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常德太极拳运动协会会长罗少波《太极述真》(2)

常德太极拳运动协会会长罗少波《太极述真》(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3 12:07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是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和衍化使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记载了当时人们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在古代很久以前,甚至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

因此,我认为太极拳应是明末清初拳学界拳理、拳法亦即理论与实践同步升华,功到自然成的产物。

3、评价太极拳

事实求是,客观准确地评价太极拳十分重要。我认为评价太极拳应力诫虚妄,空谈和夸大。

首先,太极拳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较为成熟适用的武术技巧。它产生的直接土壤是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衍化的精品。所以“武”是它先天的属性,在它的一切理论与技术中时时处处保持着技击的本色。这是在认识太极拳中不可偏废的。

其次,太极拳还是一种养生方法。我们考察整个太极拳体系,可以看到它和中国其他传统养生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有理论上的同源,在实践上也一脉相承。正是因为太极拳的这种功能,才使它能在众多中国武术拳种流派中脱颖而出,在现代社会广为流行。

第三、太极拳是一种修养术。不仅对于身体,对于心灵也有温养、洗涤作用。太极拳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讲究“和谐”。太极拳在推手对抗时讲究双方融体、粘随不脱、和谐同步;在自练时讲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在这一点上,我十分认同一种“太极和”的思想。“太极和”的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荣。的确,共存共荣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走向。因此,练太极拳能够让人学会消除心理矛盾,能够让人尽量摆脱繁重的心理桎梏,寻找一种宁静的归属感,所以有人说“练太极拳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上述三点中,最具现代价值的是太极和谐观,这一点与现代医学的系统理论是完全吻合的。

人体由很多组织、系统所构成,每个组成部分之间独立承担一些功能。同时各部分之间有呼应、连带关系。这些系统之间要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不能有此强彼弱的现象。人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组合,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很奇妙,和谐能够使各系统的功能发挥到优化的极大,比如以最小的能量损耗,达到生命状态最优化运转等。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存在的,就像一个完全没有一点病的人是不存在的一样,但通过和谐的运动使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程度达到最高,对生命的优化肯定是十分有益的。所以锻炼各部分、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太极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要领。

太极理论实际上就是阴阳平衡、人体生命平衡理论。这是中国古人对生命、对健康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因此,难怪有国际文化专家称太极拳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由此看来,太极拳不啻为一种经过千百年文化陶冶的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不啻为一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独特而高雅的健身运动,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剖析太极拳拳理拳法

太极拳属于“周身一家”的人体复杂运动,必须学会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我以为,下述五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缠转问题最为关键(太极拳外形上两大突出特征之一)

太极拳家陈鑫说过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太极拳,缠也。”缠即是转,而转的目的就是要转化外来之力,就是要求身手圆活如车轮(拳论中就有“立如秤准,活如车轮”一说),不但不受来力,不与外力顶抗,还能把来力抛出去。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缠转?一句话,就是要做到躯干、腿、手的“三缠合一”,而且要贯串于行拳过程的始终。

·三缠的内容:

 

 ·三缠的关系:发于足,主宰与腰,而形于手。

·三缠的方式:

胯缠一个轮转的平面重心轨迹恰为阴阳鱼S形曲线,但却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三维空间的。

 

 

手缠随身躯公转而自转,至于自转的顺、逆则视攻防要义而定。

·三缠的表现形式(要求):

1、“一动无有不动”,达到三缠同步合一;

2、实现虚实转换:即一般只需通过躯干缠转转换重心,避免直线推移,只移不转,只转不移;

3、躯干带动四肢,根节带动末梢;

5、依靠转动微调(移)重心,有利于确保“中定”,即重心稳固,随遇而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