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转载]太极拳的锻炼方法(4)

[转载]太极拳的锻炼方法(4)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12 20:55 编辑: 网络 查看:

9、必须劲起于脚底: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个上身须充分放松,不能丝毫着力,那么所有动作的动力源来于何处呢?拳论中说:“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可见太极拳的动作,其动力源均由脚底而起。太极拳的一切动作,均必须由两脚底的蹬地和脚趾抓地的贴地拧旋,带动臀部及两胯,由臀部及两胯带动上身,带动两臂、两手。这就是劲起于脚底。

10、必须周身一家:所谓“周身一家”,就是说由脚底发出之劲,带动臀部及两胯,带动两臂、两手,必须是同时、同步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间隙、松动和时间差。也就是当脚底一用劲,手就同时启动了。如果不是同时、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充分放松,劲起于脚,周身一家是三位一体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松了,动力的来源起于脚底,才能做到劲起于脚。反过来,也只有做到劲起于脚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别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着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如果没有周身一家,手、脚、身各动各的,不同时、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劲起于脚,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松。所以说,充分放松,劲起于脚,周身一家,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11、必须一身备五弓:太极拳走架每至定势在似停非停之时,要有隐于内的发劲。这种发劲,必须是五弓齐发。所谓五弓,即两手臂为两弓,两腿为两弓,加上身弓,合为五弓。 “一身备五弓”的具体练法是:每当定势在似停非停之时,头顶百会穴上领,有上顶之意,下颏微收,腰脊命门处往后鼓出,尾闾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时肩有后坐意。用意念将肩、肘关节松开,使连接关节的韧带伸长。两脚脚趾抓地,极力蹬劲,上身及两臂的肌肉充分放松。

12、牵动往来气贴背:所谓:“牵动往来气贴背”,是指运用和发挥脊骨处的开合、拧动力量,使由脚底蹬出劲之劲经由尾闾、命门、脊背,直达臂、手。所谓“力由脊发”,就是指内劲经由尾闾、命门、脊背的路线。具体练法是:每当定势发劲之时,不仅命门处外鼓,整个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当两臂有开合动作之时,整个脊柱都必须有开合、牵动,以能发挥出身弓更大的能量来。

13、求虚静:求虚静,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架高级阶段的锻炼法。所谓“求虚静”,就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意思。初学拳架,凡蹬脚、拧脚、拧胯、运劲、发劲等,都必须实实在在地蹬、拧、运、发,不经过这一阶段,就无法掌握正确运劲和发劲的法则。练到一定程度,必须尽量地用加强意念来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深刻地印入脑海,成为“真意”,成为条件反射,才能阶及神明,这就是实中求虚。在运动时,要悉心体会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气的气流似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使肌肤的感觉灵敏度提高,微动即知。“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驰,十分宁静地进行盘架,这就是动中求静。

吴式方架太极拳的锻炼步骤:以上所有这些必须遵守的正确锻炼法则,要同时掌握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未掌握前,不可能练劲起于脚和周身一家;在放松的功夫未到一定的水平时,不可能练“一身备五弓”。因此,必须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会套路,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即锻炼方法中的第1~7条。第二阶段进行放松训练,并掌握运劲之法。即锻炼方法中的第8~10条。第三阶段进行发劲训练,即锻炼方法中的第11~12。通过三个阶段的锻炼,似乎太极拳的正确锻炼法已经掌握。其实不然,特别是运劲、发劲之法十分细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没有深懂此道的明师从旁身教,细心体察,是不可能正确掌握的。一个起势的发劲,可能要练几天甚至几十天;整套拳架的运劲、发劲动作,可能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掌握。通过老师的身教、体察和验正及自己的悉心体会,真正掌握了运劲、发劲之法以后,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正确锻炼法。然后,才能向求虚静,用意不用力,向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迈进。在此特别强调的是,练拳架必须同练推手结合起来,练拳架是为推手打基础。练拳架是“体”,练推手是“用”,“体”、“用”必须结合,才能加深对练拳架的体会
 
“法”和“劲”在推手中的运用——孙南馨

小 “法”和“劲”在推手中的运用--- 孙南馨(2007-04-29 22:56:23)
任何拳种,都离不开“法”和“劲”。所谓“法”,就是着法、招法,即攻防破解的方法;“劲”或称之谓“劲路”,即把自身的力量发挥出去作用于对方。“法。与“劲”是不能分割的,“法”离不开“劲”,“劲”寓于“法”之中。
太极拳的推手,更讲究“法”与“劲”的运用,而且把“劲”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起来。太极拳中所谓的“懂劲”,不仅把自身力量的发挥应用作为 “劲”的内容,而且把接触对方以探听虚实动静的灵敏度,以及如何审敌度势等等,都放在“劲”的范围以内,懂劲就成了了解和掌握劲的运用的专门术语,拳论说:“由着熟而惭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又说:“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太极拳把懂劲作为达到神明和从心所欲的阶梯。
太极拳推手中“法”与“劲”的运用,虽千变万化,但一般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沉劲于下,以下制上
例如对方将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点前推时,我于同一点以反的方向进行对抗,那么,力大者前进,力小者后退,如果我反抗之点与对方作用之点并不重合而有一个距离,那么,势必产生力偶而发生旋转。又对方把力作用于我胸部,我即上身松开,沉劲于下,用腰腿之劲,使之低于对方的作用点之下形成一段相当的距离,这样就产生了—个上下旋转的力偶。在这个力偶的作用下,对方立即上身前倾双脚浮起而不浮力,这样就能轻易地把对方推出。可见,“沉劲于下,以下制上”,是太极拳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则。
二、转变虚实,避实击虚
如果对方亦运用沉劲于下的法则向我进攻,这时须运用转变腰胯的虚实。例如对方进攻的力点偏于我身的左方,这时我则将左胯变虚,使对方进攻之劲落空,同时沉劲于右胯,用右腰胯之劲向对方左胯部进攻,这样就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旋转力偶。这个力偶的产生,对方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我方是有意识的、主动的。其作用可使对方往右旋转面前倾失势。
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掌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正如拳论所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虚实。”
三、节节松开,节节贯串
这是太极拳运劲中的两个方面。节节松开,是走、是化、是隐;节节贯串,是粘、是发、是现。当对方加力于我时,我必须节节松开:拿住手,腕松开,拿住腕,肘松升;拿住肘,肩松开;拿住肩,腰松开;每个关节好似互不相联,全身好比节节链子,让对方之劲落空,不使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在粘拿对方之时,必须节节贯串,使腰腿之劲直贯手指。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气”。所谓完整一气,就是节节贯串。然而。节节松开与节节贯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好比一个环,环而无端。拳论讲:“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粘走之间,只是瞬间的转换,而且还是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松开与节节贯串,是太极拳推手中运劲的重要法则。
四、沾粘连随,不丢不顶
沾  就是肢体与对方接触。借肢体接触的感觉,以探听对方的动静虚实,从而进行攻防,这是太极拳术特有的审敌方法。
粘  就是胶粘。接触着的表面,要有一定的粘着之力,也就是说,与对方接触之处,并不仅是轻轻地挨上,而是要有一定的粘着强度,按太极拳的术语来说,要有(lian)劲,有了(lian)劲,双方接触之处才有粘着之力,这在太极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拥劲,可以致对方处于背势。
连  即连续不断之意。包括有三个方面:一是粘着力的强度要连续不断,不能忽大忽小、忽断忽续;二是运劲的速度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忽停忽行;三是运劲的路线要和顺,要走弧线,不能有棱角,不能直来直去走折线。拳论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就是连,否则就会给对方可乘之机而被击出。
随  即跟随。就是把自己运劲的方向跟在对方运劲方向的后面,即是舍己从人之意。让对力先动,先动则虚实先暴露,自已就可根据对方的虚实跟进而变换虚实,看来被动,实际掌握了主动权,所渭:“从人还是由己”,就是这个道理。
丢  是指在运劲过程中,与对方接触着的肢体突然离开,或接触的强度突然减小。这时往往造成一个空隙,而被对方进攻跌出。不丢,就是要避免这种“丢”的缺点。
顶  是指与对方的劲发生顶撞,术语叫双重。“双重则滞”,初学者往往容易犯“顶”的错误。
沾、粘、连、随和不丢、不顶,是长期坚持太极拳盘架和推手实践累积起来的功夫,两者是一致的。能沾、粘、连、随,就能不丢、不顶;然而沾、粘、连、随和不丢、不、顶的功夫亦是相对的,其程度是永无止境。沾、粘、连、随的功夫愈深愈能感到对方的不足,可随时找到进攻和发放对方的机会。
五、以静待动,后发先至
这是太极拳推手中“法”与“劲”运用的重要原则之一。静,一是指思想安静、精神集中,只有这样,才能“听”出对方的动静虚实,才能提高自己肢体反应的灵敏度,才能使气下沉,达到沉劲于下,腹实胸虚的目的。二是指肢体不乱动,静以待对方先动,所谓“彼微动,己先动”,能以静待动,让对方动在先,然后才能做到“随”。但是,光以静待动和“随”是不够的,必须提高听劲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做到后发先至,才能克敌制胜。

分享:

喜欢

阅读┊ ┊ ┊ ┊ ┊打印┊

已投稿到: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杨家太极拳练法揭秘

后一篇:[转载]习练太极  勿忘传承——杨澄甫定型架(一)

评论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杨家太极拳练法揭秘

    后一篇 >[转载]习练太极  勿忘传承——杨澄甫定型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