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道家的太极修炼和佛家的入禅定修行!

道家的太极修炼和佛家的入禅定修行!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8 17:34 编辑: 网络 查看:

    首先谈一下对太极拳本质的认识。

 

    众所周知,太极拳运动起源于道家学说,强调事物演变遵循“道”的原则,并且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各种各样的门派与学说,确实是有益众生的,所以我国佛学院整个四年制学习教授佛学理论的同时,也把太极拳的学习研究做为一项必修的课程。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十分的成熟了,但是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与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归纳起来,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强调太极拳作为一门武学,它的技击格斗性;另一个是强调太极拳作为道家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修身养性的作用。


    这两个方面的争论,统一在一起成为一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究竟应该是什么?


    作为一名学习太极拳的佛家弟子,我也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指正!
    从我的学习和体会来看,太极拳实际是一种很完美圆融的运动,它兼有养身和技击两方面的属性。不过对于不同境遇的个人来说,所需要的侧重点却不同,因为侧重点的差别,所以导致了认识上的分歧。大家如果认识到分歧乃由每个人所需要的侧重点不同而生---佛家讲“万法唯心”---这个道理,那么分歧是可以消除的,消除分歧的具体办法就是,按照每个人所需要,去找到适合自己侧重点方面加一练习,不必强调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的要求一致。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具体来说,比如一个年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和一个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练拳的需要差异很大。前者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正处于拼搏奋斗的初期,所以他们所需要的,可能更多是对技击格斗方面的知识,因为技击格斗最能体现竞争,在突出技击格斗的同时舒展胫骨,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而一个中老年人可能情况很不一样,他们由于处于生活事业的颠峰或者夕阳无限好的时期,所需要的可能对延年益寿更多一些,这决定了他们在行拳风格乃至要求上,和青年人大为不同,技击格斗性可能退为次等重要,而道家内丹修炼讲求的运气法则上升为主要关注点。比如行拳中意识对丹田影响,和气,拢气这些动作对气在身体中运行所造成的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养身功能增加等等。


   以上还只是说明,由于人的年纪差异的境遇不同,给人们对太极拳为己所用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差异,实际情况还要更加复杂,文化层次的差异,身体条件的差异,外缘(外界因素)对自己影响所造成的差异等等等等。


   可见,简单地把太极拳的本质归于哪一类,都有不足。如果一定要说出关于“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的回答是:两者兼有,文武兼备,境遇不同,则侧重不同。

 

   另外我谈一下练习太极拳和佛家禅定修行的关系。


   实际禅定的修行法门很多,概括起来统摄为两类,即止和观。而止和观的修行是三学中“定”学的主要途径。


   但是由于外界人士对于佛家修行法门的不了解,往往对静修中“一念不生”止观法存有误解。实际上,“一念不生”中的“一念”,是指“杂念和妄想分别心”。止,重点在于止住杂念和妄想分别心,观,重点在观想一些特定的内容,通过观想,让自己的意识集中到一些特定的善的内容上,从而实现止住分别妄想执着的杂念。


   可见,止观的修法,绝对不是要使自己的意识消失,因为那样做我们叫做“昏沉”,相当于睡过去了。这是修行的失败,因为我们追求的“入定”,是要定在“慧”上,由定生慧。昏睡过去了,肯定不能得到智慧。


   实际上,参禅入定的方法,除了大家常见的打坐入定的“静禅”方式以外,还有“动禅”修法,就是在一定的运动中得定。泰国等南传佛教的僧人,常用这要的方式修行,比如“步行禅”---就是在来回度步过程中修习止观,再比如“卧禅”---就是在卧躺的状态中,伴随肢体的轻微动作实现入定。
那么练习太极拳可以得禅定吗?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好象是可以的。从原理上说,只要意识集中注意到善的内容上,比如《观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定善十三观”的观法中,就有观想日出的内容。那么我们在行拳过程中,观想大自然阴阳交替的“道”的哲理,体味一招一式所引发的精气神在身体间流淌变化的感觉,自然也就“一(杂)念不生”,清净自然。这也算是“以武演道”的具体形式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