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太极内劲的模样与培育 (2013-12-23 16:29:06)
分类: 太极杂谈
太极内劲的模样与培育
近期有拳友就某些拳友太极发劲问题产生了意见分歧。关键不是发劲本身有什么对错,焦点是练者何时可以发劲,应该如何发劲。我并未参与讨论这个话题,原因是我的兴趣点不在于此,只是对自身修炼中遇到的瓶颈寻求突破的路径,或是偶尔见到可以借鉴的好路径在自己身上练习感受,对认可的东西吸收融入自己的锻炼体系。做最好的自己!
浏览网上文章,偶然看到武当白猿通备太极会馆博客的一篇名为《太极秘要/内劲之培养方法》的博文。感觉此文不错,此转载全文,以飨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拳友: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供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是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劲特点的原因是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然松拉的感觉。
以上三点只是产生内劲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内劲本身。当经常这样做以后,气血便开始在全身活跃起来,肢体会产生麻、胀之类的反应,身体某些部位会不知觉的动起来,这是内气在“穿”骨节,内劲初步产生了,但这时的内劲还只是被动的,不能为我所用。当内气的活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可开始训练这些“可爱”的内劲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看了几遍,还想看
后一篇:“江海太极”杯推手赛事杂想感受之一 冠军风采依旧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看了几遍,还想看
后一篇 >“江海太极”杯推手赛事杂想感受之一 冠军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