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含胸塌腰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陈式太极拳的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含胸与塌腰实质上是栩辅相承、同时进行的。只有含胸,腰劲才能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跟上浮,重心不稳。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劲。《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周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升、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陈式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到“气沉丹田”?
按照上述“尾闾正中”的练法,身法是中正不偏了,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协调动作,胸部就会直僵似地得不到运动,腿部也只有随着腰部的左旋右转而左右旋转,不能一升一降地上起下落做弧形运动。所以要用“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练法来扩大它的活动。
“含胸”是在两肩松沉下(陈式陈式太极拳主张两肩于松沉中还须微向前卷),两肩中间的两根锁骨也往下松沉,肋骨自然也节节往下松沉,胸腔微向内含(但内含度不宜过大,否则成为凹胸、猴胸)。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特别是从大椎算起的第三根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两肩脚张弛灵活,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但不能练成楼背凹胸的病态姿势,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必须使腹部放松。
吸气时气往下行,意念导引气运行到丹田(脐下三寸),呼气时意气放于四肢百骸。注意吸气时一定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态,这样才能使气不致上浮。“气沉丹田”和“虚灵顶劲”可以形成一种对拔劲,以利于重心的稳定。
初学时不易体会“气沉丹田”,经过一段时期腹式呼吸的锻炼,其中滋味就会慢慢体会到。伴随着“气沉丹田”还会出现“肠鸣”等现象。(肠鸣主要是肠内产气过多),一般地说,做陈式太极拳动作时,向前或向下完成动作,全身劲力集中时容易体会“气沉丹田”,事实上动作向下、向后或动作由实转虚,就不容易体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不必过分强求,以免产生不良效果。只要正确按陈式太极拳要领和方法练拳,刻刻留意“松静自然”.功到自然成。动物通常可以活到发育期的七倍,人类却只有三四倍,其原因就在于呼吸方式的改变。
婴儿出生前为胎息,呱呱坠地转为腹式呼吸,学步起便转入胸式呼吸,从而大大地**了人的肺活量,影响了人体机能的强健度。陈式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使呼吸深、长、匀、细,日渐扩大肺活量,构筑了健康的根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