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是什么?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博大精深的武学中,它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拳、械(刀、剑、枪、杆)、推手、散手、对练等的演习方式以及比较完整的武术理论。其特点是正、稳、松、柔,刚柔相济,蓄发相变,绵绵不断,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李天骥老师说,太极拳是意识(心)、呼吸(息)、动作(身)三者紧密结合的运动。
运动时要求心静神聚,舒松自然。所有运动过程都包含阴阳对立的统一,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动中求静,不尚拙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专气致柔,纯任自然。”因此,后人假借太极生两仪的古代哲学观念来形容与解释这种拳法的内蕴,并名之太极拳。
其实太极与太极拳本无关系,二者不能等同。这种拳术的主体是八门五步——搠、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手法和进、退、顾、盼、中定五种步法、眼法、身法,共同组成拳架招式。运动过程讲究意、气、劲三位一体,亦即意到气便到,气到则劲随之。强调“意在身先”、 “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这样一种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紧密结合的武术运动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与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认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