
   《长生胎元神用经》云“知至道者天不煞,服元气者地不灭。只在已身,用心精微,命乃长久”。所以有“身内自有长生药,外边采取枉从劳”之说。精、气、神三品是道家炼丹之药,上药者,炼精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这是七返九还之要决,所谓“借问因何是我身,不离精气与元神”。太极拳炼的也是精气神,从丹田着手,太极拳之修炼与道家内丹功其内涵皆同,所谓同条共贯。修丹之要在乎玄牝,欲立玄牝,先要固本根,本根之本,元精是也,精即是元气所化。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是意、气、神、形的修持,丹田是能量转换以及积聚能量的仓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王柏青著有《太极丹功义诠》曰“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催阳转阳催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转璇机活,舒合恬逸动无尘。熟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得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炼身”。
   太极拳有虚领顶劲、立身正中,在炼功中身体要始终与神抱一,神不失散,专心致柔,虚心弱志。《参同契》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太极拳是守中抱一的浑元体,也就是将后天之拙力松净,回归到初生婴儿那样的柔软之身躯。越柔软然后内劲越坚,欲要柔软,必须神静,神静才能感知身体的知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只有消除后天之拙力,这样才能做到心与意的结合,才能激发人体之潜能。太极者为先天之气,后天者分为阴阳两仪。阳长阴消,相互制约,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中有静,静中犹动,太极之理,亦是阴阳之理。太极拳是以“守常抱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邢喜怀,对此有精僻的见解:“一判阴阳两级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也,其窍者 ‘中’也”。所以守中者亦阴亦阳,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不偏不依。太极拳贯串了阴阳两仪,万物变化亦在于此。“守常抱一”、“浮游守规中”,能守中者圣人也。太极拳把守中抱一放在首要地位,正是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一身天地之正中。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术,自古有之,所谓“性由自悟,命假师传”。武当赵堡太极拳历代以道家丹功理论来指导修炼太极拳术。本门二师祖邢喜怀著《太极拳说》曰:“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所以太极拳的修炼即是道家性命双修之道,历代宗师都有著作论述。《太极秘术》的发现,无疑是当今太极拳术的重要资料,虽不能得之全貌而遗憾。它填补了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的理论,太极拳是以道家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内丹术的修炼。所谓“顶天立地成外丹,聚散开合成内丹,二者合一成太丹”。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体悟,可以达到健康、长寿、悟道、结丹、思维过人,反应敏捷,鹤发而童颜,太极拳道玄之又玄,既简又玄,关键在悟,在体悟中而渐懂劲,又能感悟太极拳之奥妙,轻灵而柔韧,飘逸而自然,宁静而致远,意聚神凝,至虚神明,感知生灵之炒悟,天地万物之理,无为而无所不为。此即太极拳之真意,法演先天,道肇生化。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也是我们追求太极的最高境界。
   
   
   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本意
   当今太极拳因诸多偏于武技,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武功拳架。与当年的张三丰祖师所创的原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已不能同日而语了。据诸多有关道门的记载,以及《太极门授功秘录》所叙,元明时的武当张三丰祖师,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而这个“无为”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更且内功极为高妙。太极拳被道家列为是五门禁秘之首,同时也很难选择内脉通和、根基颖悟、禀性仁德、并能勤于修为之传人。所以他改变了太极拳的练功方式和难度,所谓去难就易,去秘就明,仅以太极门修炼之九宫太极手之外架演变而成。动作上要求以松静自然为体,柔圆为用之太极动架。通过能以缓慢自然之太极外形,于在绵静幽微之中体验,去带动内气的运转。内气的发动,它必然会引起气随架动,不动而自然引发丹田的运作,真气自能感而遂通。这样才能渐入不劳人为的动作,继之进入返归自然而然之无为功动。
   《太极门授功秘录》又十分强调了一点,如若跟器较好,脉气敏感者。便可于这些轻柔匀缓的要领中,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可在太极拳的动式中,逐渐感知动式中之静力,复从静力之中觉知内劲,再由劲路而悟得内运之气脉。一旦觉悟,内气自然因子发动,外动架式便为由人为失主,人为的动作而转为自然发架。这种感觉好像不是用识神来指导动作,而是内气在催动着拳架。这样也就会从外动有为而逆返入太极门的内动无为。这也许就是张三丰祖师当年所以要变太极门传承之无为法为有为法之初衷!
   通过外架而能够真正带动内气的,也就是因外架而转入丹道的真动,由悟太极动架而归宗于无为之丹功者稀也。综上所说,太极拳者,能以武事确实有优于其它拳种处,但要真正入于气道,周天运行,凝结内丹,谈何容易?所以说起来难,实际运作起来就更难了。其实我所拜识的几位太极高人,内丹修炼得都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我们的郑悟清、李宗有老师,他们真正地达到道门太极境界,也是我们修炼的楷模。
   我这里有道家太极门二位祖师的联语,录后供诸同好一粲:
雨凝仰荷,珠滴任其去留;
风摆垂柳,枝条懒得东西。
无为而为,为为无非真为;
自然而然,然然自得天然。
   此二位都是得道高人所写,其意无为之修,顺其天道;有为之炼,逆其天道。顺天道者,得天地造化之机;逆天道者,夺天地造化之机;看似两相对立,实则均为大道,法分有为,道分王霸,殊途同归而已。
张肇平先生与太极炼丹秘诀    我的一位著名的太极拳道友,他就是台湾的张肇平先生。张先生字宇光,如今已是八十七岁的高龄了。他身体轻健,而且思维特别敏捷。记得2000年我们相叙在武当山,同住留于武当宾馆,在迎宾洗尘的同桌就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知识渊博,谦虚和蔼,与人交谈时,显得谈笑风趣,幽默生动,既有大家风度,又有点童心未泯。论述太极拳之精理,更是探赜索隐,判析得尽悉其道。
   张肇平先生对太极拳的研究非常深刻,对太极拳的贡献尤为卓越。他的著作,论文以及发表的有关文章,都是高质量、高层次的见解。他的精典著作有《论太极拳》、《论太极拳续篇》、《太极拳十三势》(上班族太极拳)、《道功拳法精解》、《太极拳语录》、《太极拳与老子道德经》、《太极拳与易经》、《太极拳谱图解六十式释义》,还有关于其它各种太极拳的论文,可谓铺天盖地,我一时也难以数清,张肇平先生在推广和研究太极拳的事业上,他的丰功伟绩,不仅在台湾,而且遍及世界各国。
   张肇平先生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注释,可谓之明理清澈,游刃有余,如是探骊得珠。宇光(肇平)虽为耄耋之年,其睿智过人,也是一位契机悟道的高人。先生曾多次来大陆寻道追源,博学广交太极拳界的朋友。他写的一篇名曰:《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一文,也是针对目前社会的一种弊病,也是对某些欺世灭祖,那些认为太极拳创自陈王廷的批驳。太极拳队这位老人来说,他是追随一生,受益终身,犹如深海寻珠,循光而不舍。
   去年8月和10月份,肇平先生分别寄赠给我二本书。一本是《张三丰太极拳论》,另一本就是《太极拳语录注解》。在每一本书上他都是用毛笔书写林泉宝先生指正,落款为张肇平敬赠,并盖有朱砂印章。他的书法功劲遒力,大智若愚,看得出他是用神意运笔的。先生曾为我的《赵堡候氏太极拳与行功心悟》赐赠墨宝一帧。我十分喜欢他的书法,因为他融入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神驰所至,实在太珍贵了。
   张肇平先生自得文山遁叟萧天石的《道藏精华》,即第二卷之《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先生如获至宝。因为张三丰宗师对太极拳的论著,这又是一个崭新的发现。在《太极长生诀》里一共有十篇,首篇为重阳祖师十论,尤为珍贵的是《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还有《太极行功说》、《积气开关说》、《太极行功歌》等篇章都与太极拳练气炼神有着密切关系。先生在他的著作《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书中,说道:“他早年在立法院练拳,在中山北路听道,尝闻韩振声理事长,刘培中老师谈萧天石先生,知萧先生住台北新店,是一位道高德重的道家人物。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得南北二宗之秘传,获明清丹经秘诀甚多。来台后由自由出版社出版道拳之书亦多”。
   张肇平先生自得萧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即《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先生随即书写《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先生曰:“蕪文分送研究专集,什志刊出,并祈新店体育会太极拳委员会就近隗蓧萧先生巨著轶高,公之于世,此不独今日吾人获得无穷而珍贵之宝贝也!”
   我的一位著名的太极拳道友,他就是台湾的张肇平先生。张先生字宇光,如今已是八十七岁的高龄了。他身体轻健,而且思维特别敏捷。记得2000年我们相叙在武当山,同住留于武当宾馆,在迎宾洗尘的同桌就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知识渊博,谦虚和蔼,与人交谈时,显得谈笑风趣,幽默生动,既有大家风度,又有点童心未泯。论述太极拳之精理,更是探赜索隐,判析得尽悉其道。
   张肇平先生对太极拳的研究非常深刻,对太极拳的贡献尤为卓越。他的著作,论文以及发表的有关文章,都是高质量、高层次的见解。他的精典著作有《论太极拳》、《论太极拳续篇》、《太极拳十三势》(上班族太极拳)、《道功拳法精解》、《太极拳语录》、《太极拳与老子道德经》、《太极拳与易经》、《太极拳谱图解六十式释义》,还有关于其它各种太极拳的论文,可谓铺天盖地,我一时也难以数清,张肇平先生在推广和研究太极拳的事业上,他的丰功伟绩,不仅在台湾,而且遍及世界各国。
   张肇平先生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注释,可谓之明理清澈,游刃有余,如是探骊得珠。宇光(肇平)虽为耄耋之年,其睿智过人,也是一位契机悟道的高人。先生曾多次来大陆寻道追源,博学广交太极拳界的朋友。他写的一篇名曰:《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一文,也是针对目前社会的一种弊病,也是对某些欺世灭祖,那些认为太极拳创自陈王廷的批驳。太极拳队这位老人来说,他是追随一生,受益终身,犹如深海寻珠,循光而不舍。
   去年8月和10月份,肇平先生分别寄赠给我二本书。一本是《张三丰太极拳论》,另一本就是《太极拳语录注解》。在每一本书上他都是用毛笔书写林泉宝先生指正,落款为张肇平敬赠,并盖有朱砂印章。他的书法功劲遒力,大智若愚,看得出他是用神意运笔的。先生曾为我的《赵堡候氏太极拳与行功心悟》赐赠墨宝一帧。我十分喜欢他的书法,因为他融入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神驰所至,实在太珍贵了。
   张肇平先生自得文山遁叟萧天石的《道藏精华》,即第二卷之《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先生如获至宝。因为张三丰宗师对太极拳的论著,这又是一个崭新的发现。在《太极长生诀》里一共有十篇,首篇为重阳祖师十论,尤为珍贵的是《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还有《太极行功说》、《积气开关说》、《太极行功歌》等篇章都与太极拳练气炼神有着密切关系。先生在他的著作《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书中,说道:“他早年在立法院练拳,在中山北路听道,尝闻韩振声理事长,刘培中老师谈萧天石先生,知萧先生住台北新店,是一位道高德重的道家人物。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得南北二宗之秘传,获明清丹经秘诀甚多。来台后由自由出版社出版道拳之书亦多”。
   张肇平先生自得萧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即《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先生随即书写《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先生曰:“蕪文分送研究专集,什志刊出,并祈新店体育会太极拳委员会就近隗蓧萧先生巨著轶高,公之于世,此不独今日吾人获得无穷而珍贵之宝贝也!”
   
   
   
   欲知前面路,须问过来人
   说实在,太极拳能否与丹道结合,能否达到行功结丹以及大小周天等,确实是一个谜!我的意见很清楚,太极拳是行功修持的法架,丹功修为与大小还丹是可行的。它不仅表现在《张三丰炼丹秘诀》,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修持门确定的事实。同时我也觉察到诸如其它各门派中,都能同样有功行的修持方法。在《养生修真证道弘典》中这样写道:“夫功行者,功法道行也;修持者,修真持定也。”观夫古来养生修真之士,莫不崇尚功法道行之传承,又莫不专致于修为持行之苦恒,盖非此实不足以略窥性命之奥秘,略窥养修之门庭。在传授古今功法道行之传中,即不外乎于二种途径,一曰“显传”,二曰“秘传”。所谓“秘传”者,师徒口耳的传授; “显传”者,则是用文字书刊传承。但从古以来的书传,大多是采用隐语或喻语,常使人难以理解。至于口耳之传,则多采用心传口授,故多以口诀为之秘诀口授。
   仿佛居士有诗曰:
功行归真无为外
修持道悟自然中
   在功行修持丹道各派法诀,其中就有武术各门各派所传的功行修持法,也是结合丹功修持的密诀。其它还有各种教门内的秘传功法,如佛教的禅宗、禅密功、白教的大手印、密宗的大圆满,还有净土宗、天台宗等等。道门中的流派也是非常多的,这里也不作详细介绍了。印度是一个佛教的国家,同样有许多流派,诸如性力派。印度出名的瑜伽术,它就有许多宗派之分。在诸多佛、道、儒、武以及印度教、回教等都有秘传行功修持之法门。但是各种流派都有各种共性,尤其是对形气神的修炼,所以在各门各派中有相通之处,也因于门派侧重的要求,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也有共性贯通的轨迹。
   我国道文化是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数千年前就有许多先哲明道者的著作论文闻世,也是当今研炼养生丹道的经典著作。诸如老子的《道德经》,还有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也被历代奉为“万古丹经王”。此外有《悟真篇》、陈抟的《无极图》,它是修炼内丹也是佛道相融的蓝本精图。陈抟(希夷)用此图解炼丹过程,其注文也为炼丹术语。后有著名的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他用此图解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发展过程,故其注文大多为宇宙生成的术语。值得我们借鉴的,他有这样一首诗:“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循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这里重要的提示一下,到了明代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丹道修士,他就是来知德(1525-1604),号瞿唐,通过他的潜心研究,就在万历26年(1598年),完成了世称绝学的《周易集注》。他所绘制图,后人称之为“来氏太极图”。
   这三张图都是历史上修炼内丹而又创举代表性的图解。陈抟的《无极图》,他的论述是“后天返先天,从有返无”的途径,故也定名为无极图。而周敦颐则是阐发 “先天生发,从无到有”的规律,故定名为太极图。无极主返还,太极主生化。所以《无极图》和《太极图说》,可谓二者同出而异名。《来瞿唐先生圆图》,他表示了中国的时辰、月轮和一年24个节气,农历的日期变化,即来源于来氏太极图,据观察我们的银河系的形状极像来知德太极图的形状。来氏太极图主要是依照“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而绘制成蕴涵着天地万物的演化之理。
   不管是陈抟的《无极图》,还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或是《来氏太极图》,金代太一真人创太乙道,教内嗣有秘箓法,又创《元极图》。其实他们之间都可谓同出而异名,参合这些理论,则可明生化返还的运动规律,也是太极拳行功修炼的基础。
太极拳与内丹学
   太极拳与气功、内丹学,其实都是相通的。丹道的理论和太极图解,都是太极拳与内丹修炼的基础。尤其是明代的《来氏太极图》、太乙道的《元极图》都是内丹修炼之图,也是非常科学的功行修持法门。中国文化的根在在于道教,它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经过历代多少先哲们研练、总结,使内丹学得以更加完善的发展。
   据胡孚琛先生的《辨难答疑第十二讲(一)》中讲到:“近十年来内丹学已同西方心灵哲学和心灵科学接轨,《悟真篇》等重要丹经被译成英文,英法美俄诸国都出现研究丹道的学者,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也有数拾名青年学者选作内丹学的课题得博士学位,内丹学的研究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
   笔者对太极拳、气功、丹道学研炼有年,长期从事气功治病和教学工作,如今虽退休多年,经常参与有关气功、丹道的课题研究。自04年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生肿瘤医院与上海肿瘤医院成立国际整合医学肿瘤中心,通过肿瘤病人结合气功康复锻炼,对病人免疫机制的提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就是该国际整合肿瘤中心的气功康复总教练。专以给病人上课教学中国气功,同时结合课题,分组对照,在诸多的课题的实验中,气功康复取得相当的成果。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反而处在被动阶段,有许多国粹还要有赖于外国的支持。关于内丹学,看来国内外都在研究,作为我们是中国人,太极拳与内丹学是国宝,我们何不认真地学习,体会一下张三丰祖师的《太极炼丹秘诀》呢?
   这里有《参同契》精句一首,勉诸同好:
契论金歌讲至尊
不将火候注于文
要知口诀通玄处
须与神仙仔细论
   目前上海非常盛行的一种功法,那就是印度著名的瑜伽术。中国唯一的政府机构属中医大学的,那就是上海气功研究所。整个研究所的底层全部租借给瑜伽术的会所,上海像这样的会所太多了。因为它的收费普遍都非常高,每月几千元都不算稀奇,而且去学练的人也不少。从它的功行修持也属于一般技能,实际水准来讲也只能说是中小学的水平。何以如此兴盛,我想可能也是一种时尚吧!瑜伽术似乎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学练的人也很多。有的单位还给予报销,组织职工参与瑜伽锻炼。但是中国的气功、内丹术、太极拳,就没有这种幸运了,一期学费几百元,也少有人问津,这确实存在着不公。中国的气功与太极拳难以开展,好像这都是老年人学练的东西,所以招生对象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
   印度有许多瑜伽术的会所,也是专为修持的苦行僧。世界各国都有人专程去学习、研练,也有人去采访宣传的,作为一种文化瑰宝播发于电视节目。我并不否认印度教与瑜伽术有数千年历史,而且早在汉唐时期已传入中国。后人又以佛道相融,道教的内丹术与中国佛教的修为,创编了太极图。明代的内丹学和太极拳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传于道门与民间的颇多。八十年代有些气功界的同仁,去日本、美国等国家,虽然并非高层次的气功师,但在国外到也兴盛不衰,我想似乎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了。
   
   
   
   练太极拳能否长寿
   近代有些太极拳名家不一定长寿,未能寿终正寝。那么练太极拳是否能达到真正的延年益寿呢?确实令人困惑。笔者长达一万余字的《延年益寿话太极》的一文中,比较详细地解说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太极拳确实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生命的延续。但是为什么有些太极拳名家英年早逝呢?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诸如杨澄甫、陈照奎,也都只有五十余岁而逝。就是赵堡太极拳的任长春和他弟子杜元化,他们的寿命也不算长,郑伯英宗师也只有55岁,我不想追根寻源去找什么原因,但是不得不令人怀疑太极拳能否长寿?难道张三丰造拳只让人活五、六十岁的吗? 三丰祖师告诫我们“不作技艺之末”,而真正的目标,“愿天下人延年益寿”,祖师之用心何其良苦!
   当然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先辈们都研究了一辈子,他们作为这是一生的追求。它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首先要把身体练好,这是学拳炼功的基本要求。
   我们的郑悟清老师他就是在不断地研究拳架,也是在不断的研究中有所改进。所谓易则极易,难则极难。非难不易,以易见难。所以太极拳仍是一层功夫一层道理一层技术,太极拳是学到老悟到老,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学问。
   郑悟清的教拳生涯有五六十年,他的弟子有解放前的早期弟子,有解放后的中期弟子,还有文化革命期间和文革后的诸多弟子。老师所传授的技法和拳架,亦在不断的改进。也即是悟中改,改中再悟,精益求精,高瞻远瞩,然后达到炉火纯青的神明阶段。
   我们大家都知道,郑悟清老师年青时身体并不好,身罹顽疾,先天禀衰。后来通过练赵堡太极拳,得以彻底改变了身体的素质,生命的质量提高了,老师练拳养生都非常好。所以老师教导我们,第一要把身体练好。二师兄郑钧早年因工作关系,得了一个不治之症,那就是矽肺病,此症很难痊愈,通过练太极拳把身体养好了,现在仍坚持承上启下的郑悟清太极拳术,确实令人敬佩。
太极拳的练与养
   有些太极拳宗师由于英年早逝而否认了他的成绩和功夫,这一点我不能苟同。因为人的生老病死很难预料,简单地否认他的功夫,否认他对太极拳的贡献都是错误的。解放前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岁,而如今人的平均寿命已有六七十岁,那些发达国家人的寿命更高,所以人的寿命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科学不发达,医学比较落后,往往有些疾病,而并非绝症就夺去了人的生命。某些疾病如果放到现在大可不必惊慌,有高超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像杜元化先生的胃溃疡出血,现在完全可以作手术治疗,毫无惊险之虑。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你的太极拳练的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你要懂得会“养”!如何去养?而养又是什么呢?养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也就是巩固和保养所获得的成果。树立而有增强了人的免疫机制,养成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人体细胞的更新换代,以及DNA的复制基因,有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人也不练功不打拳,他(她)们的寿命也不短,八九十岁高龄的也颇多。我想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中很好地保护自己,甚至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我觉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懂得养。
   有些持亚健康的名人,由于他们不断的透支,最后造成英年早逝。诸如我们熟悉的陈逸飞画家、电影名演员傅彪。一个是为了圆自己的梦,为了实现他做影剧导演的理想,不惜余力,他的那种艰辛,那种压力难能言表,最后那部《理发师》也未拍成,陈逸飞先生现已西归。还有演员傅彪,刚刚换去了肝脏,又要进入新的战斗。我不知道一个人能经过几回这样的折腾,是否就像江湖上有一句俗语,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我想至少太不值得,因为他们本身都处在亚健康的低谷,所以说不行就不行了,说走就走了,那些英年早逝者令人遗憾不已。
   
   
   珍惜生命
   这里我还得说说一代宗师杨澄甫,我非常佩服杨澄甫,澄甫公确实是一位德高望重,他的武功盖世,并于内外各门各派中,均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对杨氏太极拳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丰功伟绩,也是世人公认的一代伟人。但是就在1936年,正当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极之时,竟然撒手西归,年仅53岁,不得不令人猜测。众说纷纭。最近我在台湾的《太极拳》144期杂志刊登了瞿世锺的文章,名曰《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一文,其中比较翔实地介绍和分析了澄甫公的死亡原因,我认为还是很科学的,值得后人借鉴。在文中他否认了澄甫公因发劲过猛,而导致内气的损耗,他引用了景华老师的话,他说:“决无此理!杨家之弹簧劲,放长击远,极其轻松巧妙,丝毫不用蛮力。露禅公、健侯公发劲刚猛,均享年高寿。我已八十余岁,发人于寻丈之外,毫不费力”。这里他说明了发劲并不影响或伤害身体。同时他也说到澄甫公乃是忠厚之长者,身不二色,是一个洁身自好,也排除了贪恋女色之嫌。
   那么澄甫公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令他过早的离开人世,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令人深思:“景华师深通中西医理,认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饮食不节之故。澄甫公青壮年时,抖白腊杆左右各200遍。在树椿上刷杆,亦须左右各200遍。站桩要站三柱香。练拳辛苦,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一只。景华师初到杨家之时,见澄甫公狼吞虎咽,好比《水浒》上之打虎将武松,大吃一惊。日久司空见惯,不以为奇。澄甫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练,热量无处消耗,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荤厌素,胆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之恶果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
   这篇文章我看过多次,确切地讲我非常惋惜这位伟人。但是生命只有一次,如何保养自己似乎太重要了。以上的例举太多了,不便一一叙述。就杨澄甫宗师来说,确实犯了古人训导之大忌。《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不主张过饱饮食,这样会使血液过多集中肠胃,使心脏等重要器官严重缺血。如果长期暴食,摄入量超过自身的需要,就会变成脂肪贮在体内而出现肥胖症,严重的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也会接踵而来。我在师传秘笈中有《钟离省心法语》,其曰:“善养性者,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伤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饮食务取益人者,仍节俭为佳,若过多,膨享短气,便成疾哉。
   古人说话非常有道理,饮食过饱对一个人来讲绝对没有好处。所谓“钟离“者,大概就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吧!古人往往也是采用少而精来摄取人身必要的养料。
   去年有一位道友来看望我,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再说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契友师兄弟。但在我们面谈交流中,我竟发现他两手阴寒,面色暗淡,说是水土不服,实是病气侵身。那天聚会后,我们在地铁里握手告别,他告诉我明天即买票回家。我说兄弟贵体欠佳,咱们师兄弟来日方长,你要回家好好调养身体,容后再好好聚叙。因为我感觉到他已经在亚健康的低谷,不料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心情我能理解,他的精神难能可贵。可是在亚健康情况下的透支,他将会有如何的后果呢? 这个代价太大了,真的,不愿意谈这种令人心碎的事,因为我觉得太可惜了,太遗憾了,一想起来就会痛心疾首,肝肠寸断,愿天下人珍惜生命吧!
切不可心止于拳
   其实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想当初跟老师学拳的时候,我们还很年青,当时还很幼稚,对当时老师的用心良苦知之甚少。怎么能料想到现在都到了当年老师教我们拳的年纪了,老师一生追求太极,痴迷太极,而我们能为继承老师的太极拳做些什么呢?
   我们不仅懂要继承发扬武当赵堡太极拳的精湛技艺,同时我觉得应该尊循张三丰祖师的教导,而他的宗旨是在使后世之习拳者,切不可心止于拳。这句话非常重要,大都人只知道练拳、散打、比技,要不就是活动活动锻炼身体。而真正之目的,知者甚少。笔者写了那么多文章,尤其《太极拳与内丹修炼》长达数万字,其目的也就是三丰祖师的宗旨:“习拳者切不可心止于拳”。那么祖师授拳于何意?三丰祖师是用心良苦地告诉我们,学拳不是最终的目标,而其真正契机是什么?他告诉我们:“期能上合于丹,精进于道”。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要求我们能上合于内丹的修炼,并能进入道的修为。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张三丰祖师把太极拳作为是一个“入道之基”,我们知道进入“道修”是一种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太极拳就是一门“道基”,也就是入道之基础。在赵堡太极拳的陈青萍之前,都非常重视道修,也就是张三丰说的:“期能上合于丹,精进此道”。
   学太极是养生入道的基本功夫。而养生入道以保养心意,安定性情,聚合元气,收敛精神为主旨,所以学太极拳者,也应该重视这方面修炼。赵堡第二代宗师邢怀喜著《太极拳说》曰:“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太极拳离不开性命双修,如果离开了性命双修,我想可能会进入外家拳的范畴了。
   赵堡太极拳自陈青萍之后,大都主重于技击,尤其在后清至解放前。在评定一位太极拳师的内功优劣,非常侧重于技击,“武功盖世”就是评的拳师的根本标准。以前我曾听过多位太极拳师轶闻,所谓“天下无敌”这屡闻不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也确实如此,如果你没有扎着的功夫,缺乏那种武功盖世,也就很难立足于武林。所以各门各派都有几个武功佼佼者,我也并非反对。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而养生则是太极拳的根本。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