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学练楊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收获体会

学练楊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收获体会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3 16:56 编辑: 网络 查看:

太极拳与祛病健身——学练楊氏太极拳老六路的收获体会
    我是年过76的老人,本来已经有一些像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到了2003年、2004年又连续两次发生脑血栓,血栓病灶由一点发展成为多点。由于治疗不及时,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困难。它主要是由于血栓堵塞了部分脑部微血管,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而缺氧,引起严重的头晕现象,一站起走路就感到天、地、物都在摇动,站不稳,走不成。勉强走,脚也不听使唤,乱动。一弯腰头就晕得不得了,连穿袜子也困难。每天除吃药外,2005年曾去医院治疗半个月,疗效也不甚明显。为此,思想上曾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这样下去生活无望,意志消沉。
    2005年春,学校老年大学开办了楊氏太极拳老六路训练班,并请了名师传教。当时我认为,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太极拳的书籍及光盘差不多我都有。而且由国家体委参照楊氏太极拳创编的简化24式和88式太极拳,我已经练过多年。所以对此没有在意。后来又听说,这次老师教的楊氏太极拳和社会上流传的不一样,我决定去试试,能否会改善我的病状。我第一次去学拳时,开学已经两三周了,我家离教学场地较远,除了走一段坡路,还要上五楼。因为走路头晕,又无力气,所以费了很大的劲才勉强到教学场地,到了那里又坐了很久才跟着老师学练拳。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断断续续跟着学、练了两个小时。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感到头晕轻了一些,走路时腿也比较灵活了。我高兴极了,使我看到了希望之路。下决心学好楊氏太极拳老六路,希望通过苦练这套拳以减轻我的病状。
    一年多来,在刘应文老师反复讲解要领和耐心做套路动作示范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楊氏太极拳老六路中的1-3路套路。在坚持不懈地练习下,疏通了全身的经络,再加上每天做全身保健按摩和拍手活动,身体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是体质增强了、人有精神、走路有力气;各种病状都有了明显地减轻,如因颈椎病引起的颈项僵直、转动困难、睡觉只能一边侧睡等现象基本上消失了;走路头晕的现象也很轻了。走路时步法稳、走的快;弯腰穿鞋袜、捡东西等都没有大问题,也可以单脚站着穿裤子。身体之所以有这么大变化,是与坚持练楊氏太极拳老六路有密切关系的。它之所以有这么明显的作用,我初步认为它有以下几个原因:
    1、拳架随意不强求,行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作幅度小、运行慢。不会造成肌肉紧张或僵持。也不会损伤关节。在行拳过程中,始终强调如同坐凳一样轻松,全身肌肉始终处于放松状态,练拳者不仅不感到劳累,而且也有利于内气在体内的流动。
    2、得气快、气感强,经络易疏通。楊氏太极拳老六路不仅具有以上所述的特点,而且在六路中的每一招一式中都讲意气的运动规律,所以就特别容易产生内气。我的体会是只要按照老师要求,在练拳过程中做到静、松、慢,以腰带动上下肢运动,内气就会自然产生,并且也只有在缓慢行拳中才能感觉到内气的存在和流动。现在,我在练拳中只要一出手就会感受到内气在动。例如在起式中,当双掌托着小气球由腹部向胸部移动过程中,不仅感到两手掌麻、胀,而且还感到有一股热流沿着脊柱由大椎向尾椎流动,到了尾椎后,又分向两腿下行到脚跟。当两手翻掌向胸前方运行时,两脚的内气又上来回到两手臂,沿着手臂向掌方向流动,直到中指尖。当双手翻掌往腰部回收时,两手掌中的内气又向肘部流动,这时就感觉到好像有股力量将肘部向后拖一样,最后两手上的气又会沿身体下到两脚。当两手再翻掌向胸部移动时,两下肢的内气又回到手上,意念翻掌将小气球放到胸里后,两股热流就随着两手下行到腹部出来又到手掌下,使手掌产生麻胀的感觉。在整个练拳过程中,内气始终随着上下肢移动方向的不同而改变流向部位。大都是向重心移动的部位流动。
练太极拳产生的内气,沿径络系统流动,以疏通全身的经络。据研究:经络系统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还有运送物质的作用(包括营养物质和废物)。常练太极拳可使全身经络畅通,加快身体各部位信息的交流和物质的输送。增强自身的调控能力,提高免疫力,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虚泄实,化淤祛疾、健康增寿的目的。
另外,常练太极拳能增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按摩内脏器官的作用,增加内脏腺体的分泌,提高脏器的功能。
    3、行拳上下相随,动、静自如。因为练这套太极拳容易产生内气,并使其在全身运动。由手部运动产生的内气可通过腰胯传到腿部,促使腿脚同步运动。一般情况下,腿的移动多半由对侧的手为主这带动起来。当然也与重心的转移和转体有密切关系,所以也可以由同侧手为主带动。如白鹤亮翅中左手踏按、右手肘向右后运行时,腰胯间的内气会向左流动传自左腿,促使左脚抬起向前移动;又如手挥琵琶一式中,当双手上举、两掌向内收至头前,翻掌分开向下按时,内气传到左胯,促使左脚抬起;再如提手上式一式中,当双手捧起收到头两侧后,两手转动手指向前的时刻,右脚就会自然抬起,随着双手向前移动而前伸。总之在这套拳的运行之中,无一下肢动作不是在上肢的带动下完成的。如果有一式中没有感觉到,那就是这一式的行拳还没有到位。
    另外,在手脚相随的运动中,我认为有一个最佳时机,特别是像单鞭、搂膝拗步、分脚、蹬脚等式中的抬腿动作。若抬早了,就感到免强、费力,抬不起;若抬迟了,则站不稳。只有在最佳时机,即手运行到某一部位时抬腿,不仅抬得高,而且站得稳。否则,抬几次还抬不起来,就是勉强抬起来,也站不稳得马上放下去。当然也与呼吸是否顺畅、思想是否紧张有关。总之,正是由于楊氏太极拳有上述特点,再加上练拳时做到全身放松,不紧张、不用力,随时注意以腰带动,调整好呼吸,就能做到前人所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境界。所以,练起拳来上下肢就能自然相随,动静自如。行拳如行云流水,不费力气、消耗体能少。在不间断地练拳30分钟或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都不感觉到劳累。
    4、练拳力求招、式到位。这一套太极拳的招式复杂,内涵深刻。每一招一式中都有很多细微动作,学拳时必须仔细观察,细心领体,才能学到这套拳的真蒂。但是,在学练这套拳的初期,往往只注意大的动作,而对其中的细微变化常被忽视。忽视了行拳中的细微动作,就很难练出真实的健身效果,就是练出点效果,也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每一次刘老师带我们重复练习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刘老师在每一式中的细微变化。例如提手上式中的右脚向前移动动作,和手挥琵琶一式中的左腿向前移动动作,过去总体会不到手带动的感觉,当仔细看了刘老师打这两式之后,知道了我在打这两式中缺少一些细微动作。当我增加了这些细微变化之后,感觉就立即出现了。
    5、坚持常练不懈。大概人们都有一种惰性,常常是对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事情,“知道做不到”。因为我是病人,我的脑血栓后遗症,目前医药界还没有有效方法解决,我学拳练拳是为了改善我的病状。我必须克服惰性,下决心学好,并做到常练不懈。我想每天多练一次拳,就等于医生给我多治疗一次,病就好的快一些。所以一年多来,每天坚持练两次拳,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还将坚持下去,让这套太极拳陪伴我的余生。
    湖南师范大学王保仁教授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