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员感受很深的是陈老师的教学方法。俗话说,“宁教十招,不教一劲,宁教十劲,不教一理,”在武术界有着传统保守的传艺方法,造成练拳者普遍不明其理,不得其劲,不得精髓,只会花架子的现象。 陈老师在讲课时特别注意理和劲的阐述,每个动作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包括医学的、物理力学的等等,在健身养生方面如何起作用,在武术技击方面如何运用都讲得非常透彻,深入浅出,让大家受益匪浅。
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在学习太极拳法的同时,太极之道也开始深入人心。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讲究浑圆一体,形于外而参于心。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然各种名利纷争,究其根本,不在其人,而在其心。《菜根谭》有说:心圆而安,天下自宽。又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也正是庄子所说的:“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太极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练拳的基本要求是:心怀中正,不偏不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王宗岳《太极拳论》。因此,太极看是练身、实是练心。 陈 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提醒学员们要做到“心静神宁,平心静气”、“不丢不顶”,所谓“静而生定、定而生慧”,若佛家中的“正、等、圆”,这将有助于练习者抛弃俗间杂念,修身养性,探寻太极先贤“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洒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陈氏家乘》)”,在太极拳的课堂里,所有人都在感悟太极神韵中,变得倍感轻松融洽,体味到和谐的玄微之美。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太极精神已经如一丝甘泉渗入到每个学员的心中,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太极运动中。工作之余,手分阴阳,修身养性,其乐融融。“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我们相信,太极运动将在检验检疫系统持续开展,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太极精神也将为我们思想带来新的启迪,和谐之风将吹遍系统内外。
太极舒筋功
舒筋功是太极拳法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对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训练,都极为重视。就太极拳而言,在盘架中,也能达到舒筋开骨的目的,但一般的习练者是很难掌握这种训练方式的,所以前贤们去粗取精,汇成舒劲功传与后人,这样更利于初学者的掌握。对筋骨的训练主要是开筋、润筋、养筋,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长期伸拉会使其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其拉开后,适时给它补充养分,好的增加周身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
练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在行功中练,以人体神经末梢带动周身,身固于内,意放于外;来拉动、牵引全身躯干至手指、脚趾末端的大小筋脉;另一种是运用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膨起。
开筋只是太极拳学的基本功修炼,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之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太极拳学功力修炼的必修课,不仅能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
开筋包含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末梢,只有筋开才能强。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髓境界的,还须开骨,先辈所讲“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待最终将精气合一后才能进行易髓的训练。从传统拳学的角度来讲,力起于骨连于筋,骨能起弓背的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全套功法只有十八个动作,从气的起落、鼓荡开合、舒筋拔骨,每一式都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周身劲力浑厚,劲力倍增。
先辈们对这套功法极为重视,因此它在社会上流行的较少,只是在部分传人中延传。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配套性的训练,如:太极大杆、太极栏板、太极棒、太极拳的沾粘功、太极拳的行功、太极拳的静功等 。方法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各种基本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训练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各项基本功达到一定要求后,其效力都应体现于太极拳每一式中。拳功一体,不能分家。各种基本功如何化入拳中,需要根据修炼者自身层次的实际情况,由明师指点,方能达到练有所用,体用一家。
陈氏太极拳的健身
“户枢不蠹”这句古代的名言,远在《吕氏春秋》就有记载,它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了“运动”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华陀传》中,记载了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用来活动关节,以防病延年。
我国古代道家的“静坐”、“导引”之术,均为养生疗病之道。《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恬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都充分说明“运动”和“清静”各从不同的角度养生,达到强身疗病的生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