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交合道自更生,文武一道妙用无边。太极拳“以武演道”,此道乃阴阳运变的太极妙道。演道的归宿是“修文合道”,此道是清静无为的无极大道。这一动一静的太极、无极是宇宙的“真常”之道。太极修炼就是从这真常中讨到了健身和益寿的真消息。王宗岳在三丰祖师《太极拳经》后注言:“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英豪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老先师也曰:“太极拳为修身第一要法,故为修身实技,不单以武花小技称能也。其中义理渊深,奥妙难穷,不但为武备之祖,更为文修之真传也。”这“文武一源”、“练武归文”也就规划了李派太极“练太极归无极”的总程式和“动静兼练”、“性命双修” 的总规范。动盘“以武演道”,静盘“修文合道”。练武归文文武合真。应该说《祖师歌》综合了李派太极修炼的精要。歌曰:
本门祖师是三丰,炼气归神奥理通。
接衍轩辕真道脉,详推太极运神功。
参悟人天合一理,阴阳颠倒周身行。
八卦五行随机转,灵活玄妙是真宗。
《祖师歌》是颂祖歌,实际上又说明李派太极拳的丹脉真源和内功真机。就是本于此歌,才又衍生了李派太极之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的三歌诀。外太极即动盘太极拳,其诀曰:“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从而提炼了行拳的精要。内太极指静盘三式(立坐卧),其诀曰:“呼吸气真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河车灵三宝聚。练神功成妙技,莫枉传多仔细。”从中确立了静功修炼的窍要。真太极即心法,即意念变化之法,是导气循经、贯通内外、和其形神的真使者,是决定悟化精深、彻通人天、凝炼真功的开拓者。故称心法为“万法之母”。其诀曰;“四维着一力,虚空雷霹去。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以上三诀是《祖师歌》的行功细则,既一生三,又三归一,乃应对《祖师歌》的一曲三重奏。诀诀妙理玄机,句句言简意赅,是行拳做功的经要和指南。李瑞东老先师曰:“以诚名本,以致修功按部位层次练之,一步自有一步功效,一层自见一层神理,非寻常俗儒所能知,更非近来武夫所能闻者矣。”那么这层次、要点又当何论?为此,笔者多受张绍堂先生教诲。以下,谨以绍堂先生的文理框架试以成文。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十要诀》中指出:“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这就是在说,太极修炼当以行拳练形起步、以练己练有开始,建立强固的命功基础。这样从动功而静功、从有为而无为尽修其性,方为动极归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顽的真次序。欲得太极拳精髓须明太极妙理。故三丰祖师又曰:“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李瑞东老先师也说,太极拳“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此四者乃一贯之理。”又说“不练理则理不通”,“不知理徒练势则势不真”。理不通犹如“一船无舵”,法不明则如“盲人骑瞎马”,故说“理以导向、法以指路”。太极拳精之于功奥之以理。太极妙理即天地自然的生化之理、即阴阳圆和的、辨证唯物的转变运化之道。李瑞东老先师笔录《太极说》曰:“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上无下,八卦九宫,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对应太极阴阳之运变,至有太极拳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蓄发、吞吐、进退、顾盼、粘离、上下、左右、形神、性命等等阴阳关系的对立统一和转换。在理念上至于如何开启太极功夫这一法门,三丰祖师曰:“大道从''中''字入门”,“中”,即打开太极博大精深殿堂的金钥匙,其实又是贯穿太极修炼始终的主轴。即以“中”而入,又以“中”而行,再以“中”为归。无“中”不成太极,故太极修炼始终持“中”而行,曰“中道行”。太极修炼以“中”立本,方有“松”、有“圆”、有“空”的精进。而中、松、圆、空即李派太极拳功层次的重点、纲要或路标。
中
“大道从‘中’字入门”,那么,“中”是个什么概念?先贤说阴阳和太极,太极即是“中”。不错,其形就如“中”。因为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太极受控于无极,所以先哲又说:“无极者,真‘中’也。”此“中”真空又为万物之宗,又为修炼归处。“中”在天谓无极,“中”在人曰元神,“中”在功谓大轴中脉、元始祖气之窍、黄庭正位。大道即“中”,“中”即大道。从物象而言,轮之中曰轴心,圆之中曰圆心,球之中曰球心,人体之中是腰脊,这些中心就是核心。其实,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中心,静则依中而立而存,动则依中而行而变。万法万象生于中,千变万化不离中。中作为万事万物及其自然规律运化的依赖中心,是无偏无向的中正之理。中者公,公者平,平者正,正者通,通者和。既使世间也无不尊崇中正之品、公道之行,人心也是向中也。过与不及必失其准,俯仰偏倚必失其衡。“衡中准”一体,失准失衡必失于中,失中即谓“出规离道”,所以说失准必错、失衡必过。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等。无极大道的这些特征充分反映了道体、道质、道性、道风、道韵之本能。认识了道的实质也就悟透了“中”的真意,悟解了中的真情也就通解了道的实质。所以,太极拳坚持“中道行”,即依“中”明理明法,层层剥解,步步见功,以至依“中”行拳做势,缘“中”行功和气,本“中”静心归神,从而确立了太极拳中正、中和、中定的行功要领。中正在身以调形,中和在机以调气,中定在心以稳步,“三调”相融,归一和中。
㈠中正
中者公,公者平,平者正,至中至正。中之以心神,公之以德性,平之以浩然气,正之以身形,正心正气而正身。中正,天道之原性,人道之至理,行拳之窍要。在古今诸多拳经拳论中,不乏“立身中正”、“尾闾中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等一类术语要言,而且都是突出从“中”悟道而强调中正之理,把握调身要领。太极拳依法练有练身练理,首起第一即要求立身中正。欲得中正,首先即头顶、腰脊、尾闾上下自然一线贯穿。此初练是以有形立轴为中,从而确立“身中之中正”。进而头顶挂天心、尾闾插地心、中间贯腰心,“三心”上下一贯,再成“不身中之中正”,从“身中之中正”到“不身中之中正”,是心意主导功用不断加强、意境不断开展而心连天地的境界升发,都在于牢牢确立“腰为主宰”这一机要。而一身如球,五弓合一,顶虚领、尾闾插,中间一线贯腰腹,此一中线乃是中脉,由脉归点乃黄庭正位。这是在形体中正层层基础之上的中正质变。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落胯、敛臀圆裆等等,都是立身中正的身法细则,而且又都是神意。中正而安舒,方“支撑八面转换八方”,“立若平准,活似车轮”,“上下一条线,任凭两手转”。
立身中正之要牢持三点:
1、虚领顶劲。意向上,神立泥丸,头顶自然上领,虚领自然而虚灵。在形,乃下颏微收照应喉头,从喉分经两耳根、上合头顶百会,如一线上提,一身如吊空中,故曰此顶劲之势为“顶头悬”。顶碗练拳,意就在此。顶虚领、神贯顶,如日当空。从而确立一身核心和真中,为中正首要而统领一身。顶一虚领则精神提起而统身松沉垂中,自有清升浊降、阴阳颠倒、心气相交之情。虚领成而虚灵得,致获神清身轻、步稳手活之益,恰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2、尾闾中正。敛臀圆裆,尾闾前卷,尾闾自成下插之状。“尾闾插”与“顶头悬”上下呼应,确保一身重心垂中而无偏,进而确立尾闾之中正。身之转变、步之转换,定向转规,全赖尾闾活转,恰似一船之舵。顶头悬、尾闾插,意贯上下,腰脊松开、节节虚对,是为中正又一机要。针对尾闾,绍堂先生曰:“定如插地三尺,动如播地三寸,”拳经也曰:“尾闾擦地走,中定不离土。”五行土居中,身在天地间,便得中正位,“尾闾中正任周旋”矣。
3、腰为主宰。腰脊为一身梁柱,其间为督脉所贯而总督手、足三阳经。而且腰藏命门,内连两肾而通气海,外接脊髓而上络脑。不仅为撑身之梁柱、动转之总枢,而且尤关一身之康泰、四肢之灵健。命门,腰之心乃生我之地、亡我之户。“腰为主宰”,绝妙结论。故《太极十三势歌》叮嘱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轻松气腾然。”拔背以虚怀,松腰以舒腹。如此,方腰活脊正,周身自有主宰。从而统领一身、上下相随、左右相系,轻摇以松肩,干动而枝摇,胯漆足肩肘手随身活转,一体如轮、圆转如意、变换适中、浑然一体,处处自然。
中正,乃天心、地心、腰心上下一贯,为天地人三才归一之意,由是占定天地运变之机。把握以上“三心”,稳操腰顶尾“三要”,久而久之,一身中正全尽自然。腰顶尾为人身三盘,所以拳经曰:“上盘神不领,一身不轻灵;中盘没有腰,攻守不得要;下盘无身投,进退掰蒜走;三盘成一体,龙虎象自全。”其实,中正的要中之要,唯神意常存而得中正核心,全体有主、兵将成阵。虎步龙行,灵变自然。
㈡中和
中者恒静,无规律可言。所以心归中而安,身归中而正,气归中而和,故曰“至中至和”。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和于中曰“冲 ”,“冲气”即中和之气,或曰“中气”。阴阳二气归中而亲合圆融即为“和”。这阴阳中和即为太极。阴阳平衡而合和,在天则风调雨顺,在地则物阜年丰,在人则心泰体康,在人间则顺达祥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阴阳中和的太极运化才构成了天地自然的总规律和化生万物的总生机。这无限风光、万千气象都是太极的自然妙生,又是人和万物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客观自然。伟大的祖先创造了古老文明。这太极哲理是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运化大理。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永恒地调控着天地自然、
太极拳修炼的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理。它以拳之虚实、开合、曲伸、刚柔、快慢、起落、奇正的七星变化,功于阴阳、神气、形神、气血、脏腑、呼吸、性命的合和,圆融有极合太极。而且是层层合和、归拢向上、直至“金字塔”尖,练命归性。即所谓“合太极归无极”。太极拳借势用意,以意领气,合和二气,运成气机,是为生机,又为身机之本。故说“气壮身壮,气绝身亡”。气为生命之本,和气是内功太极拳的根本特征,所以才有太极“重内不重外”之说,以说明内功是主,外拳是次,本末相依。作为命功内含的太极拳是理法必须的载体。唯借势而运气,借气以生机,借机以达理,明理即是功,以凝练真气,强固命本。人体之气要由“天玄”、“地化”之气来做补充、以混“人元”之气。气的代谢主要由呼吸来完成,并由丹田来调控。而丹田乃“天玄”自然之气、“地化”水谷之气和人元之气的聚汇之区,是生命根源和太极原动之枢,又是凝练生命真源之炉。所以行拳做势是以丹田鼓荡来调控呼吸,并以逆腹式呼吸(胎息)来调控动静开合、虚实柔刚、吞吐张弛等。一吸一蓄一屈一静,乃一气混元,隐寓万法而不露;一呼一发一伸一动,乃阴阳即判,显法垂象而不藏。一柔一刚一阴阳,一吸一呼一太极。调气者调息也。呼与吸之间之停曰“息”。也即太极象之弦,乃呼与吸的转换之机、中和之媒,包含了呼吸的全息。气弱则息短,息短则气促,平和呼吸则困难。气满则息长,息之越长则呼吸越和。呼吸细匀深长,深吸深呼,气贴脊背,吸气入骨,气则静和,相机越灵。如此意领气行,势机和于气机,气势同步,行云流水,舒展自然,倍享和和美美妙韵,功尽涵养真益。
意内领而为气,意外显而为拳,一呼一吸一开一合,内外相应,合机共运,内调中和之气,外结平和之缘。本此中和之意,绍堂先生曰:“丢不对顶不对,不丢不顶对;沾不对开不对,若即若离对;浮不对重不对,轻灵松沉对;拙不对僵不对,圆活自然对。”至中至和,中和即太极,生机在其中,活法在其中,玄妙在其中。
㈢中定
身正气和心安神定,依中稳步立身谓之“中定”。中定为五步之宗,其表是稳步,其里是安神。故说中定先定心,包含了动中求静、练中有修的内功真谛。唯有心安神定方身得中心,步得重心,身正步稳而泰然屹立。这心安身定则是无私无欲之净、心地坦荡之平、浩然正气之公、清静纯真之朴共成之。黄帝“提挈天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一言尽矣。
人,五行之行,八卦之象。太极拳“手分八卦,脚踩五行”,就是依人这一阴阳之躯妙合天地自然之机,以八卦错综变化、五行生克平衡而圆融有极、平和阴阳,一体太极。“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之八法合于八卦、八门奇变之机;“进退顾盼定”之五步合于五行、五气生克平衡之情,合应易理变化。正是依此“八法”、“五步 ”才构成了太极拳的“十三总势”。五步“进退顾盼定”密应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土”居中而统“水火木金”;五步“定”为中而辖“进退顾盼”。“三五 ”连珠一圆中。所以,“中土不离位,万变不离中”即是步法要则。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依中定而变化,于是才保证了静中求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及其拳含功、功含拳、拳功相融的法则细施。而且使拳势变化都在心定步稳的基础上沉稳而轻灵、气和而畅通、运化而入微、松静而安舒、协整而自然。基于这中定的“衡中准”而变步“动平衡”,步虽千变万化而绝无失中、失重、失足、失机之弊,也不致散气、失意、惊心、乱神之咎。中定主宰五步,五步又在验证中定。
圆活在手,轻灵在脚。步随身变,身随步移。中定为五步灵活之本,五步为三节神妙之根。依中定而活步,再灵活也稳定。妙化一身,步是根本。故有“拳打三分,步打七分”之谚。诸如此类诀语着实不少,比如:“手比药箭身比弓,消息全在后腿蹬”,“打手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等等,既说明步的重要,又说明“ 手足之情”。三节协整,手足相应,手助步稳,步帮手巧。这“情同手足”本是自然。但是,“顾手不顾足,打拳不说步”却是普遍存在的流弊。李瑞东老先师的《初练所忌》会给人以全面的启导,现录于下:“夫初练者,受教之始,宜端正趋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眼不顾手、手不顾足,此谓之‘盲练 ’。尤忌身形不活、手足不随即用拙力。盖用拙力者,乃欲显真力也。殊不知力与气连而气与身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足不随、处处尚夺力而能显力者乎?此谓之痴练。如欲避免上述之病,练时唯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气催力。力顺遂而气自流通,气流通而力自沉重。由是本所学之拳术时时演练,切勿间断,务求纯熟。熟则眼到、手到、足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步之不稳,步之不随,步之不活,一切都是枉然。
中定统五步,平中准。内养精气神,外圆身手步,内外归一。静定安详,无极之态,无法之形,但寓存着动静全息,隐藏了万法之机,却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一动即法”的万妙出处。故绍堂先生曰:“静定乾坤大,展动万法生。”静定藏妙而未显,中统五步成奇变,这就奠定了“八卦奇门任我移”的奇变之基。正如绍堂先生所云:“一身辗转不离中,周身无处不太极。太极围绕中定运,万法皆由中定生。”
中正、中和、中定,彼此不离,相辅相成,其中隐藏了合内外、合形神的真意。三者统归中而融于神。太极拳行功强调“随神从意”、“意领气行”,这种借势通化气机是以无形驭有形、促成内功的真机。神为中,纵然身体稍有俯仰或偏倚,但仍不失“动平衡”,此乃“中正之偏”,仍不失自然。传统认为,神为理为光,心为机为音,意为法为色,统曰神心意为拳功“三魂”。人不可无魂魄,拳不可无神意。所以说“势断意不断”、“势断而意连”、“随神从意即自然”。
松
在天曰空,在人谓松。太极拳练人体之松融,效天空之虚空。松乃太乙练形之功。中是功,松是功,都是太极拳必须的基本功,而且都是内外兼修的悟练过程。
太极拳之松,是在中正、中和、中定基础上和意清、心安、神定统领下的通身疏沉和融通。但绝非常识中的无机松散或松懈。松与紧相反相对。紧乃“密集紧凑”,故说“不紧即松”、“放开即松”、“舒展即松”、“自然即松”。松乃静之体、和之象。唯静唯松,故曰“松静”。松是内外全松,心安神静曰“内松”,中正安舒曰“外松”。唯以内统外方通身全松,成就真松。正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也。松则意不强用、劲不努使,似有若无,若即若离;身正气和,融融和和,一气浩然,从而渐明一身脱换之境。松,关窍开、脉络通、气血畅,意领气行而运化入微、化解阴质、凝练真气、造化内功,从而体证“融通致化”的妙用。松,肌舒皮展、节开筋驰、毛窍皆开、气连天地,大开融通新境域,从而悟觉浑然人天之妙致。如此松融一身,和其形神,太极拳才不徒手舞足蹈、劳而不获、荒废光阴。松功即成,紧在其中;由松入柔,至紧至刚。松紧、刚柔,皆阴阳互济,极化互反,本是自然。这动静、虚实、柔刚、圆方,其实都是“松紧”的正解,都是混一理象的纷呈。从而合应太极妙理而全其武道,成其真用。恰是:肌松皮舒身灵便,节开筋长力增加。
实践起来,松功又包含了松沉、松静、松柔等内容。
㈠松沉
太极拳无一不重视松功及其养怡大用,而且突出松沉。有人还为松沉而辩解,结论是:要松不要沉。其实实践体证说明,不松则不沉,不沉则不松。故说,即松即沉,即沉即松,松即沉,松沉相因,相辅相成。切记这松沉之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阴阳道体而不是一个寂死之物。身松则脉通,脉通则气畅,气畅通而力自沉重,这是自然。顶虚领自虚灵,气下沉自沉实。上领下沉而阴阳颠倒,心气交合而水火相济,这气沉丹田切莫小视。松沉和虚灵共存,阴阳相照,相反相成,都为神意所统贯。这就犹如携领提衣出洗盆而衣水俱下之情,都是自然。太极拳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至于舌抵上颚、提肛及其功用,在此不论)乃向上之意外,而沉肩、坠肘、坐腕、塌腰、落胯、溜臀等等身法要领之沉、坠、坐、塌、落、溜等无一不寓下沉之意。这正是太极拳无式不打沉劲的由来。就其整体而言,乃顶上领而通身下沉,一领全沉,上下对抻。上部空松下部沉实,空胸实腹,恰如“不倒翁”之情(但绝非“不倒翁”之顽实和顽空),自然妙成空松沉稳之效,神气相感、心肾相济之用。上部空松以尽虚灵,动静刚柔以尽活用;下部沉实全尽衡准,步履坚实虚实分明。步动轻灵是沉稳下的轻灵,没有实足之沉稳,也就没有虚脚之轻灵。两足虚实分明,至成沉稳和活步的根本。足得中正、重心而沉稳者为实,足依实足活变者为虚。实足落地生根,植地如桩,五趾抓地,固若磐石,支撑八面。从而虚足转换八方,举步轻灵,落如履冰,步如猫行。及至虚实灵换,自成“行云流水”之情。一经纯熟,从“有虚实”而至“无虚实”,是“练有归无”的一重境界。其实,此无非无,乃无藏妙有。“实无实,虚无虚,虚实灵换神不知”。如此,这虚实灵换莫测之情就不止限于两足,而是周身太极、处处妙机,虚实变换都是莫测了。松沉功夫尽善,腰部基础牢固,下盘功夫与日俱增,太极拳修炼便可慢慢登堂入室矣。
㈡松净
松者,一身内外疏沉融通;净者,心地明洁清净纯真。包含了身正气和心安神静的心性修为。心净方心静,心静则身轻。如此内外相合,松净相因。不净不静,既净即静。净是前因,静是后果。松者静之体,净者心之功。太极拳贵静,因为真功心神在静中。太极拳即动中求静,练中求修,借势行气,造化内在。那么这一造化内在的工程师就是心意。所以太极拳无一不讲究“依法用意”、“用意不用力”的心法大用而充分利用这一内功真机,甚至将太极拳概括为“意识运动”。为此而强调 “心诚念专”,“心无俗虑”,“意无妄念”,更以“一念代万念”,“得意忘形”突出一“净”。净是心功,是内功特征的心性修为。心不净则神不静,神不静则志不明,如此就如乱兵无帅,不成营卫。太极拳静如动,动如静,徐行慢运,既在于充分用意而发挥其循经畅气、运化入微,更在于激发潜在、聚精、固气、凝神,积功聚能。净心之功,功在心灵处。它是清心毒、除心污的净化身心之功。由是养大德、树正气、扬善风,合于中正之说,密应清静道性,美化纯真心灵。这才是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松静的功用。而“松静自然”就随之而然。
太极拳行功,凝神聚念,是以“专心用意”而说净。因有意在内,故非“纯净”或“真静”。唯“一念不存”方为真净,“一心不动”方为真静。这无意之论即“无为”之说。其实,拳本是有为命功,无为既不实际又不可能,更不应该。修至无极的无为之境,其实都是积极有为的结果。拳至纯熟,而意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足矣!动则有为静则无为,动则有极有限,静则无极无限。无中万有,万有万妙,万妙万益,养用兼得。但是这无思无欲的无为之妙,唯依静功而无他。
㈢松柔
松者静之体,松乃柔之母。由松入柔,唯松成柔,松柔相连,故曰“松柔”。松动即是柔,内劲绵柔。自然大道空而柔弱,所以,先贤多以水来说明此一道用。水,柔而不争,处下涵蓄,随形就势,随方就圆,辅应万状,其性柔和自然;水,以柔克刚而刀难断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此恰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体性至柔其用至刚,体性至弱其用至强。“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这都是明示阴阳转换、理穷必变的大道自然之理。太极拳空松用柔,极尽涵养,兼容并蓄,以合道用。柔者柔绵但非软瘫,意气内贯,乃柔中寓刚,谓之“阴中阳”()。既使柔极而刚但非拙非僵,乃刚中含柔,谓之“阳中阴”()。刚中无柔不为坚,柔中寓刚乃纯刚。柔为顺刚为逆,刚以直发为逆进,柔以圆化而顺遂。柔中寓刚,曲中求直,至成方圆。太极拳用以松柔,乃取法柔生、趋强之利。唯借松柔,才可最有效地“以外引内”、“以外应内”;依其柔顺流畅而为导气循经、造化内在、涵养真功创造条件。而且,松柔圆活自然、其象周全,寓透灵应妙化之利。柔以圆缠之妙而“沾连粘随”,又以顺遂之能而“不丢不顶”。活在圆环,妙在圆缠,贵在圆通,即柔即圆,圆活柔顺,总占先机。故而,李派太极《十三丹》诀云:“柔软功夫第一宗”。
对于身法的松柔要求,李瑞东老先师有句原则要言:“身如长蛇,腰如皮条”。而“缠绕捻拧裹定”之身法六要又是这一松柔象征的具体要求,从而形成李派太极拳的身法特征。缠在手腕,绕在手臂,捻在双足,拧在腰胯,裹在双肩。而定即中定,千旋百转不离环中。如此,节开筋驰,腰为总枢,一动全动,一转全转,节节活转,动动成环,环环相连,一体蛇缠。而沾连粘随、引化擦蹭、进切欺靠,全在松柔圆缠中。这至简至妙,就是顺其自然,这自然就是松柔,就是圆活。至于健身大用《概述》中已有介绍,此不多论。
松乃静之体、和之象,松的实质即是静,是心安神静。松沉、松净、松柔,都根于神意又本于静。传统太极拳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内功拳。神乃拳之精,意乃拳之胆,气乃拳之魂,形乃拳之魄,故“重内不重外”。但是,“重内不重外”绝非“要内不要外”,“重意不重形”也绝非“要意不要形”。内之神意外者形表,阴阳相合本末相依,这才完然一太极。以本统末,以末表本,本末互用,内外互济才是一个完美整体。无本则无末,无末也无本。抓住根本表自圆。明本末在于晓主次,不可本末倒置,宣宾夺主。神属先天,意属自然。所以太极拳强调突出心神意念。随神从意形即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就对。所以诀曰:“敬心诚念随意变,不求形真形自真”。抓住了神志就如提纲携领、抓住了根本。从而才确保了内外兼修及其内美心性外美形体的双重功用,美在自然矣。道品纯粹、道质素朴、道性自然。所以,打太极拳丢弃内里精华,片面追求表面浮华,甚至涂脂抹粉、人工雕饰,这恰是“舍本逐末”、“丢弃天然”、“背道而驰”而误己误人。这正是太极拳传统真宗及其人文大理的大忌。
圆
太极阴阳一圆中。此圆乃浑然一球。故谓太极球。唯球,才最完整地描绘了多维宇宙真体的总轮廓、真场形,万物就生活在此场中,自然中。宇宙如球,就是它的亿万宠儿——日月星辰之天体也如球,故曰“星球”。这无数星球及其群体都在宇宙大场的统驭下圆转运动,并且相互作用。星球自转为滚,公转为绕,是滚是绕,各依其心,而且向心力、离心力均等,故转有定向、绕有定规、规而即圆,即圆即转,这是先天自然。圆转即“机”,故曰“转机”。一分、一时、一日、一月、一年都是空间中的时间,时间的无形轨迹都是浑然圆转,所以又曰“时机”。万事万物都是应时而生,应机而成。时间中的空间清静无为、无形无象、无边无际、不生不灭、永久常在,蕴藏了万有万物;空间中的时间运转不息、其规无迹、无始无终、循环无端,中含万机万妙。不论时间大小都是圆转,这滚转绕转都是自然。人们所言“时空”,即空间和时间,但时空一体,时动空不动。其实,这空间就是无极,清静而无为;时间即太极,动而无不为。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一逆归无极。空间驾驭时间,静动相连、本末相依、浑然一体,寓尽万有万妙的生化全息,“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这空间(无极)驾控下的时间(太极)周行运变才形成了天地自然规律,才构成了动植物万物生灭的周期过程,这时间就是事物生灭的总实质。有时间才有生化,故曰“生机”。圆转,都是天地自然的时间运化模式的反映。没有时间就没有运化,就没有了生机、就没有天地自然,就没有万事万物,就没有大千世界。太极运转,即时间运转,正是天地运化模式的形象概括。就是这时间的圆转才叫“机”,不转不“机”。这转机、时机、生机的自然本能,就是时运周天,时运就是“天机”。“天机”就是自然。就是这自然才决定了人和生物生壮老死的总生程。不同生命能量层次和不同时间运化层次的吻合,才生成了千殊万类的不同生命。
平面平圆,仅能正反轮转,既是转动就灵于滑动。唯球圆乃浑然球体,故能无定向、无定式地自然滚转,乃万物中最能活变者。唯球浑圆为一,触其一点而点点相感,挨其一面而面面相应,而且一应全应,一动全动,一静全静。唯球(包括小珠粒),才堪称真完满、真合整,完美无缺而无棱角、无凹凸、无支离之患。唯球,既可处处为实,又可点点为虚,任其万变而绝无失重、俯仰、偏倚之弊。
李派太极拳讲究“意如珠”、“身如球,手抱球”,恰是心领天理、身应天机的自然感应。绍堂先生曰:“天地一太极,人体亦太极。”其间包含了“圆机活法”、 “人天相应”、“以武演道”的丰富内容。其实,其中另一要义即:自觉主动地消化一切有极的单极损生发展,将身心活动圆融规范在太极一球中、界定在太极而无极的益生益寿的转换程式中。球是圆而圆即转,本是自然。自然,道之本能。那么,李派太极拳以球立身、圆整一身、以转定规在于合一身球化之活,体圆活自然之妙,应太极妙变之机。所以太极拳行功,一动即转,动不离圆,通演自然之机。但是,天圆地方,方在圆中;天地相合,汇通河洛。故说,天“圆中藏方”,人“松中有紧”,拳“柔中寓刚”。这天地方圆和松紧柔刚、曲中求直和虚中求实,乃一理贯通,全在“阴阳相推太和中”。正是本于太极球之念,才有了李派太极拳的圆融、圆满和圆活的“三圆”之说。
㈠圆融
太极之体乃一圆球,浑然圆转,充满生机,是宇宙的总概扩。它大则容万物,小则万物中。它无所不包,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太极拳所谓圆融,即含一身内外,四肢百骸,法法式式,千姿百态,皆浑玄一体,归容太极一球理念中。人在后天,既具五行秉赋而成五岳之形,又备八卦之容而合八极象征,本非一球。所谓“身如球,手抱球”,而其真意即演八卦、调五行、合阴阳,聚拢太极一球中,合其浑圆之形,应其生化之机,通达合道之理。“如球”,这是意。唯意,如珠而无形,合神而至灵,又变换莫测。而且独具融通致化、统领全身的固有良知、先天良能。唯神意才能开放而“一气浩然山海窄,胸襟无量天地小”,从而包罗万象、囊括天地,自然地融汇一身四肢、七星五营,节节圆环,玄玄相应;自然地浑含机法招式、动静虚实、吞吐刚柔、方圆奇正、吐纳开合、升降起落、阴阳张驰等等千变万化于一体、于一球、于一心,“万般浑圆而归中”。拳经所云:“头顶三清,脚踩五行,手分八卦,怀抱七星”,其实就是统涵统纳、统融统汇、圆融的浑元之说。三清,即神清、心清、意清。指神无尘染,心无挂碍,意无杂念,真真清清,明明灵灵,统照一身,即成圆融核心。五行,此指“进退顾盼定”五步生克乘侮依心而动,相机而变。八卦,此指“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合于八卦错综妙变之意而统归一心,随心相机而生,合于太极阴阳圆转妙化之道。七星,指“头肩肘手胯漆足 ”之一身七拳应心随机而用。而三清、八卦、五行、七星统统融纳于中、和归于中,从意归心,心包意融,如一气混元,一体浑元,毫无圭角,至成圆融。如此,拳合法、形合神、理合道,浑然人天,此乃为大圆融也,一圆球也。至此,感而遂通,有触即应,一应全应,周身太极,一身是法。故知,圆融者圆整也、圆明也。内在圆通,外在圆顺;功出自然,妙在自然。
㈡圆满
太极球,体之形,圆之象。尽至圆融可望圆满。圆满,内在充实外在周全也。人讲“全环周到”,物求“完美无缺”,其实都是以球而明周全之意。球,内满而外圆,外圆而内满;不满不圆,不圆不满,既满又圆,谓之圆满。唯有这圆满才为真完美、真自然。因为这既合太极阴阳之体,又合自然运化之机。太极拳之圆满,内满“三元”精气神,外圆“三才”身手步。太极拳精功运化的根本着眼点即此“三元”和“三才”,尤重“三元”,更重于神。古人称精气神“三元”为“三宝”,精气神之所以为“宝”,丹药也。在于它们都是人的生命动力和能源、是生命之本、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真基。当然,也是成艺人之体神艺人之用的根本。神气合而谓“神气十足”,精神合而谓“精神饱满”,精气合而谓“精力充沛”。精气神“三元”决定了人的精力、胆识和气魄。精气神十足,人则生机勃勃;精气神衰弱,人则气息奄奄。所以,精气神又决定了生命的质量,即优质的健康、健康的长寿。这也正是太极拳修炼所强调“聚精、固气、凝神”要旨之所在。所谓三元的元精元气元神都是后天凡精凡气和识神练就的,是通过练后天而补充、而丰满,而升华。这就是习练太极拳的实质和功用。
内满精气神,外圆身手步,一体浑元,内固外强,一息坚融。意圆气满而一身如球,这就是“一身皆是棚劲”的出处和由来。内满而外圆,内缺则外瘪。“缺陷缺陷,百害相连”,所以拳论告诫曰:“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拳经也要求:“无论上下左右前后不离此圆”。并指出“采一抱,束一抱,扑一抱,掠一抱,千招万法一抱中”。其实这都是圆融有极归太极的一球之意。内之越满,外之越圆,而棚劲越足,弹性越惊,活性越强,动转越灵,辅应越周而自然“圆转如意”。唯圆满才寓尽圆机活法、灵应妙化的真机。
㈢圆活
圆活是圆融、圆满功果的自然效应。是内外整体功力的综合展现,即“圆机活法”。身形圆满一身如球,合应太极之象。即球即圆,即圆即转,即转即活,故谓圆活。圆转活机,机即时间,时间就是先天自然。空间中的时间,虽无形无象、行轨无迹、规律无形,但都是圆转。大之绕转,小之滚转,再小也转,而且周行不殆、环环相连、无始无终。它是自然能量的载体,又是先天自然生化万物之机。运化是时间,事物生成的实质也是时间。时间以螺旋式,而且旋旋相套而向前。太极拳借势运化即是仿时间、效天机。太极拳所谓以武演道即演阴阳运变的太极妙道,就是圆转机活的时间。
比如:一年四季一个圆圈,一个周天,而且年复一年。太极运化即时间圆转,即天地自然。即圆即转,即转即活,故有“圆活”。所以说,不圆不转,不转不顺,不顺不通,不通不活。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圆转、圆顺、圆通、圆活的因果关系及其生生不已、勃勃生机。太极拳的圆活之妙,其机极简,就是时间的圆转。有说圆活很难,难就难在“难满”、难在“难圆”。这圆即合即整即一即球。所以,李派太极拳以“身如球、手抱球,一身上下珠连珠”定为诀言,以求圆活之妙机。所谓“上下相随,左右相系”,实际都是以心念之球相互关连。太极拳步动身移、腰拧肩裹、臂滚手缠,无论自滚公绕,也无论其圆转大小、横竖、平斜、正反,都是如球滚转或如抱球绕转,而且连而缠环,环如螺旋,绵绵不断。“反复此乱如麻”之乱环诀,恰是说明一转全转,一变全变,百节活转,一身乱环。说是乱,其实不乱,而是一体浑然,同辐同步,环环相应,沿章合序,圆活周身,密应自然法度。活在圆转,妙在自然。
但是,千变万化不离环中。“环中”者,球径、球心也。径,主宰于腰;心,听命于心。“须向身中求造化,神奇变化意珠圆”。这圆活的内在的核心真机原来在于心意,故说“圆身先圆心”。以上所云,圆活一身只是表象,其实,都是“意珠”活转、丹田活滚、气血周流的自然反映。唯有真正神统意领,以内领外、内外合机,方为真圆活、真圆灵、真灵妙,一身妙机出于自然。如此内外兼练,方养用兼利。养者,陶冶情操,涵养真气,净化心灵,颐养心神,凝练内在真功。用者,圆机活法、灵应妙变、人背我顺,占尽先机。圆机活法,出于自然。自然虽简,妙用无边。
圆满是圆融的提高和精进,圆活是圆满的功能和表现。圆融、圆满、圆活都合归统一于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太极球。圆功,贵在一圆,圆即妙功。内外兼修养用合显。妙养精气神妙用身手步。形神兼备圆变达理,机圆法活,蓄发自然。
空
空即无,无即空。虚空杳无是混元无极大道的本体。李派太极练命归性,练有归无即练太极归无极,以虚空妙境为归宿。正所谓“阶及神明”、“合道归真”。故说空境是太极修炼的至高境界。
无极大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素朴纯粹、恬淡平易、柔弱不争。它无形象、无色味、无征兆、无端倪、无边际、无始终、无限量、无生灭,所以大道无所不容、无所不通、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永恒常存。古往先贤对自然大道有多种描绘。比如老子说,道“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乃一恬淡虚无之态,故概言为“空”。但老子却又直觉到:道空不空。他说:“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只是道之为物极其微小、无限精微,绝非现代物理学概念中的“夸克”所能比拟。传统总习惯将无限精微的物质称之为“气”,所以就称这精微道物为“混元一气”。老子又说,这混元一气乃“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正是这清静的混元无极动以太极的周行运化而生天地、生万物,才有了这大千世界。所以《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就是这清静无为的无极之本生成无不为的太极运化而构成了自然生化大道。这无极静,太极动。这动静恒久,故称“真常”大道。就是这真常的空无大道却“无生万有”,却是天地之本始,万物之宗祖,万象之根源,万妙之总枢。从而超越了一切形象和法式。自然大道“无生有”,太极修炼“有化无”。所以太极修炼决不执于形象法式之有限,而要“练有限归无限”。即从有拳而无拳,从有法而无法,从有意而无意,从有心而无心。但是,无拳无法是大法,无法无意是真意,无意无心是道心。道心空心,唯空是真。正所谓“心死神活,神气全真”。水低注,故常虚怀谦下而广纳,所以太极拳空松用柔以尽道用;气填空,故空心连天而博获,所以太极修炼空无心境以合道体。《内经》云:“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唯至空心之境,方心空天空,空空相通,人天相融,凝练真功。此即太极拳功为何一开始就强调“专心致意”、“用意不用力”而直指心灵处以纯洁心地、净化心灵的原因所在。心空神明,神与道通。所以阔大胸怀、善养心德、涵养心神才是太极修炼的真功精髓。而太极空境实际又包含了空静、空透、空灵等内容。这太极空境的神奇玄妙又非静功所不能
㈠空静
空者虚无,道之本体;静者清静,道之本性。即空即静。空指空心,空心无心。无意挠其心,无心扰其神,一念不生,一心不动,心寂若死,宁之如定,通曰“空静 ”。心空静而气浩然,圆本性而合道性。“天清地静故能长久”(《文子·赞义》),神清心静人可长寿。太极拳“空静”修为即法天地合自然,以循寿道,得其妙机。心空静而神明灵,犹如湛湛青天,太阳当空光满寰宇。《庄子·天道篇》云:“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的确,青天白云、远山近柳、万紫千红、千类万殊尽可明晰倒映一池静水中,既清清在怀又历历在目。反之,风催浪起,水混波乱,则形形无影,象象皆碎,绝难映见真识。这就说明“唯静清明”,所以“太极贵静”。即使行拳走架也是“动中求静”、“虽动犹静”,以聚精固气、安心凝神、灵明觉性。因此李派太极《五行捶》歌曰:“三参固住三元气,开天辟地静在先”。太极拳初练之静是“动中求静”,是以心诚念专促神静,此静为劳形之静。再练之静乃 “静极生动”,是以身静而促神动,此静为劳神之静。此间行功尽其松柔,全其柔绵,轻轻灵灵,得意忘形。再专以恒心静修,由命而性,形意两忘,慢慢而至空静之境。从而渐觉“恍惚”之理、“杳冥”之情。静功越深,而功力越强、功能越真、功用越周。无极静,清静纯真而无为;太极动,生法垂象而无不为。无极一动生太极,无为而又无不为。无极静但静中寓动,静含万象而未显。故说“静定乾坤大,展动万法生”,“无极在心太极身,一身是法妙如神”。动是表现,静是根本。
李派太极修炼,拳讲一体松柔而演道,功讲一心空静而归道。松柔演道合太极,空静合道归无极。从松静到空静是有意(为)到无意(为)的质变,是从练命到练性的升华。空静的着眼点在心性,或说德性,也或说精神。此神指无为的元神,此德指无为的天德。道在人心即是德。德由道生,即德即道,故谓“道德”。李派太极拳功性命双修,动以修命,静以修性,性命互济,身心康泰。其实二者都着力养德涵神。致功于德,因为德即功,功即德,故又谓“功德”。功与德同,德与神通,神与道合。有为之德合人道,无为之德合天道,人道尽而天道成。德从有为而无为是太极功夫进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故说“德为功之魂”。德性是道性的人品化、人格化,而且表现在生活里、人际间、社会中,自然万物间。所谓“功在日常中”,就是要求在日常人间物我活动中磨炼自己,真诚待人,公正做事,谦恭处下,养德悟道,从而中正德行,广结善缘,西山悬磬,应物自然,常应常静,固守真常。唯有“荷出污泥而不染”、“人在闹市不沾尘”,方为死法活练,方为真修为、真空静而又不致死守固执的顽空也。
行拳松静,形随意变而得意忘形;静修空静,形意两忘而真意自生。真意生是成化凡归元、三元归一,心空神明,全尽空静。真意生于空静,大法生于无极。所谓“ 静空大法”或“归根大法”,就是抱元守一,抱一守中。而且,抱,在空中抱;守,在空中守。从而有化无,无生有,实象无象,无为无不为。绍堂先生曰:“空静即无为,空静即无象。万法皆是空,真空化妙有。长养浩然气,空静自然生。悟彻玄中妙,一切法无形。”
㈡空透
传统讲,空透是空静的提高和精进。而其实质即生命能量的再精练、再精纯。唐李道子《太极授秘歌》“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句是对道体虚无自然,道质纯粹素朴,道性清静无为等等大道特征的总透彻、总证觉,是对空透真境最贴切最简明的直觉描绘,以至成为后人修炼空透心境的重要标度。传统说,空者大悟,透者大彻,大彻大悟而大通大明。大明,“性理明时天理现”,从而明奥达理、诠真释秘,故又谓“灵明”。大通,“神机达理万法生”,从而通晓玄机,妙达神奇,故又称“神通”。对此灵明天理、神通天机之能传统惯称“大智慧”。如此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真机也就自然得到正解而占尽先机。空透心境,心无情意,身无形象,身在气中,气在身中,无物无我,浩如太空。心境空透而气满神全,觉性灵明而特具融通致化的良知良能。正是这良知良能才自然妙成“身随性变、形随境化、阴质化尽、灵净通体”的神效。从而功成最透彻、最精到的益生益寿功用和忽隐忽现、隐显莫测的化境之妙。正是这空透化境,才是身心最精练、最纯真、最完美的再造,才是道德智慧、心理生理的完美新生。功家曰“反朴归真”。
道法自然,生万妙而成万物,即生即杀,无情无意,其规律威力为人力望尘莫及,故人称这奥妙曰“玄”,正是这“玄之又玄”,才是“众妙之门”。而人和动植物就出生和生存于这玄妙的自然大道之中,犹如鱼在水中。自然大道是生命生存的、须臾莫离的必须条件,但又是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客观存在。古往先贤为破释大道玄机、人天奥秘而全身心投入、前仆后继,成就了灿烂的练养文化:亲和自然,大道为尊。这合和自然大道的空透之功既非梦念中的“空中楼阁”,也不是幻想中的 “一步登天”,而是血(悟)汗(练)加时间、踏踏实实的精诚功果。它就好比九层塔顶,是层层立基的制高点。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就是太极拳功大家强调“练己筑基”的重要理由。太极拳为入道之基,人本身为入道之本,这人心乃入道之源。这千里之行就始于足下,起于自身。恰是《行道歌》“道在眼前莫远求,须知此处是源头。”唯有坚实的练己筑基功夫基础才有练命归性、练性合神、练有归无的空透真境。故诀曰:“先天八卦后天运,后天八卦护道根。”“练尽有意化无意,接连后天即先天”。练后天的要点是心意,根本要法即心法。抓住心法就抓住了修炼的总纲要。所以说“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是纸上谈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理通法遂,道理在于悟化,机法都由心出。心静涵神,心动生意,法由心生又随心灭。大道本无法,无法乃大法;大道本无为,无为无不为;大道本无心,无心即道心。但无心源于有心,此有心即诚其道、信其真、笃其行、致其精的向道之心,合和自然之心。就是这向道的敬笃之心恰是抵达“空透”彼岸的渡船。即所谓“人心灭处道心生”。
所谓人心,是指一切有为心,更指贪婪心、妄欲心、嗔忿心、邪恶心等等不道的缺德心。道心指慈悲心、公正心、亲和心、平静心等,更指无为的真常心。“人心灭处道心生”的真情说明,灭此后天人心谈何容易。走走倒倒,反反复复,比登荒山难万千。实际上,这空透真境恰是以大道理性来挑战自我而又征服自我、成全真我的胜利功果。这完全针对自我人心的主动出击就在于遏止后天末性“顺流而下”、“背道而驰”及其加速能量消耗的生命沦沉,从而激发先天本性“逆流而上”、“ 返朴归真”及其加大能量积蓄的生命生发。此即李派太极的“知顺图返”。的确,顺水容易逆水难。难与不难是不同人的对待态度。说其“难”,但知难而进,太极代代出高贤,说明并非难不可行。说“不难”,有成者凤毛麟角,真者多少?故说“难”不对,说“不难”也不对。人的心性不一,难于同日而语。只能说:一人一个心性,一人一个心志,一人一条道路,一人一个路标,一人一个终点。也只能说,大成者大益大用,小成者小益小用,练就有益有用。“十年太极不出门”,说是夸张又非夸张,但终可说明真功不易。如前所述,这难点主要不是客观而是主观,就是人心。这种全力挑战自我,修炼空透心境,激活玄同于道的潜在元神,确实不是轻而易举的朝夕之功,而是要经历“脱胎换骨”、“步履险关”,犹如西天取经路的艰难刻苦历程。正所谓“功夫功夫,一路辛苦”。可这空透真功又恰恰是“苦尽甘来,难尽功成。甘苦等同,乐在其中”。从此角度可以说,诚之以心是其志,矢志不渝是其恒,“有志者事竟成”。
㈢空灵
道体虚无。空则虚,虚则灵,至虚至灵,故谓“空灵”,或谓“虚灵”。空灵是空透的功能效应。
空透的的心境物我皆空,浩然一气,如痴如醉,恍惚杳冥之间,全其真虚,灵在其中。空者无为,灵则无不为,故说“灵”是玄妙功能的总代称。它是慧通而深达的,玄妙而莫测的,神速而准确的,无意而自然的应对能力。这种自动谓之“灵动”。“灵”这一先天自然之能绝对地超出了后天的神经反应,故又称“灵”为非凡机敏。“灵”包含了灵明、灵通、灵察、灵知等灵感和灵机、灵对、灵动、灵变、灵换等灵应。正是这灵感灵应才全面体证了“真空化妙有”的灵机妙用。也就自然应验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风吹草动,有感即应”的灵应之能。这种超凡的灵应妙对是先天自然的良知良能而绝非反应的后天所知所能所能及。庄子“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人不知其然而然就是空灵的无为无不为之妙道。灵妙是空透道境功能的自然灵现,非有意使然。
空透大定,心死神活,心空神灵。故说“机到神知,含神以至灵”。不神不灵,不灵不神。灵是神的良能,二者本末相依。神凝丹成,神的能量大小决定了场能大小、念力强弱、灵度高低。在李派太极不少歌诀中不乏“开合神功太极门”、“详推太极运神功”一类诀词。动静两盘的整体修炼,都在突出“太极神功”的道性理念,犹如灯塔,导引着修炼的航程。以壮大精气神生命能量为根本的总体修炼,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还道的大流程。唯元神为一身之真而与道合真,成为归真合道的总头领。壮大生命三元、提炼元神即李派太极的精功所在。那么这“神”是什么东西呢?
《周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此乃以玄灵神妙的功能而说神。神,“阴阳不测”、“混元一气”,此乃以道品而说神。“道德在心即是神”,是以道性而说神。在天曰道在人即神。神是道在人心的另一命名。综合而通俗的讲,神是无形无象,虚空杳冥而与无极大道同品式同体性的生命高能量体,统驭一身的无极场。正是元神场能的神秘存在才有心脏跳动、血液循环、呼吸吐纳、肠胃蠕动的生机节律和自然灵动,这就好比日月星辰的规律运转,也是自然。“混元一气”,贵在此一,老子曰:“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神得一则灵,……”即得之于道则天清地宁,唯神是灵。太极神功至空即神,至神即灵。如此,自然灵慧开、灵察明、灵知清、灵觉通、灵通变、灵应妙,从而即可悟解、正觉“神奇变化”、“出神入化”、“机到神知”、“神机莫测”等先天本性的灵妙玄机。神之为灵是因神能无限精微。不精不奇,不微不妙,“微妙”“精奇”,神灵之能。神与灵是静动一体,即无极而太极,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剪头去尾单以无为解无为,不是片面就是歪曲而摧残一个完整真义。
阴阳合德、心气交感产灵神。灵神之功的精密犹如现代高科技。但高科技和精神的精微度却相差太远太远,所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仍不能扑捉到神质进行科学研究,揭开神的神秘面纱给以科学结论,提供精炼方法,生产精神产品,造福人类。不过,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的贡献和验证的部分事实,即足可反映传统文化对科学的大启迪、大超前。相信未来科学一定会证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玄奥实质,虽然还很遥远遥远。那么,在全面认识精神这一高级生命能源及其神奇功用而要练神的现在,也只能仍沿用祖先流传的方法,在自身安炉立鼎凝炼真神,这是唯一的选择。修炼元神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程序。但《灵根歌》“不灵只为结成形,放下依然彻底轻”,已经告知了一个根本要点,即是“放下”。其实,拳论“舍己从人”的一个“舍”字,更加简明地暗示了空透灵神的机要。基于“真中大公 ”的道性理念和练神之功练有化无的总规程,太极修炼就是在不断地“舍”,即“舍己”。而这“空透神满”之功又恰恰是:不舍不得,即舍即得,舍尽丢光,大功垂成。所以说神功不属于“痴物迷财”的贪婪者和“骄奢极欲”的狂放人,还有期望值极高的贪功者。真情说明:真真相成,大道酬勤,无求则应,有求则沉。一句话,不可执我。如此空境,功到自然成。空境之功“化有归无”空而神,神功之用“无生妙有”神而灵。无为无不为,神灵无不灵。
人们所敬祷的神实际就是自然大道及其奇妙的总代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源。自然大道是人和万物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可喜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破坏自然必受自然惩罚”这一道理。就是这自然大道及其无情的生杀规律的无穷威力是人力无法左右、无法相比、无法逃避而又无法抗拒的,于是人们为避灾祁福而敬道曰“神”。甚至,出于念祖尚义之情而对利人济世的历史大德也供奉为神。直到现在,人们仍习惯对一些人的高妙技能表现也状之以神。大道自然无时无处不在作用。那么,“既然道无处不在而神也就无处不有”。或许此即中国“泛神论”的根由。那么人为地将无形象、无情意的自然大道拟人化、人格化、人情化,这就是迷信的由来。以人格化的“神迷信”(实质是“个人迷信”)诱导“人可成神”是纯粹的“魔道”,是要精神俘虏、精神麻醉、精神控制,是软刀杀人。人在三界内,身在五行中,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因而也就休想“肉体成神”。即便他有绝妙身手,超凡功能,只要他吃喝拉尿睡,就有生死,就足可判明他仍是一个人而绝对不是神。喧嚷“肉体成神”者都是鬼骗人,叫喊“是佛是神”者都是人装神。凡装神弄鬼者,不是心术不正就是别有用心。是图谋不轨,是要借神谋私,借神作恶。但是道德之义,至善至美,安守中正,济人利世。大道规律,善恶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总之,空功神功,神功德功,德功心功。空功就是空心之功。修心之功即正心之功、净心之功、公心之功。心空神明,灵妙自生。但是道高无上,空无尽头,所以功也没有止境。功,没有“登峰造极”之说。
中、松、圆、空,是李派太极拳修炼的四大纲要,也可谓四大层次。工夫确实有高低深浅之分,可明显的界限又在哪里?太极修炼本是中和之理、圆融之理、混一之理,层次何以界定?而且角度不同,划分也就不同,何以为准?强行划分,似是发难于人。就说这“中、松、圆、空”,本来就不是孤立的逻辑发展程式而是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浑然混一的,也只是修炼过程中各有突出罢了。层次的划分与界定,都是后天有为所然而有失自然,到头来,也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但笔述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反使一个完整的混一之理弄得支离破碎、酿成谬误。又往往在此说此,在彼又说此,重重复复,杂而无序。太极之理博大精深,而修炼机要精细奥秘,正如李瑞东老先师所云:“浩如海、细如发,奥妙难穷。”想李派太极拳功之相融,察其谱录之浩繁,确实令人望洋兴叹。想我浅薄之底,微薄之力,何以能尽李派太极之精奥而又详其周全?在此,弟子只能敬期师尊和同仁给予斧正,详其精奥,全其真谛,永葆祖传,更好地为全民健身献力,发挥真用。
源自----山东省德州夏津县杜子宇的李派太极拳修炼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