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瑰宝,中华武术的优秀重要拳种——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全世界广大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是人们现代日常健身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既可技击防身,增强体质又可以防治疾病的传统武术。它具有的防病治病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但现在真正练习太极拳的缺渺渺无儿,当我们看见早晨的健身晨练点,放音乐打拳、舞剑的人们越来越多时,做为我们武术工作者是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健身意识,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哪就是很多所谓“老师”根本自己不会练习武术及其太极拳,只会那些在自己没有学习武术和气功基础的前提下,盲目的和“书老师”、“碟老师”学习的,外表看上去像是某某太极拳的动作,在慢慢打的慢拳,忽略了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内外结合,以意导动。
为了更好的发展武术健身运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健身质量,正确了解太极拳运动的方法,下面就本人学习太极拳时所学习的一些太极拳健身入门知识作一下浅谈。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的起源,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丰、明朝王宗岳、清朝陈王廷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然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张三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及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都早于陈王廷的陈式太极拳,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拳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武术和气功前人、特别是道家高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太极拳是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结合了导引、吐纳之术,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太极拳还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要求练拳时要求悬顶正容、虚颈收颏、松腰收臀、尾闾中正、沉肩坠肘、转腕旋膀、脚步轻灵等,动作缓慢舒畅,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所以太极拳是很重视练气的,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内在的精神力和能量,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重要特点。所以在练习太极拳套路之前我们必须练习好太极拳的以下基本功动作:
1.无极桩功——悬顶正容,心静体松,展指舒掌,腹式呼吸气沉丹田。
2.太极桩功——修炼身形,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练丹田气通经络。
3.升降桩功——尾闾中正,是使劲力起于脚,通于背,达于手的协调练习,理解“升”练掤,“降”练采的目的。
4.开合桩功——两手手臂外掤与里收培养“开中寓合、合中寓开”,逐渐形成意到、气到、力到,内外合一,内劲浑厚圆满的意识。
5.虚步桩功——端正身体姿态,增加腿部力量,转腕旋臂,虚实分明,手于脚合,肘于膝合,肩于胯合,领悟意、气、形的协调配合,气贴背敛入脊骨,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6.平衡桩功——稳定身体重心,呼吸意练协调,逐步提高控腿高度。
7.太极五行步——打拳容易,走路难,是太极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的组合练功方法。是培养对太极拳十三势意识的理解和掌握步法轻灵、沉稳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迈步似猫行,运身如行云流水” 的意境。
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可以通过以上太极拳基本功的练习,为练习太极拳的套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太极拳套路的演练技术水平。
以上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指导我们不断提高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