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养生入道要旨--曹满良
太极拳是中国道家的优秀拳种,创传人张三丰为使后人迈入修真正道,以动静相兼、性命双修为目地,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实以入道、体道为宗旨。什么是道,道既是“自然”,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它虽然无形无相,内含玄机奥妙。今世人多以此为迷信,不知内蕴真意,启不知,用俗人的眼光不会看透,所以竟说是无稽之谈,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传统武术与修道内养丹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离,深刻而奇妙的内在联系,武术化境与修道境界关系是成正比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武术家在技击中显示神功,臻于炉火纯青的程度,同时又对内修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造诣的根本原因。
今本文所述,有别于社会上所流行的“陈、杨、吴、武、孙、李,等诸多家姓式的及“击技术”的太极。乃是原始正脉修心炼性、养生入道要旨,实为修行领域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及心法述真。
《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三丰)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人、陈抟老祖(希夷先生)、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他们智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内修实践上皆达到了至极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但因年代久远、再因他们又都是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认真比较其修炼丹法异同,以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词术语,肯定是同为一人。殊不知二者学说、理论大相径庭,实践、功夫大异其趣,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对于历史曾出现两个张三丰的事实也同样认识模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丰,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博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宋朝人)为最著。
张三丰十分重视前人在修道实践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他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是有限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将被不断地消耗,告知世人尽早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其著作《玄要篇》、《太极长生诀》、《修道篇》就辑入了很多古人传世的精华之作。三丰先生在其《无根树道情》中说: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金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透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法,法相长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无根树,花正无,无影无形难画图。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谒仙都,受天符,才是男儿大丈夫。
以上这些杰作,皆是张三丰体道过程中的创获,他还指出,“欲得太极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极妙道;而学习太极拳,则又为入道之基”。
太极拳以其肢体活动形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是修心炼性之法宝,嗜武功者又能当做自卫的防身之术。自古至今,多少人都说太极拳具有高度的技击性、艺术性、科学性,理论深切,细致精奥。古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至也、大也,极,乃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至。
太极拳的动静之机与阴阳,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称为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称为静。机者,朕兆也(预兆)。如阴符经天发杀机之机。太极者是枢纽机关。太极拳当行功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未常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常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之所以妙也。
万物之生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有太极斯有两仪,故太极为阴阳之母。太极拳着着势势,均含一圆形,其动而阳,静而阴,及刚柔进退等,均与《易》理无异。故得假借《易》理说明之,非强为附会也。
中国古代学说,诸凡事物均以阴阳喻之,故阴阳无定位。太极拳之为阴阳亦然,如拳势之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敛为阴。粘劲为阳,走劲为阴。手足关节之伸为阳,曲为阴。分为阳,合为阴。开展为阳,收敛为阴。身躯之仰为阳,俯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凡此所喻,无论遇如何变化,内皆含一圆形,故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入道之旨,当混沌未判,洪蒙未辟,本无动静,何有阴阳。故以虚无为本者,无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亦如是也。然此指先天而言,指习拳术功深进道者而言。初学之士,骤难语此。
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此拳种该重在锻炼精神,运动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然初学者,也必当从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渐感体证内在觉知。必当,悟真理,求真源,融会贯通,才能步入于神化之境。
三丰太极宗旨真,动静万化不离根,
真宗正脉传承的太极拳功夫是气功、是内功修炼、是静心修持功夫,是应本着性命双修及太极原理去练与悟的。而不同于体操和舞蹈。历代都有炼养家通过长期大量的修炼实践,留下了体会经验则是为太极拳的宝贵遗产,本该应当加倍珍惜重视,古为今用。但是,现如今的教拳者,利用所有权力及其势力范围、在金钱与名誉思想意识的操纵下,无视原始传统天人合一理念和效仿天地运行的真宗修炼理论,对习练者的指导作用,胡乱篡改,把原始创传者的宗旨扔掉一旁,废止丢失了太极功夫返朴归真合于自然真意义,进行了改革、变更,这实是欺师灭祖的行径。他们打着为了发扬、为了健身的旗号,随意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凭空创新,美名其曰推陈出新,实际上没有内涵和价值。发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延续下去。请问:篡改者他所接受和继承的东西在:内涵与功夫上、理论与实践上、效果与学识上,等等,有哪样超过了原本的了吗?如果还没有继承原本的太极拳就胡乱篡改,那不就是纯属造假吗?
现如今喜好太极者,如果真正能够根据其原始道家真宗思想理论的指导要求及宗旨来修炼,有了实践功夫,便逐渐能明晰领会太极拳的旨趣。
此项运动多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在全民健身潮中形成太极拳热。但是现如今,可惜!中国的传统真宗太极拳己被完全扭曲、异化、走偏、变质,离心叛道,己成了扭秧歌类型的舞蹈和团体式体操。
传统真宗太极拳讲究规则要领是,内在的心身和谐和天人整体观,而不是单纯地要求形体外表的习练。现时社会上所流行的是,己经被改了又改的太极拳操,能使人达到健身目地吗?是有待认真地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改革,科学的发达,人们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增大,物质生活得到丰厚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活着的质量,都想活的愉快、轻松、健康、长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了太极拳,清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人乘机为谋生赚钱,将其破绽百出的太极拳套路,教传给习练者,有的还采用了录制、销售光碟的手段,将各种版本的糊涂“拳操法”进行推销,真可谓糊涂师傅教糊涂徒弟,以误传误的现象举目可见。现今,武林界有如一个庞大的集贸市场,不知有多少挂羊头卖狗肉,假货充真而推销着,又不知有多少不识货的人,重金相求,以假当真,而自娛自乐着。可悲又可叹呀!现时社会中,随处可见只会比划拳套路,不懂拳理的所谓拳师,什么一级教练。当你刨根问底儿地了解一下师者的根底,其实,是去年自己退休后才开始接触“太极拳操”,学练了半年,连拳势子都还沒弄清楚呢,就传授别人,所以,也就没法对学员教的明白了。就照这样比划就行了,好为人师者以“一代宗师”的身份传授着,收的银子边装修房子,还不敢忘了吃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片,你看这身子骨,就知道他那功夫有多耸了。
现在公园里,老大爷老大妈用太极拳操健健身子,这是好事,但没法和武术功夫套上近乎,就和任何肢体活动一样,生命在于运动,动了就健康了,和武术功夫无关。
如今,武林界也进入了市场经济,请看社会上,可谓;会练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矇的,由於误导,今眼见诸多致伤身受其害者,这不是害人吗?初习者必当审视分别!
中国古代道家创传的太极拳是由一定的内在修炼方术、内涵理法,所构成决定的,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力学、道学及自然哲学,融合了道家修心炼性功夫,其修炼核心是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是对人的心灵能源本能的开发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完成自我生命的超越,理法系统丰富相当缜密而完善,对于强身健体技击及养生应说是最佳的拳种。张三丰在著作《道言浅近》指出,修心炼性是气功“内丹法”的最基本要求。详尽阐述了何谓修心、炼性。摘引如下:“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已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可是,当前所流行的太极拳则早以背弃脱离了原始太极拳的内容、内涵、理法。处目可见,传授太极拳者,诸多都是执著在‘包装’那几十个动作、在姿势上大做文章,极个别也有论理谈静功的。但是,说的往往也还是停留在“有为法”上简单而形式化,就连为师者自己都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什么才是太极拳之宗旨,现代流行的太极拳皆在舍本求末,皆在形体手指上论述得天花乱坠。从道家思想来看,练太极拳者必要从术的层次上升到“道”的层面,才能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首先,习练者要认识自我的根本,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人起的欲望之心,也叫“欲念”,是为‘静’之大忌。求功心切者多;追求姿势练的好看、追求动作,势正招圆、追求气的感受、追求劲儿的外发等等,练功时的追求是欲望、也就是贪心,练功有追求是心上增物,为欲念,使心而不得清静。‘有欲’之心神叫“识神”,“无欲”之心神叫“元神”。有欲心是知而辨之,是学而知,认而知,辨而知,思而知,是心神的动态,是有欲的识神妄动,是后天强加于心神上额外的负担,只能导致人体阴阳的混乱及不平衡,(心、肝、脾、肺、肾)内五行气的不圆合。
所以,人不该以用巧思之智,去治理身体。不为之为才是真为,必须从根本上予以调理,也就是要去掉精神上的负担,解除心灵上的束服与挂碍而长保虚静,道乃人心无为而成,所以人人至无为,均可得道。欲巧思之治,妄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求法,于自己元神上加添障碍,越治越乱。有欲是指心神的动态,无欲是指心神的静态。无欲是元神清醒无思辨的心态、是知而不辨、是不知之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元神为本为体,识神为末为用,无欲才是养体固本。达无欲者,即可返朴归真;纵其欲者,就是弃真而逐假,本末倒置。
古有真人真诀云:凡在道之人,必先修心静之法。但于心静,必得定心。心定则神安,铅承相投,龙虎亲也。周天数足,添精、益气、养神,此三法若全,则万神感会于丹田,血气周流于遍体,逍遥于长生之道;如何清静?当澄其神,绝其虑,亡其我,灭其境,抱其真,此谓妙静之道。一个人真正没有得失心时,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解脱、自在、清静。这里所指练太极拳的心境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就是心境。这是一种当下「空性心境」,空掉「我相」的心境。就是安住于面对一切事物时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觉。1.练拳人要用思想意识刻意去追思支配躯体动作与要领。
2.又要用眼睛;看教者在前边的示范而模仿着,看自己的肢体动作是否准确。
3.还要观看着是否与身旁同练人的速度同步,时刻要注意调整自己比划的快与慢。
4.加上,练拳人还要用耳朵;听着口令,听着录音机播放的音乐旋律的伴奏,还要想着下一步如何比划。
5.再加上,眼还得分别注意着;胳膊是否高了?手掌是否低了?脚步大、小、快、慢?
思想又还要去注意更多的,如需想着;肩松、肘坠,塌胯、松腰、顶头,姿势的圆匀等,思想意识是在三心二意不停地运动着,精神散乱不能集中,来回注意着别人与自己身体的各各部位,眼睛与耳朵无休止地关注于外面,精神外驰,能不“劳神废力”吗?如此这般地教法与练法,又怎么可能达到“静”呢?应该承认太极拳术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式时,神舒体静,若得‘体静’二字的真实含义,必先认知什么是‘心静’,因为,心是身体之主宰。一般学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静界之境,恐怕还相当遥远!
练太极拳者都是处于,欲求静而不能静。应该说;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可是实际上,如今习练太极拳者,盘架子时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 “静”,顶多不过是硬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因为‘思想意识’净不下来,就是再这样练十年,二十年之久,离真‘静’之境界,也还距相当距离。练拳中所说的“ 神舒体静”,是要求练拳做到体静,也不是要求心静,只是将‘体静’作为练拳的目的来追求的。恐怕都将‘体静’误作是‘心静’了。有说应要注意心静,说静是练拳的基本要点,可又都不是原始理论上“静”的真正含义。体静;实是练拳式套路、动作,中塑造出的形体的‘静相’,与“心静”是两码子事,是心与身两种本质性的不同。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请君认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对静的解释,主要不过是全神贯注,专心练拳式。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与静字的含义无关,实际的不静与理论上的静字发生了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静乃是身处于混乱之极之境而 ‘不动心’,诚为自然本质之静。功态是意识之静,有心入静也属‘动心’。执著于法,心被法转,真念不平,何静之有?
自然之道乃静,所以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而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行。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于静。唯静而不动,所以天地万物生,此为自然之道,也就是太极。空空洞洞而不动,故而天地万物于是生,天地之道浸育而己,浸字为循自然渐进之意。天地无心,而空到阳升时浸浸而上升,到阴降时浸浸而下降,所以阴阳有偏胜之时,而太极自然之道,则不偏不倚,浸即有偏。阴浸则阴胜,阳浸则阳胜,然此为相推循环之理,揽全体而观之仍不偏不倚。然而,人则因此而有生、老、病、死。阴阴相推,当推而阳胜之时为春夏,推而阴盛之时为秋冬。变化顺者,顺其自然之道心。所以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至静之道。茍循其道行,功到自成,因为自然之道一定不移,制之以为修炼之法,定为法度,有定而不可移,只要体空虚无,自自然然,体道合真。自然之道从至静之道而来,能静则万化自然而生,至静之道为历律所不能契合。天道的造化在至静之中,能静到片刻之间,可以攒簇一年之气候。阳生即是冬至,阴降即是夏至,此为工夫之冬夏,而非时候之冬夏,能虚极静笃即可得造化于恍惚之间,有一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都由此生就是太极。在世界为生天、地、人、物的太极,在人间为神气合化的太极,阴阳相克之术,为人所共见,而不是隐怪难知的,其象有可见,虽有理不易明,而其象则易知。此即玄关一窍人身之太极,与天地之太极相同。
古人有道:视听坐行不必久,五劳七伤从此有;
人体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
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道教理论家陶弘景认为,“视听勿劳”,强调人体要有适当的活动,人若不留意修养,不按养生的法则活动,就会“失道丧生”。他说: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即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五劳是,一是志劳,二是思劳,三是心劳,四是忧劳,五是疲劳。五劳则生七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七曰神极,七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病。多种过极的疲劳必至伤耗身心健康,至使久之早夭。来件事使你动了心,就不得神安气宁。松静;可不是简单地促使肢体肌肉放松,如果人的内心烦躁、紧张、既使让肢体肌肉放松也实是假象,是表面的事。思想不平静,肢体肌肉再放松也不自如。真正的松静,是指精神意识内在的安心定性功夫,不是肉体外表的功夫。只有思想意识的松静自如,才是真自如,这才开始松、静、平、安、宁,到了松静的高层次状态。
用意识将肢体肌肉放松,这叫装腔做势,实乃松懈。练太极真正的松静自然要看内心世界,不是看外表做出来的现象。有意识进入功态是装相,丢掉了本质。根源之动是内、不是外,外是现象,内是本质。内心是动之因缘,外是动之效果。例如:影视剧中演员,表面演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装的再像与真的毕竟两样。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鱼目不能混珠。装腔做势不属自然之真功,也不会有真的效果。
原因是根本不真,哪儿能得出来真效果,真功夫。人心是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猶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长。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发;伐树者,去根而必死亡。人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自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启用。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所以,人如果不明白静功的根本,也就不可能达到心静。如今,恰恰传授太极拳者都在要求学练的人,强调“用意”导气和导引肢体动作,刻意运用杂乱的心思支配四肢,用意去上、下、内、外的全面照顾,将抽象的拳理落实在具体的肢体活动拳架里,习练者正是因为对自我“主宰” 没有精研,丝毫没有对“用意”和“心静”的认识与理解,心不得安,性不得定,不知如何敛神聚气。对何为“太极”更是没有深刻与透彻了解,根本没有天人合一的概念,更不知入道要旨。空比划了一辈子,也只不过是,慢练的太极操而已,不是太极拳。实乃劳神费力之举。
数日前清晨,我到元大都公园听到了一位55岁的太极拳爱好者与别人的一番自述,她自己还觉得奇怪呢:这位大姐她练陈氏太极拳近30年了,可以说是执著地下过苦功,坚持不懈每天必练,也教过不少学员。十多年前,头脑发晕血压升高,一直服食降压药。前年秋季,她丈夫生病住院,她停止了每天操练的陈氏拳,在医院陪床侍候老公半个月,自己却忘记服食降压药。在陪床这期间,她感觉头不晕了。后来与护士接触熟了,每天上午护士来查病床时,她也让护士量血压正常了。现在,她说每天早上到公园打一个小时的太极拳,自己感到特别疲倦,回到家里立刻要躺两个小时后,再干家务活,您说他这种练太极拳运动跟体力劳动又有什么区别。
《淮南子》中这样说:“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古圣先贤早以印证了,耗散精神气血的危害,是说倘若人任凭耳目沉迷、执著于声色,那就会劳损形窍,耗伤气血并使视听迟钝;倘若日日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巧思谋策,那就将耗散精神而无成无功。“虚极",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用什么方法致极致虚呢?必需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此才是“真静”。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所说“致虚极”就是此意。
“笃”是纯一浑厚,不动不易之意。静而至静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性,造化之枢机,品汇之起始。常人不能体悟的原因,是因为时常动妄心,以惊元神,执著万物而生贪求,因贪求以致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愚痴邪见,障迷自性,时在昏冥,盲聋之中。欲悟大道之体性者,唯独专心致志,抱一笃守,寂然不动,方能体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太上老君《淸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是练太极功夫欲深造者必须所遵从的:这就是说,人当去其情欲,去其贪求之心,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六欲是六根,六根是;眼、耳、口、鼻、心、意。欲是染著,比喻为情爱,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内守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三毒是三业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此三业又为三毒。三毒消灭则神和、炁畅、精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