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锻炼要领》(第二章一、二、)

《太极拳锻炼要领》(第二章一、二、)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8 17:25 编辑: 网络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太极拳锻炼要领》(第二章  一、二、) (2011-10-14 06:58:01)

标签: 健身 教育 太极拳 体育 文化 武术 杨式太极拳 养生 永年 健康

《太极拳锻炼要领》()

作者:杨少侯传人张卓星

  第二章太极拳的行功

一、关于站桩

站桩不是拳架的一个部分,是在拳架之外的一个独立练功架式。学拳之前,必先练站桩,太极拳站桩主要有马步桩、川字桩及踩腿法三种形式(晓航注,太极拳每一个定式皆可当作站桩来练习,但这三种桩型是比较基础的,桩功的具体练习方法参见拙编拳法精解部分)。有了站桩的基础,可以为以后的盘架子奠定坚实的基础,既有利于提高盘架子的质量,又能增强体质,为技击打下基础。站桩必须由高入低,不能过速。最初每次五分钟,以后逐步增加到十五分钟,以后每天皆可抽出一些时间练习桩功,作为内功锻炼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关于腹部坚实点的建立

每当上肢向外发劲时,他出击的力量首先是由脚蹬地而起,再通过盆骨、脊柱、肋、肩的传导而达于臂,最后加上上肢伸张才能达于外物。同样,上肢击物以后,外物的反作用力也要经由相同的路径传回脚跟,因而这些传导力的部位均要感受到力的作用并产生相应的紧张。我们知道,四肢的骨骼比较长而规则,其对力的传导性能也较好,而肋骨、骨盆、脊柱等则较短而零碎,其导力性也较差。所以由上、下肢传来的力在这些导力性差的部位就有集中和释放出来的趋势,并由此造成驱赶内部的紧张。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用力时身体内部对外力感受最强烈,因而必然最紧张的地方称为内部紧张点。内部紧张点,相当于衔接上、下肢的关节,起着传导力量和连接力量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运动用力时所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人体内部交汇的地方,是人体内部遭受最严重打击的部位。人只要用力,身体内部必然会出现一个内部紧张点。作为一种保护性的本能的反应,人们在预知或感知到这个力击来的时候,总是要人为地增强内部紧张点的坚实度,以承受这个力击。 因此,在运动时,内部紧张点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内部坚实点

从生理结构上看,内部坚实点既可以出现在胸点,也可以出现在腹部,太极拳坚决反对将内部坚实点,它要求把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腹部。

具体做法是:当上肢欲向外用力时,它不像外功拳那样胸部高挺、紧曲手臂、紧握拳头,而是采取涵胸、拔背、手臂自然弯曲的姿势,使手、臂、肩、背等肌肉绷到适宜的长度。同时逐渐蹬脚,将身体旋向目标并缓缓前移,全身,特别是胸、腹则仍然保持松弛,以此作为发劲的准备态势。发劲的瞬间,随着迅猛的呼气,腰、腿、臂、手等也在原来运动的基础上一齐加速并用力,从而完成一次腹部坚实点的发劲。这个过程产生的生理现象主要有下挒几点:

第一、由于发劲之前,参与用力的主要部位的肌肉都处于适当拉长的状态,从生理上看,肌肉在这种状态下具有最大的势能,因而一旦紧张伸缩,可发出最大的力量;

第二、由于手、臂、肩、背等部位的肌肉适度绷长,它们也具有了适当的强度,同仍然松弛的前胸部的肌肉相比,它们的导力性显然要好得多。因此从脚、腰发出的力与由外物经臂传来的反作用力,便主要沿着背部这条导力性良好的路径进行输导而达于腹部。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胸部紧张和遭到力击的可能性;

第三、用力发劲时,虽然胸肋、胸肌也会发生一定的紧张,但其作用仅限于维持躯干的平衡,并不承担推动出击和承受反作用力的任务,故紧张程度是很轻的,不致造成对内部脏器的压迫;

第四、太极拳在发力之前,虽然也要预先吸气到一定的足量,但在出手发劲的刹那,贮气便急剧呼出体外。这时肺体受呼气的反动力而下沉,给腹部施加了来自上面的压力;腹部下面,由于腿部和臀部、肛门等肌肉的紧张作用,又给腹部施加了来自下面的压力;腹内肠脏受到上、下压力作用,必然有分向四维扩张之势,于是腹壁周围的皮肤、肌肉就相应地发生适度紧张以向内裹,抵制腹部的外胀;这又为腹部施加了围压。由于上述一系挒变化和作用,加上肠脏的自然下垂,就造成了一个既充实、又结识、更富弹性的坚韧的腹部坚实点。当我们向外用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便沿背部通过背肌、脊柱的传导而达于此。以上就是建立腹部坚实点 的全部过程和由此引起的主要生理现象。拳经上所谓力由脊发,指的就是这个由背部这条路线传导力量的现象。

建立腹部坚实点以推动用力的这种独特的用力态势,乃是太极拳和其他内功拳,区别于一切外功拳和其他运动的最根本之点。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太极拳运动用力的中心内容,也是武术上所谓内功的精髓所在。只要有了这种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极拳行功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