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6 16:2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主页 > 中国武术 > 太极拳 >

懂劲与太极内劲——刘俊华 ——陈师宇武术 太极拳的论坛 2017-03-27 网络整理

文/刘俊华 2012年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懂劲”在太极拳修炼中继往开来,至关重要。

那么,“懂劲”之“劲”是什么观念?

陈鑫拳论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也。”细究之,这股“劲”就是在拳架演练以及推手和其他功力练习中,入静,放松,气沉丹田,敛气入骨,丹田内转,内气鼓荡,以意行气,以气催形,在体内积功日久形成的一个整体运作之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一种节节贯串的松活弹抖劲(陈式太极拳又名之为缠丝劲),一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也即人们凡是所称的太极内劲。拳论云脚踢拳打下乘拳,高手无处不浑然……遭着那里那里击,我亦不知玄又玄。”既明晰否认了仅仅“脚踢拳打”的肢节功 夫,又强调必需周身一家十全十美才是“不知玄又玄”的“高手”。好比,拳论强调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必需是“精气神”完整合一的整体功课,不然,“极柔软”的肢体若无“精气神”支撑就不是“坚刚”而是一堆烂稀泥。又好比,拳论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字面上是指一羽所加处、蝇虫所落处极其松柔极为敏捷,但要害工夫照旧整体功课,不然光某一点的松柔与敏捷,只会是“单摆浮搁”罢了。

这种周身一家的整体劲,详细讲又是:

——神形合一的意念劲

太极拳是强调表里兼修、形意兼练、形神合一的优秀拳种。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灌输”;要求在“意念”指导下的内气鼓荡、出肾入肾,催动拳势或如日丽风和行云流水,或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或如搏兔之鹘起于九皋,或如捕鼠之猫专注一方。这种意念主导下意力量、精气神完整合一的“意念劲”,其“意念”不是凡是所指的意念、意识、思维、思路,而是一种“意念主导下意力量、精气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极内功”。这与拳论所说“用意不消力”的“意”,其内在是一致的。

——松腰松胯的丹田内转劲

太极拳以丹田为周身劲力源泉。练太极拳就是要通过外形拳架的“着熟”发动松腰松胯、丹田内 、丹田做功,腰胯在行拳中走立体横8字,到达必然量的积聚之后实现以内带外、以气催形,内气鼓荡气敛入骨,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没有丹田内转、丹田做功的拳架就是“空架子”,就是“单摆浮搁”。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强身健体也就在于它的丹田做功。杨式太极拳名师杨振基要求演练太极拳时要“腰的行动多些,手的行动少些”,个中“腰”的观念也就是松腰松胯,以腰带手,丹田做功,以内带外。

——出肾入肾的内气鼓荡劲

太极拳强调“练的就是一口吻”。而太极拳的这口“气”一是须气沉丹田丹田鼓荡,二是要“出肾入肾”,以使之“积精累气”、“积气归神”,将凝结的体能量升华成为太极内功的高能物质。关于“出肾入肾”,陈鑫拳论指出:“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肾者,作强之官,能力出焉……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又说:“命门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出肾入肾是真诀。”从传统陈式太极拳行拳体验来看,太极拳不只注重“长呼短吸”、“气随手出”、“呼出肺腑浊气而使真气下沉丹田”,催动腹内气息鼓荡起来,亦很注重静入动出,气运命门时时后撑,或在脊椎上领下沉对拉拔长中作气机调理。这种注重丹田内气鼓荡、注重出肾入肾的内气修炼,充实吸纳了传统气功的修炼方法并在拳术中

加以成长,科学地办理了行爭与气机运化的抵牾,久之行拳中腹内如有温水摩荡、时有鸣声悦耳,拳后口津泉涌、口齿生香、神清气爽、体舒心怡,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至柔至刚的刚柔相济劲

太极拳要求由松至柔,由柔至刚,至柔至刚,刚柔相济。放松是太极拳的一个“焦点技能”,是需要练一辈子、悟一辈子的基本工夫。

修炼放松要意念入静放松,心平气和,不要有拘紧、浮躁、慌惶、忧伤等等不良情绪。要放轻手感,能轻才气松。手臂运劲要“轻如杨花”、“轻若鸿毛”,轻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松开两肩、两胯四大块,每招每式每个行动都要留意沉肩坠肘,要以松腰松胯来发动每一个劲力。要在慢频率运劲中体会放轻放松。在慢频率中安笃志态,放松枢纽,使丹田内气从容鼓荡、从容凝结而“积柔成刚”。要从推手中体验沾连黏随劲,从而精确掌握放松至刚柔相济的感受。

——劲走圆弧螺旋的缠绕折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