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吴式太极拳 从三方面讲吴式太极的混元运动

吴式太极拳 从三方面讲吴式太极的混元运动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12 01:4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吴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 采、 列、肘、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 朋、捋、挤、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

  为了在吴式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逢力必朋, 逢朋必缠, 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从三方面讨论吴式太极拳的混元运动

  一、六个方向的圆

  吴式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归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称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

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

  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吴式太极拳劲别的范畴。

  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

  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吴式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精妙之处。

  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吴式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吴式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运动。

  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

  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

  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转

  吴式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

  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个关节部分一定要适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有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谓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吴式太极拳中,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吴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的定义是合理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