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养生桩

太极养生桩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8:19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养生桩

    太极养生桩,是在传统养生理论的指导下,以太极拳的理法为基础,结合自己锻炼与临床实践之心得,编排的一组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锻炼方法。以炼形、养气、调神为旨,强调心脑(精神意识)、腰腹(命门与丹田为中心)与脊柱(督脉)功能的锻炼,兼具强身保健与医疗康复的功用,是本桩法的特点。太极养生桩可以整套操练,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时间选择一个或几个桩式操练。要求动作准确、圆活、柔和、自然,锻炼日久,自可领会到其中的益处。

5、1预备势(无极桩)

    头颈正直,下颌内收,口齿轻闭,两眼平视,虚领顶劲,精神内敛,外示安逸。

立身中正,含胸塌腰,沉肩坠肘,胸部宽舒,不凹不凸,腰脊有上下对拔拉长之感,两肩微向内卷,略向两侧后有撑圆之意,肘不贴肋,两手指肚轻轻贴于大腿两侧。

松胯开裆,两膝微曲,使裆有圆虚之感,两膝有内合之意。两大腿内侧有向后外撑之意,两脚平行,脚尖微外撇,相距略与肩同宽。两脚十趾抓地。在保持上述要领的前提下全身尽量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领要贯穿于整套动作中)。

5、2环抱势(太极势)

    两手缓缓上升至胸前,高度可在小腹至胸之间调整选择,腋下宜虚,两臂宜圆,两手距离胸腹部约一尺许;掌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自然舒展微曲与两臂成圆弧状,使气贯注通达与手指末梢;两手指相距约一拳许,手臂如环形撑抱,似有外撑内合两力相抗之意。

    两脚十趾抓地如大树生根,想象自身如苍松翠柏巍然屹立,气贯天地;两目轻闭,两耳内收,,静听体内呼吸,自感一呼一吸如系丹田,逐渐达到心吸相依、物我两忘的状态。

5、3开合势(开合桩)

    接上势,两手十指与劳宫相对,距离在一尺许,以意相系,缓慢有节律地进行的开合运动;同时仔细体会开合时的感受,打开时如拉弹簧状颇感费力,闭合时如触压气球小心翼翼惟恐爆破;仿佛两手之间放置磁铁有相斥相吸之力,如此反复开合运动36次。

5、4运手势(运手桩)

     左脚向左横跨半步成马步,两脚相距约一尺半许;右掌顺缠向左弧形上移至右额前,掌心朝左;左掌自里向外顺缠微伸,臂不挺直,掌心相下。身微右转,右腿变实,同时右掌顺缠转为逆缠向右展开,掌心由朝下转为朝右;左掌自左而下经腹前向右顺缠至身右,掌心斜朝右上。身微左转,同时右手弧形下落,掌心朝下;左手顺缠转为逆缠,转臂翻掌朝外,相上划弧。

重心移于左腿,身微右转。同时两手顺缠,左掌转臂经面部前弧形逆缠左运,掌心转朝左;右掌转臂经腹前弧形相左逆缠运起,掌心翻朝左上。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两手顺缠,左掌转臂自左而下经腹前相右逆缠运起,掌心斜朝右上;右掌转臂自左而上经面前右运,掌心朝右。重心渐左移,身微左转。同时右掌弧形下运,掌心朝下;左手顺缠,转臂翻掌朝外逆缠上运。

如此左右反复运转36次,收回左脚如预备势。

    此势以腰为主宰与丹田成一体,带动双掌轮番交替作顺逆缠丝的协调旋转运动,通过腰脊为轴的作用有机地带动上肢的肩、肘、腕与下肢的胯、膝、踝各部关节的旋转,形成身体全方位的立体缠丝运动,充分体现太极拳“腰活似车轴”与“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与中老年人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运动的幅度与数量应循序渐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5、5导引势(导引桩)

    左手掌向内轻抚按于肚脐上,右手距离小腹约一拳许,手心向内作顺时针的划圆运动36次。划圆的位置在心窝之下,耻骨之上,以丹田为中心,由小而大,略加意念,外导内行,久之内气可随手势之导引而自行在腹内运转;然后再换右手于肚脐上,以左手在腹前作逆时针自大而小的划圆运动36次,最后将左手重覆按在右手上片刻后恢复原势结束。

    在前四势的基础上,体内的气血已得到调整而渐趋充盈,尤其肢体末梢与两手劳宫穴更为显著,此时用手掌在腹部丹田进行有节律的环行导引,可以加强内气的运行与鼓荡,有利于培养元气,促进脏腑功能的有效调节,进而对提高人体整体的健康水平产生影响。有关实验证明经静功锻炼后劳宫穴的红外效应有一定的改变与增高,这种特定状态下的内气导引法明显优于一般状态下的导引作用。

5、6归元势(归元桩)

   保持原有的体势,意想全身之气息缓缓回归小腹脐内,自感丹田暖暖,凝神内视,自然呼吸九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