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运动规律精髓

太极拳运动规律精髓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04 00:16 编辑: 网络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太极拳运动规律精髓 (2013-06-06 05:15:00)

标签: 最易 两头 意识 陈式磁 快慢 杂谈 分类: 大师论拳


太极拳运动规律精髓

——张志俊混元运动摘要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朋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是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

               公转运若轴,

                 自转方圆生,

                 相随勿枉动,

                 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

  明白了公转和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稍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转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

             开合之处谓转关,

             收放吞吐太极劲,

             折叠往复生妙玄。

四、缠丝劲是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色。

1、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2、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3、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丝的定义是合理的。

  上肢(起于稍节):

  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五、“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开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关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辩证哲理。就是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运动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处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

      六、“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七、“折叠”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