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大部分集中在中船重工集团,其下辖的28个工程技术研究所有近4万技术研发人员。根据官网的介绍,这些科研所的技术和产品涉及海洋装备、能源装备、电子通讯、材料环保等领域。其中,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即第701研究所)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蓝”;大名鼎鼎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则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研究所)的作品。
中船工业旗下同样有多家涉及国防军工的科研院所。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是船舶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国防军工技术基础研究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则是中国船舶行业内以系统集成为主要业务领域的骨干科研单位。
不过由于这些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性质,要理清资产性质和产权关系,仍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其如上市也要面临如何平衡信息披露与科研安全的难题。中国重工上市时,中船重工集团曾制定“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方案,2015年之前要完成体制改革。而在近日发布的《若干意见》内,中船重工也明确重申,要在今年内完成科研院所的分类方案,适时注入上市公司。
终极目标:国有资产再添活力
在民用造船行业长期低迷带来的业绩压力下,“两船”只能沿着中央深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加速自身改革,通过进一步明确国防安全与上市经营的关系和界限,来释放两大集团国有资产的活力。
按照中船重工集团的长期发展思路,未来上市公司最终将形成以军品为核心,包含军品业务、海洋经济业务、能源交通装备及科技产业、民船制造及修理改装业务、舰船装备业务五大产业布局。
综合年报来看,中国重工的民用船舶制造、修理、改装和民用舰船装备两大块带来的利润,在三年前可占64%,当时军工则只有20%。此后民用船舶类业务占比逐渐下降,军工和能源交通装备开始上升。大连造船和武汉造船的航母等军工资产注入后,军工资产的利润占总比将超过一半,而上述民用船舶类业务则减少至不到20%。
而从资产证券化率这个军工类国企集团颇为看重的指标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照其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的资产和中船重工跟踪评级报告中去年资产计算,中船重工目前资产证券化率为58%,超过一半已经装入上市公司。
而在广船国际注入上述造船资产之前,中船工业仍然有一多半的资产没有注入上市公司。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按照2014年半年报的资产和中船工业跟踪评级报告中的去年资产计算,中船工业的资产证券化率不到40%,相比中船重工落后不少。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中国船舶接过广船国际的步伐继续整合中船工业旗下造船资产的可能性不小。在华东地区,中船工业旗下知名的沪东中华造船、江南船厂尚未上市,其产品同样涉及军用舰船。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