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六合针法的治疗布针以腹部为主,因此,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为禁忌症,以免掩盖病情而引发危险。孕产妇、腹腔恶性肿瘤、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晚期癌症病人等均应列为禁忌症。此外如年幼儿、神智不清和一切不能配合的患者也不能针刺,还有,餐后一小时内禁针,饱食后两小时内针刺腹部时须谨慎操作。
二、针具选择
选用普通不锈钢毫针,为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规格选用直径0.20—0.30毫米之间;长度可在25—75毫米之间,最长不超过100毫米。太极六合针法属温和针法,为减轻疼痛,用针不要太粗,应以细针为宜。
三、病人体位
为保证治疗时病人安全舒适,最好采用仰卧位,这样既有利于医生操作,也能使病人在留针期间不致于因体位不舒而疲劳,同时也能减少晕针的发生。
四、操作运针
为减少进针疼痛,手法宜轻柔,切忌粗暴,应用快速进针手法,亦可采用套管法进针。进针按先后次序至预定深度后先不急于运针,待全部完成布针后再开始双手同时运针以联接经气,这样经气交互联通,遥相感应,疗效会更好,也可用电针仪连接以催气。
五、留针时间
太极六合针法没有固定的留针时间,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急症、实症留针时间可短些,慢病、虚症则宜延长留针时间。一般性疾病留针时间约在30分钟左右即可。
(一)、第一步,治疗针。
第一步,针刺内八卦为治疗针。太极六合针法治疗的的第一步是先在内八卦范围布针。内八卦的范围我们巳在第十二章第五小节作了详细的叙述,不管是治疗什么疾病,都应先在内八卦布针。大多数人的神阙是正常的,尽管它的外形差异很大,但都会有一个近乎圆形的轮廓。有的人脐孔很深,我们究竟应在那一层下针治疗呢?一般来说,凡治疗脏腑疾病、身体深层疾病或病情较长的,我们可在接近神阙的底部即脐沟处下针;反之,如治疗躯干四肢或表浅的疾病,可相对在脐壁的上部即靠近腹壁表面的地方下针。无论在哪个层次针刺,针尖的方向都是向外呈放射形。但有一部份人由于出生时脐带结扎不好或其他的一些原因,脐孔生来就是平坦的,也有的甚至脐蕊向外凸出;也有年龄大的人由于气机的退化脐孔逐渐变得平坦,有些几乎巳看不到脐孔,只留下一圈皱襞,对这些病人的针刺,我们只要在内八卦的相应范围内针刺,照样能获得很好的疗效,只是我们针刺时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调整针刺的深浅角度。
前文巳经说过,神阙是人体最大的能量储存库,以神阙为中心的内八卦储存了人体大量的能量信息,一旦受到激发,能量信息就会向外释放并往需要的部位输送。所以在针刺时我们首先要确定治疗方位,以便将能量信息按预定的部位输送,这就是针灸治病的组方用穴。疾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和疗效的好不好,与组方是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就如同中药的处方一样,组方合理,药到病除,组方不合理的徒劳无功。所以我们在组方用穴上一定要细加思考,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无论在哪个层次针刺,针尖的方向都是向外呈放射形。
神阙是人体最大的能量储存库
(二)、第二步,导引针。
第二步,针刺中八卦为导引针。按针刺内八卦针尖循行的朝向在距神阙中心点约一寸半以外至四寸以内的中八卦范围布针,针尖的朝向可与内八卦相一致(→→)。在中八卦布针有如下几个作用。
1、导引作用:将从针刺内八卦所激发出来的经气(治疗信息)及时而准确地导引至病灶区域;
2、接力催化作用:以上说过,针刺内八卦时,可激发能量呈放射状向周围(包括深部)扩散,也可沿太极八卦经络系统的路线传输,但这种放射状的扩散或沿经络传输现象犹如电子波段一样,其向远端传输的力量和速度会受距离的影响,有时还会受人体各种因素的干扰,内八卦所激发的能量信息有时无法按时到达病灶区域,或经气只是能部份到达病灶区域,而不是全部,这或许也是我们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此时我们若能在经气循行的路线上补上一针,则能起到接力作用,就如长跑的接力赛一样。同时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由于内八卦和中八卦的针尖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针刺后所产生的两股经气不但联合到了一块,而且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加速信息向病灶部位的传导,能促使经气直达病所,增强内八卦所发射的经气对病灶区域的输布,使治疗信息能更快地传输到达预定目标。
3、经气叠加作用:熟悉多米诺骨牌力学原理的人都知道,当第一张牌倒下后撞到第二张牌时,第二张牌倒下时所产生的能量为两张牌之和,当撞到第三张牌并倒下时,所产生的能量会更大,能量如此依次递增,倒下的牌越多,产生的能量就越大。从内八卦激发的经气到达中八卦后,会起到一个撞击作用,与针刺中八卦后激发的经气合为一处,其能量产生叠加,因此加强了向病灶部位传输的信息效应。联合作用。针刺中八卦所激发的能量虽然没有内八卦强,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与内八卦的经气联合后能量信息就会更强了。
对于针刺激发经气的感传方向问题,在中国传统针法的循经感传方面就有诸多论述,如针刺四肢远端治疗头面部或胸腹部疾病时将针尖略偏向病灶处,有时能加强经气的循经感传,我们可以将此现象称之为“经络感传效应”。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经气是如何选择性地到达病灶部位的。比如我们治疗一个同时患牙痛、胃痛和足背痛的病人,针刺胃经的内庭穴,内庭穴的经气激发后循经上传,按理说应该是最先到达足背,然后是胃部,最后才到达面部。但事实并非如此,最先达到止痛效果的却往往是牙痛,其是是胃痛,足背却是最后,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病灶信息接收效应问题,人体的一些脏器或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后,会产生一种病理信息,一般来说,锐性疼痛所产生的病理信息要比纯性疼痛来得强,这种信息反应会在相应的穴位或其对应区域有所反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作用。其实这种病理信息也是罹患的脏器或组织向周围相关的效应器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就如我们人在遇到危险时会本能地发出求救声一样,发生危险的程度越高,所发出的求救信号也越强,其所得到救援也就越快。上述的例子中牙痛的性质一般比胃痛来得剧烈,其所发出的病理信息也较强,所以接收治疗信息的效应作用也强;而足背疼痛虽与治疗穴位邻近,但由于它的疼痛程度比牙痛轻,所以它发出的病理信息也远比牙痛弱,困此得到的治疗效应也最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