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拳架的基础分析
太极拳内劲的根源——支持力和摩擦力
关于太极拳技击很多人并不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种以弱胜强的功夫。对于其中的以慢打快,借力打人的特点只是有所耳闻。在为数众多的习拳者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有幸接触到些能借力打人的传统太极拳高手。
我在学拳之初,与师父搭手时往往糊里糊涂的就被打出数米之外。只觉得师父力大无比,自己再怎么用力顶也是一样被打得老远。因此心里就在想:为什么师父的力量如此之大,这种力量又是从何而来?传统的练家子把这种超出常人的力量称之为内力。难道真的有内力吗?如果有的话,内力的本质又是什么?以上问题想用简单的一句话做出解释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内力的本质——即支持力和摩擦力所起到的作用。
(图——支持力和摩擦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推力
被人打出老远说明对方所获得的摩擦力远远大于自己所获得的摩擦力。拳论中讲的劲起于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知道,把人看成质点模型时(不考虑转动),双方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决定了双方的运动状态。但人体不是一个标准的质点模型,推力的作用点和摩擦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个位置,因此,在推力从手传导到脚底的时候,力通过的路径不同就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效果。
支持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如果对方的推力是水平方向,那么支持力与推力的夹角是九十度,支持力既不会阻碍推力也不会与推力叠加,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人体能摆放成一定的倾斜角度,比如与地面成60度夹角,那么脚底的摩擦力和身体的支持力的合力就会以这个角度传导到推力的作用部位,推力的一部份分力就会形成对骨骼的压力,它们方向相反,所以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会抵消掉部分推力。这个时候,骨骼就起到了传导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太极拳就非常强调拳架的架构,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支持力和摩擦力。这实际上就是借用了肌肉力量之外的其它力,是借力打人的一种。
这种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肌肉的作用是为了保持合理的受力结构,而不是作为与对方力量对抗的主要工具。并且,这种合力的大小会随对方所施加力的大小不同而相应变化。给人的映像就是,在一个太极拳的高手面前,无论你如何推他,无论你如何随时改变推力的大小,他仍然可以做到在身形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你会觉得,你推的力量小,对方返回的力量就小,你推的力量大,对方返回的力量也跟着变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太极拳高手只需要用少许的力保持合理的受力结构就行了,而与你对抗的力主要是支持力和摩擦力,所以他省力而你不省力。
太极拳的这种高明的借力技术,使得外部的支持力和摩擦力通过人体的骨骼而起到作用。因为这种力与人体本身的肌肉力量的明显区别,所以有人把它说成为内力,其本意是区别与肌肉之力,并且作用在比肌肉更为深入的骨骼之内。
以上简单的分析了人体受力后的影响。但实际上人体的受力过程要复杂的多,比如:
1. 考虑击打部位所产生的形变。
2. 形变结束后可把人体近似的看作刚体,因为力臂的存在,人体有可能作平动或转动。
3. 考虑打击部位力的作用点和脚底摩擦力的作用点之间的位置,力在它们之间的传导因为路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几个问题请读者自己先思考,相信在看完本书后,您就具备了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的能力了。
为了加深大家对摩擦力的理解,我们可以试着做下面的动作:
先立正站好,然后分开两腿,相距约等于肩宽站立,逐步拉大两腿的距离,看看自己在站立的情况下两腿能拉开的最大距离是多少,记下这个长度。
到光滑的冰面上或光滑的地板上再次重复以上动作,看看这次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你会发现,在冰面上两脚分开的距离要比在地面上小得多,这是因为当两脚拉得越开的时候,就需要越大的摩擦力来阻止两脚向两边的滑动,而冰面(光滑的地板)的摩擦力比地面要小得多,当冰面提供的摩擦力小于脚底滑向两边的力时,你就无法再稳稳的保持站立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摩擦力无处不在,通常人们都对它视而不见,而我们的武术家却在太极拳当中充分的利用了摩擦力,这是个巧合?还是功夫进化的必然?谁又知道哪!
——摘自《太极拳的力学原理》,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