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
一、气的定义
1、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 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 化生”。
2、 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实际上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所以才说“所人活一口气”。
3、 气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以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而成,神乃自生。
4、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着的特性,对人体生民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
二、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来源于秉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的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食物中摄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
三、气的功能
1、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2、 温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就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的。
3、 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5、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体内物质代谢的 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四、气的表现形态
1、 在初级阶段:气多表现在手、头上、肌肤,尤以手上为主。比如:在练拳时多变现为:“酸、麻、冷、热、涨、疼、虫走蚁形感”等等。
2、 在中级阶段:多为丹田饱满,坚如石卵,周身膨胀之感,又如双手捧气球吹气时的感觉。
3、 在高级阶段:表现在“化坚为柔”,“周身一园,浑然一体”。
五、气的归经
1、 先天之气归肾经: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
2、 谷气归脾胃经:因为“胃为后天之本藏饮食五谷。。。。。。”
3、 大自然之清气归肺经:“肺为呼吸之根本。。。。。。”
三者所形成之综气统归任脉,藏于丹田。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大家“气沉丹田”的原因了。
六、常见的几种辅助长气法
1、 贯气法:两手自下而上,掌心向上慢慢托起,超过头顶,此动为吸气;然后翻掌心向下徐徐下放,自百会下贯丹田继而下行入地,此动为呼气。(带领大家一起练习数次)
2、 拦气法:两手向前伸展,掌心相对,此动为吸气;直接收入丹田,此动为呼气。
3、 抓气法:两手向前伸展并吸气,拉回时抓拳并呼气。
4、 养气法:包括静坐、直坐、平卧、侧卧、站立、行步等各种方法,本功法均需自然深呼吸,多以静坐为主。
5、 运气法:是指体内已经蓄积一定内气,可以用意识来指挥内气,使其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体内运行,起到以气带气,以气长气之效果。
6、 用气法:在以上各种辅助长气后,内气已经充实,可以为我所用之状况下,运用本身的内气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疏导,以达到除病、养身、延年之效。
七、太极拳内气的运行规律
1、 放松法:可以采取任何形式进行放松入静,以达到真气蓄积的目的。
2、 自然呼吸法:本功法可以和放松法结合使用,亦可在练习套路时使用,该功法更适合于初级阶段的习练者。
3、 深呼吸法:指在套路练习和桩功练习时,往往要求运用此功法来练功,适于初、中级阶段习练者,该功法能快速增长丹田之气。
4、 逆腹式呼吸法:本功法是在已经达到中级水平,气息自然转换成的一种腹式呼吸法。要求吸气时,小腹向里收,渐达胸部;呼气时,胸部先向下渐达小腹且向外凸。本功法除能快速聚气外,主要用于练习发力和技击时使用。
八、太极拳九转功(小周天)
1、 任督二脉
首先了解什么是任脉、督脉和它们的走向:
任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见图a)
督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见图b)
2、 九大穴
任脉:会阴、气海(丹田)、膻中、印堂;
督脉:百会、风府、大椎、命门、尾闾。
3、 九转功法
自丹田开始,每穴自内向外转九圈,由任脉向上进行,九大穴每穴逐一进行,经督脉每个穴位下行,复归丹田为一周。(图1)
穴位轮换(图2)
包括:上行、下行、平转、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