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养生类运动太极拳运动的有氧运动机理

养生类运动太极拳运动的有氧运动机理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6 11:06 编辑: 网络 查看:

  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太极拳,包括同属道家养生术的气功、导引、丹道、五禽戏、八段锦、洗髓经、易筋经等,具有很好的康复、保健、养生功效,能够治疗慢性病、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等神奇作用,已是广大社会、甚至全球性的广泛共识。但是,为什么太极拳等道家养生术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其深层机理到底是什么?却还是个不甚明确的问题。首先应该知道,太极拳等道家养生术的习练功效和运动机理,不是一个纯理论性的学术问题,而是建立在真修、实练、身参、体悟基础上的实证科学问题。本文及本文作者就是在习练多年太极拳与道家静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中的运动生理学、植物神经学、微循环理论等现代科学成果,对太极拳及道家养生术的习练功效和运动机理在疏通经络方面所作的研究和探讨。

  人体运动从有无氧的参与可以区分为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实质上的区别在于微观代谢的机理不同。无氧运动由于运动剧烈、急促,人体的血氧供应跟不上,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由淀粉分解出血糖、血糖无氧分解成APT。这个无氧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丙酮酸和乳酸等酸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无法像有氧运动中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那样可以随呼吸完全排出体外而只能滞留在肌肉中。这就是剧烈运动会产生肌肉酸痛和肌肉“板结”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氧运动由于运动缓和、持续,运动中所需要的氧耗完全可以得到补充、供应,运动所需的能量是在有氧充分参与下由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有氧合成APT产生。而血糖由淀粉分解后供应、血脂肪酸由脂肪分解后供应、血氨基酸由蛋白质分解后供应。整个过程需要氧气参与,也就是靠氧气燃烧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物质APT,这就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血糖代谢后产生的是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完全随呼吸排出体外,因而对人体无害。也就是说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不同,从微观代谢机理看是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代谢有无氧的参与,前者代谢过程没有氧的参与,后者代谢过程有氧的参与;另一个是代谢产生的代谢物不同,前者产生的代谢物有丙酮酸和乳酸等酸性代谢物,后者产生的代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对一般社会大众来说,要区分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主要是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两个因素来区分,也就是运动强度大,运动剧烈,持续时间短,都是属于无氧运动。诸如拳击、200米内短跑、100米内速度游泳、跳高、跳远、举重、单双杠、快速俯卧撑等。运动强度低、运动和缓、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大都属于有氧运动,诸如走步、慢跑、低速长距离游泳、登山、骑自行车、跳舞、韵律操和太极拳运动等。无氧运动锻炼的是肌肉和骨骼、关节、韧带等,适于发育未完成的青少年、专业运动员、健美(肌肉塑形)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等。但是长时间的无氧运动对人体的机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造成肌肉组织微结构“板结”,对经络形成淤塞,加快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磨损、老化,损害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微循环状况等。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课题已经证明了无氧运动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揭示了专业运动员免疫力低下的生理机理。有氧运动主要锻炼的是心肺功能,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大好处。但是,同属有氧运动的一般体育运动和太极拳运动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的康复、维持人体健康机能的保健和养生延年,效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同属有氧运动的一般体育运动和太极拳运动在微观机理方面的区别,这是这两类运动效果差别的基础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类运动运动机理的微观过程有什么不同。一般体育运动是由主动性肌肉收缩和舒放开始的,由于肌肉不断地主动收缩、舒放,加大了人体能量APT的需求;为了提供足够的APT,需要由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合成更多APT;为了满足增量的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需要分解更多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这两个“合成”与“分解”代谢活动,需要有氧的参与,因而就加大了对氧的需求;为了提供足够的氧气,心肺系统就要超常规工作,加快频率(注意,这里说的是“频率”),就是我们在运动中感觉到的呼吸加快和心跳加快现象。再来看看太极拳的运动过程,太极拳是在体松、心静、神敛的状态下开始的缓慢、柔和的肢体与意识运动(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它包含了太极拳的核心要领、太极拳的运动特征和太极拳的运动实质)。由于太极拳运动是在身体完全放松情况下,要求肌肉不用力,即“用意不用力”,所以太极拳运动时肌肉是“被动”地被骨骼牵拉着运动,这种“被动”的运动产生的能量需求相对于“主动”性的肌肉收缩、舒放就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所产生的能量需求较少的部分是由肌肉收缩与舒放产生的,而主要的能量需求是由太极拳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即打开与加快微循环系统的工作状态所产生的。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打开与加快了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毛细血管仅有20%开放,即可容纳全身血量的5%〜l0%”,这是太极拳运动与一般体育运动的核心本质区别之一。

  一般体育运动是肌肉收缩与舒放运动,太极拳运动是微循环运动;一般体育运动的肌肉运动对人体机体组织来说是“工作”、“消耗”、“磨损”、“老化”过程,而太极拳运动则是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组织“修复”和机能“重建”过程。别的不用说,仅明白了这一点,太极拳的神奇功效就明白大半了。太极拳由于打开和加快了微循环系统的工作状态,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大量氧的参与。所不同的是,一般体育运动对于氧的满足是通过心肺系统加快“频率”来实现的,而太极拳运动由于是在“体松、心静、神敛”状态下进行,呼吸方式是自然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对于氧气的额外需求是通过心肺系统加大“频幅”(心肺的扩张幅度)来实现的。这是太极拳运动与一般体育运动最重要的核心区别之二。所以同样都是有氧运动,但是两类运动却有着如此深刻的不同,“产生氧需求的运动本质不同”与“实现氧的满足供给方式不同”。

  由于运动方式不同决定的运动本质也不同,一般体育运动在运动状态下微循环系统的开放度不高(由于没有临床实验比对数据的支持,我们不能轻易讲一般体育运动在运动状态下微循环系统是关闭的,而只能根据本人习练过程中的体感、体证作非量化性的研究与描述)。一般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与机体组织来说是“工作”、“消耗”、“磨损”、“老化”过程和性质,在这一点上,无氧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的有氧运动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性质没有不同。因而,一般体育运动的“修复”、“重建”功效就很小(和太极拳运动相比较而言),它对于慢性病的康复、保健功效也就没法和太极拳相比。相对来说,太极拳运动由于微循环状态的机理不同,对于人体器官和机体组织是“修复”性质的活动和“修复”过程,具有人体机能“重建”的功效,而不是“工作”、“消耗”、“磨损”、“老化”性质与过程。其次,由于运动状态不同,一般体育运动大多采用的是胸式呼吸,只能通过加快“频率”的方式来满足氧的供应;太极拳运动由于是放松状态下“体松、心静、神敛”,可以采用腹式呼吸方式,是通过加大“频幅”的方式来满足氧的供应。同为对心肺系统的锻炼,效果与机理却截然不同。其三,由于运动本质和氧机理不同,无氧运动微观代谢以异化代谢为主,不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积的乳酸,还会产生新的增量乳酸,会让机体组织产生“板结”,淤塞经络,降低和损害人体的机能;一般体育运动形式的有氧运动,微观代谢仍是以异化代谢为主,虽然不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积的乳酸,但也不产生新的增量乳酸,不会对人体组织形成新的“板结”,也不会改善人体组织的“板结”现象,对人体机能改善帮助不大;太极拳运动,微观代谢是以同化代谢为主,既不产生新的增量乳酸,还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积的乳酸,改善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微结构活性,消除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组织体“板结”状况,疏通经络,修补与重建人体机能。行文到此,你会发现我们没有谈到微循环的微观代谢过程和耗氧需求间的关系,这是由于我们现有的资料中,对这个微观过程的研究报告较少,对这个微观过程了解还不够深入、细致。根据美国现代太极拳研究之父许廷森教授的介绍,微循环研究在美国也是前沿领域,这个微观过程还有待更多有关方面科学家的研究实验来揭示。我们对于太极拳运动与微循环的关系以及微循环与氧需求间的关系,是根据太极拳运动中排汗量超常大和呼吸呼出量特别大、手臂发胀等体感、体证,加上现有的医学研究成果通过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做出的。这些初步的结论,还不能说是科学意义上的结论,但它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意义上的假说性结论。假说性结论,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验证、证明,但它们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步。它的意义不仅是在已有科学结论和客观事实现象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和逻辑推断得出的,更重要的是科学假说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选方案和指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将本节的内容由下表作一个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