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和"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明确以各个阶段过度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圆的表现,又要有以圈的大小程度来决定功夫层次的标准。指明了要在划圈走圆的基础上,先练大圈,后练中圈,再练小圈,及有圈意而无圈形的"有圈不见圈",形成了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训练步骤。
陈式太极拳在整个圆圈运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消息盈虚"、"阴阳转换"的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在此哲理的知道下,太极拳每个拳势的表现,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虚与实、卷与放、轻与沉、现与藏、慢与快、柔与刚"。在动作中前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顺逆等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构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概念。
拳论有云:"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划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为此,在整个圆圈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圈有:整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斜圈、正圈、竖圈、横圈、立圈、上圈、下圈、大圈、小圈、里圈、外圈、进圈、退圈、左圈、由圈、开圈、合圈等,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动作中正、斜、错(卦)、综(卦)地交织着,构成螺旋缠绕运动。动作的前进、后退、起承、转落、开合和左右的旋转,都要有走弧线划圆圈的缠丝方式来划圆走圈。
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不准许有直线的划弧动作,更不允许有抽、提、平、移等没有圈的动作出现,而是要以螺旋缠丝为主体的立圈运动。并且要求在走圆划圈中,以"阳之凝聚则为阴"和"阴之流动则为阳"的原则,及聚阴而生阳、聚气而化劲的练功程序,以"中气"的潜转来带动形体缠绕运螺旋的转动方式。它的表现在于以颈、脊、腰、肩、胯、肘、膝、腕、踝为轴的旋转大圈,及以股肱为轴做正反旋转的小圈。令其骨转,接骨斗榫,借以带动内气的团聚力和运转能力,使圆形的划圈运动和谐而连贯,练到纯熟后就能达到"得心应手"、"身心相应",一见有动,内外、上下、前后无不动,一转圈周身皆是圈。太极拳之圈,不外乎体内一圈,体外一圈。练习者必须细心摩练,方得圆圈之趣。
在陈式太极拳的圆圈中,隐藏着一个由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而阴阳分,由太极还原无极的"消息盈虚"转换过程。其中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阴转阳;再由大到小,由有到无,由阳还阴的过程。这就是从太极开始萌生到开花结果的循环现象。于其圈内,不仅要注意阳生阴降,而且还要注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阳中也含有阴阳,阴阳互为其根、阴阳入扶的变化过程。由此可以推之,人体内部和肢体上的弹性大小,确定太极拳者练习的层次与阶段。尤其是在圆圈之中,有一个自然的法则,即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利用这一法则,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也是促进元气增强壮大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太极拳动分、静合的阴阳转换中,努力做到以心行气,松静沉着、气机活泼,摸清顺逆,放能做到"气本于身"和"收敛入骨"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的圆形运动,在内是意气为主导的运行,在外则是神气鼓荡的运动。但是,随说行气,主却在意,意到、气冲、神汇方算得窍。在运动中应当注意的是"在气则滞,在意则活"。意到、气到、劲到方为妙诀。正如陈鑫所说:"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是,何需身外妄营求"。一番话道出了太极拳内外走圈的奥秘所在。为此,要求体内以"中气"潜转的轴线为公转,带动肢体各部分各以其中做自转地旋转运动。肢体外形上自转之圈有颈圈、脊圈、腰圈、胸圈、背圈、腹圈、肩圈、胯圈、肘圈、膝圈、腕圈、踝圈、手圈、足圈等等。周身上下无出不走圈,形成了圈中有圈,圈外有圈,圈套着圈,圈内还有圈,圈圈相连相相生、圈圈阴阳连环。"周身处处皆太极"即此意也。
在陈式圆形划弧走圈的运动中,要以腰为总枢纽,自始至终都要贯穿着中气潜转、虚领顶劲、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圆裆、气沉丹田。初练时必须缓慢,能柔则柔,不可快速,就在于追求"运动须无微不到"的锻炼方法,如开头就练快,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恰到好处。随着功夫增进,动作才能由慢转快,快而复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复练习,才能做到轻灵,而轻灵之中又含有松沉之感觉。此外,练习中必须做到:三心要虚,三心归田,三处要实,四馈放松,四肢贯串,力达四梢等。
三心要虚:是指头心(百会穴)、手心(劳宫穴)、脚心(涌泉穴)要虚。
三心归田:是指头心、手心、脚心所纳之气共同归纳于丹田之中。
三处要实:是指腰处、丹田处、脚底处要时。
四馈放松:是指两肩与两胯部位确保放松状态。
四肢贯串:是指双手臂和双腿足以出入劲为序,节节贯串。
力达四梢:是指四肢以出入劲为度,使气劲松串双手指与双脚趾。并要求在每个动作的运动中,都要讲究:"根节催、梢节领、中节随"。
初练太极拳圆圈者,要求肢体上划圈的幅度必须大一些。为此,四肢首先要大开大合,不能有丝毫的萎缩意思。身法要求中正不偏,在大开大合的前提下旋转缠绕,不可一味追求中正(包括斜中正)而不敢转动,因为在初学转动时,身体回出现一种不应有的摇摆晃动现象,这是关节不开和圈不圆所致,是练习划圈的必经过程,学者不必拘泥。重心移动必须大虚大实,比例以二八开为宜,能增加筋骨的对拉拔长和裆劲的调整能力,这就是"先求开展"的原则。随着功夫增进,重心比例根据圈度可慢慢缩小。
在练习过程中,特别注意的是:形圆在折叠,劲圆在内换,骨圆贵斗榫,气圆贵旋转。
功积力久,圈自会转圆,圈圆后,圈要收敛(尤其是四肢之圈),愈练愈小,直至有圈意无圈形的有圈不见圈,逐步发展由内达外,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周身相随,内外一体、气劲合一,融会贯通,周身无处不浑元,体现出"后求紧凑"的情景,即是陈式太极拳圆圈运动的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