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肩关节也不可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切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一代大师翟维传
(六)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七)裹裆
两腿犹如骑在马上,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两腿下曲,重心下降,则桩步自稳。弓箭步定势时,虚腿胯根微向内掩,将裆提住;后坐步定势时,前腿(即虚腿)胯根要微向内合。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则回旋便利,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形成夹裆或尖裆。
(八)护肫
两肘和前臂要护住中线(头面及前胸),两肘要护住两胁。太极拳是近身作战,双方身躯比较靠近,在我打击对方的同时,要紧紧看顾好自己的门户。裹裆是下护己裆,护肫是上护己身。裹裆护肫不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练拳势中也要时时做到不可须臾相背,习惯成自然,实做时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遗憾的是,有些太极拳手在走架时多不知裹裆护肫,有的书上还把“护肫”写成“护臀”。说明对裹裆护肫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腾娜
拳势未作之前意先动,手、足、身姿继有预动之势,进退转换皆易,始能气势腾挪,而无散漫之心,“视静犹动”。
(十)闪战
是用极小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放,周身协调,全神贯注,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膊,达于手指,一气呵成,发劲迅如闪电。
(十一)尾闾正中
尾闾一词出于《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间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十三势歌)中“尾闾正中神贯顶”之尾闾则指尾骨。何谓“尾闾正中”,郝月如先生说:“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我意欲向何处去,脊骨根便直向何处’。”这样尾闾上可与整个椎体对准,若串珠系累,脊梁自然竖起,脊柔筋韧,膂力自生。前与任脉中线相抻,尾骨、鼻准、肚脐三点保持上下一线,一动三点皆动。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尾闾犹如船舵与船的关系,实为虚实变换之枢纽。习者须潜心领悟,方能掌握其窍要。
(十二)气沉丹田
演太极拳时周身放松,体内脏腑也。都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于是人体重心下降,腹内得到饱满充实,胸部感到宽畅松快,呼吸要慢、长、细、匀,纯任自然,不可过骤,过骤气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下盘稳固,气达四梢。
(十三)分清虚实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武派太极拳以虚实开合为要,运动中两足两手均应分清虚实。其根在脚,两足必须分清虚实。虚非全然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虚脚与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撑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关节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下入于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虚实不分,便是双重。
总结:上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了武式太极拳折叠劲,折叠劲包含了内劲等,在练习折叠劲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它的练习方法,贸然练习容易出现很多的错误,在此小编祝愿各位拳友身体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