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健身热中的冷思考

太极健身热中的冷思考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5 19:51 编辑: 网络 查看:

       即将逝去的2012年武术界最热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当属太极健身热。据称,习练者已经过亿,其势依然讯猛,前景不可估量。

 

 

         一、形成太极健身热的原因


        形成太极健身热的原因.除了太极拳的功法、功理、功效有别于其它拳种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五个方面:其一、恰逢其时的背景: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热潮兴起,提高生活质量与品味逐渐成为时尚.而太极拳正是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健身品牌;我国老年人El的剧增.目前已达1 8亿,且增长速度很快,太极拳爱好者中老年人比例不小: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富含中华优秀文化的太极拳顺势而上.大有舍我其谁之势。这么厚实的背景托起了太极拳健身热。其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度重视.主任高小军在年初曾预期:“太极拳的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期,事实证明它的健身功效是科学的.太极拳的普及大众化也必将成为现实。”根据这个思路,中心“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奋进”的战略部署出发,面向基层,深入边疆,普及太极拳,做了大量的实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三、过去一年中太极拳有不俗的表现.上了新台阶。最亮眼的代表作是: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了将“太极拳成为全民健身首选运动”的提案,成为两会期间的一大新闻:我国第一位宇宙女飞人刘洋太空秀太极,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太极拳的巨大魅力.凸现了它无处不能练、何时都能打、谁人均可习的广泛性:为庆祝十八大的圆满成功.有几十个部委、多位部长参加的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太极拳比赛于2012年11月底在京举行,展示了我国公务员崭新的精神面貌与风采等等。其四、新闻界瞄准了太极拳,助推了它的发展。比如.我国武术刊物的大哥大《中华武术》在大讲堂中.开设了6个班.太极拳占有5个,曾乃梁、陈正雷、傅声远、傅清泉、崔仲三、赵幼斌等顶级老师云集绥芬河,同台教学.培养了越来越多的骨干力量,他们像种子一样在大江南北开花结果。再比如,广电系统CCTV4的《文明之旅》栏曰中.请陈小旺老师讲授了“太极的智慧”,让中外观众从多个层面了解、认识了太极文化与技击,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巴基斯坦孔子课堂派送了第一位专职太极拳教师,成为太极与孔子课堂结缘的有益尝试.使外国朋友除了学习汉语之外,还能通过习练太极拳.了解东方哲学。还比如,《北京晚报》用整版介绍走转改的太极之旅.历数了打太极的五大好处,推出了常年在百姓中义务教拳的“草根”明星和团.中年敏啊201212太极达人。《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太极拳是长寿拳”“我为太极狂”等百姓发自内心的练拳心得。其五,功夫片《太极》系列出笼,又一次加深了人们对于太极的印象.提升了它的影响力.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太极健身热的持续升温。


        二、冷思考的原因


         太极健身热来临之时,为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冷思考呢?近日,网上一段 “史上最强大太极推手”的视频,引起了热议.也为武术界敲响了警钟:上海《解放日报》《北京青年报》等相继发表文章.对“隔墙打人,’提出了质疑。读者在《中华武术》等刊物上,也看到了名家们对这种将太极拳妖魔化行为的批驳.表现出武术界珍惜太极健身热的大好形势,反对故弄玄虚的鲜明态度。


         出现“隔墙打人,。的“新闻事件”并非偶然,任何事物都存在物极必反的规律,“热”到一定程度.个别人追求“名利”的私欲就有可能乘热而膨胀,“策化”出许多窃取名利的歪点子,将本来美好的东西引入歧途。武术里有“四两拨千斤“的借力技击,但没有“隔山打人’的”太极功夫“,极不严肃地随便将太极拳神秘化,并不能够显摆出自身的高明,反而会将太极拳引入不可知的虚幻世界,其目的是神化“大师”自己,捞取个人资本。我们不想将其与以往”气功热”中的乱象、“养生潮”中的忽悠进行比较.但面对太极健身热潮中涌现出来的虚夸,也不能熟视无睹.任其招摇过市.而是要讲明真相.免得那只是个”传说”的伪命题迷惑大众。


      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显而易见.但不宜讲过头话,比如.有人称.练太极能够抗衰老。其实,人生遵循由生到死不可抗拒的规律,衰老是抗拒不了的。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合理的运动、科学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延缓生命的历程。而太极拳则是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千万不能小看这个“延缓”.“延缓”生命历程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延年益寿,世上宣称有“延缓”作用的五花八门,但真正能有所作为的并不太多,所以太极拳才特别招人喜爱。


        还有人称,太极拳能治病。毛主席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质增强了.生病的概率自然会少了:有病了.通过运动,提升身体机能.包括免疫功能,血液循环等等.康复比较快,但这不等同于能治病。生病第一需要的是及时就医.太极拳只是病后(特别是慢性病)康复的辅助手段之一,切不可当作治病的灵丹妙药。


       当前人们对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休闲、康复的需求远远大于竞赛与技击.且有外延之倾向.这是太极健身热中滋生虚夸风或讲过头话的土壤。


       武术科研滞后也是产生此种现象之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太极拳富含文化内涵.但怎么博大7如何精深7太极的文化又如何体现7为何既能竞赛、技击又会起到健身、养生、康复的作用呢7从目前看,道理讲得还不够细致明了、通俗易懂,科学研究也尚未完全到位.有些方面已不适应太极健身热的形势,成为阻碍武术再上新台阶的瓶颈。科学发展观不是口号.而是引领事业前进的指南。高小军主任在年初就指出“武术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生命科学,自身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为此有必要加大武术的科研,其中也包括太极拳。


       在一些科研成果的介绍中.往往依据数据进行比对。习武术健身,习练太极的益处.是否也可以用数据说明问题呢?比如《中华武术》杂志中大讲堂的学员现身说法,有不少练与不练太极拳大不一样的事例,给人以启发,颇有说服力。再比如 “香港理工大学对65位老年人进行了测量,一组为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共29名,他们每周至少花90分钟练拳,持续练了三年。另一组36人.没有打过太极拳。研究人员对这两组老人的血压、动脉阻力、脉搏压力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打拳老人的血管弹性比没打的要好40%至lJ44%。此外,练拳的老人膝盖关节附近的肌肉也较有力气。”(摘自《参考消息》)这一成果提供了太极健身的佐证。


       “太极不离手,活到九十九”.太极热是好事,热能营造人气.形成氛围,产生正能量。热背后的冷思考并不是泼冷水,用科学发展观理性地看待、研究太极拳,使之保持它作为体育项目的主体,健康地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