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功法里面结构是基础,动态结的构保持又是基础里面的基础。所谓的艺无止尽在太极拳里面动态结构的准确、精细、精微、精妙·····无止尽。所以。太极拳套路就只有层面的定型绝不能说永久的定型。
中华武术里太极拳的许多理念都是在结构基础上体现的。仔细钻研,你会被我们的祖先的智慧所折服。
比如,一只胳膊要想让力量比你大两倍以上的人的两只手控制不了,除了松,沉、随、应等方法以外,骨骼硬度基础上的合理结构就是基础。
我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合理的动态结构可以让一个没有练过武术的人的一只胳臂能够轻松的从力量比自己大两倍的人的双手里面滑脱。你找个人试试就知道了。只要对方的骨骼硬度够。你用两只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腕。对方只要把胳臂挺直力量向你的虎口方向压过去,再用上松沉的旋腕。对方就能够轻松的从你的手里拖出来。
这是方法之一。原理就是杠杆原理。你的双手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腕,当对方的胳臂挺直的时候。你的双手部位就是阻力臂。而对方的整个胳臂就是动力臂。对方的发力点在他的肩膀,所以,力量就比你的双手固力大好几倍。前提是对方的骨骼能经得住。我这里每天都在做类似的游戏。很好玩,既能够理解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又能够寓乐于学。
只要把前辈们的血的教训换来的好的理论,好的功法习练,和能够回避损伤的的结构性练法加上,就更加的完美了。比如,在传统套路当中的许多的踢腿动作表演可以,一旦形成习惯用于实战,当你想吧对方重击一脚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膝关节搞伤的时候。
太极拳习练必须要注意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结构。
其重要原因还有就是,太极拳习练的过程当中动态结构不符合习练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程度、性格等具体情况的时候。单单习练套路就足可以把一个人搞伤。
我们知道有的太极大师推手功夫很高,可是到了一定年龄却坐到轮椅上去了。我们知道有的太极名师英年因病早湮,我们也知道有很多套路习练的久了会把人的膝关节搞伤。还有的太极拳套路其健身调理作用仅仅像给感冒的病人喝红糖水一样的忽悠。
太极拳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在太极拳理论框架指导下的以结构为基础之一的基础上来逐步成就的。动态结构的不合理会让一大批太极拳爱好者功夫没上身、健康没有得到。还落下疾病,真可谓得不偿失。
好的结构基础上的太极拳,才能进一步的去追求内功方面的元素。一个不讲究人体健康结构力学的太极拳套路,不但不会让太极拳爱好者的的身体得到调理,功夫得不到提高。还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损害,甚至残废。不讲究人体健康结构的太极拳套路,会在你不知不觉当中白白的消耗你的金钱和精力。
太极拳的爱好者不得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