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曲解“得意忘形”的内涵,忽视基本功训练。无论拳理还是拳谚对此都有不少的论述。例如:“有形有象都是假,无形无象才是真”,“拳到极处便无拳”,“知法忘形人化境,到此浑元太极成”。有些人对上述拳理不求甚解,在修炼太极拳过程中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忽视盘架子,有的干脆不练架子,只是在推手或站桩上下功夫。有的人还用太极派别的存在为理由,提出“太极拳无所谓对错,一个人打一个样”的谬论。他们不知道,“忘形”是从有形中来的,“无形”是太极的最高境界。正如“守规矩,循规矩,脱规矩”一样,只有先遵规矩,守规矩,才能逐渐的脱规矩而不离规矩,得心应手,从而进人忘形有神的自然感应的太极态势。对于太极内功与盘架子的关系,有的拳家认为,太极功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推手推出来的,而是依据拳理长期盘架子练出来的,功夫在于套路之中。只有在传统套路上下了功夫的人,才能得到真功夫。何况,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离开盘架子,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陶冶情操等太极拳的功能,就无从谈起。
其三,不相信“松柔是太极之母”。就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区别其他拳种的根本标志就是“松柔”,或者说“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张义敬说:“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一原则的都不能称为太极拳,至少不是正品。”然而,有些学太极拳的同道们,却不相信“松柔”是练太极内功的基础,甚至拿某些有成就的太极拳大师曾经学过某某外家拳为例,说明光有太极的“松柔”是不能出功夫的,要想出功就必须同练外家拳,只有内外两家结合,才能产“太极功夫”,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境界。这些糊涂的认识,影响太极功夫的形成,也影响太极拳的健康发展。
其四,把练功与养生对立起来,特别是把注重养生说成是“空架子”,是“花拳绣腿”,给予全盘否定。修炼太极拳应把养生与练功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当然,对中老年人来说,应议养生为主,技击为辅;而中青年则应侧重于技击的训练,提高拿、化、发、放的能力。从整体上讲,二者是不可分的,练功中必然使身心得锻炼。反过来说,在坚持长期盘架子中也必然增长太极内功,提高技击能力。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依存。
气之功能有五自查自纠保健康
摘自 前方: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5种功能。从中医的角度看,气虚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消耗过多,二是生成过少。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中医在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健康状况的时候,常会做出一种评断:这个人气色很好,或者是这个人气色不好。那么,气色又是什么呢?
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广义上的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充斥机体表里上下。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气维持,说白了,人活着就是靠这口气。
气有5种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心在跳动、嘴在说话、四肢活动等,都是气在推动所致,人能保持体温,是靠气的温煦作用。每天我们接触各种病毒,但没有生病就是靠气的防御作用。人体的汗液、大小便为何有规律地向外排泄,内脏为何不会移位,也是因为气的固摄作用。食物转化为气体的一部分,是因为气的“气化”,即把物质进行转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气其实就是一种能量。
细分起来,气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部位,可分为心气、脾气、肾气等脏腑之气;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营气、卫气等。
气虚的具体表现为5种功能的不足。第一,推动无力。就会出现动作有气无力,容易疲倦,说话声音会比较低微,多说话就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心跳、脉搏也是软绵无力,呈现出虚的状态。第二,温煦不足。人觉得怕冷,手脚冰凉,自感身体一丝热气也没有。第三,防御不足,最为常见就是感冒,特别是在劳累之后,人的气消耗过度,更容易感冒。第四,固摄不足。常见的表现是稍微一动就浑身大汗或者大、小便失禁,或胃下垂、子宫下垂。第五,气化不足。有些人又瘦又黄,吃东西不长肉;也有些人虚胖,同样又是气虚的表现。由于气虚,人没有能力把无用的物质和水分排出体外,所以就会出现虚胖的状态。
从中医的角度看,气虚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消耗过多,二是生成过少。
劳则耗气,劳表现为劳心、劳力、劳神以及房劳等,特别过劳和纵欲十分耗气。从发病原因、症状上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即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状态。
和其他疾病状态一样,气虚同样危害健康。中医里有句话,“气为血之帅”,帅是什么?是一军之首。“气”这个领兵打仗的将军若是虚弱,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便会呈现下降的态势。所以气虚的人,血液的流动是异常缓慢的,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如供血不足、梗死,常常头晕、心慌。
气虚还会使各种功能减退,比如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尤其在消化吸收方面,减退比较明显,易发生消化不良、慢性泄泻或营养不良;造血功能减退会导致贫血;生殖功能减退会导致不孕、不育等。患病后,康复比一般人缓慢。还有,气虚体质的人,防“突变”能力减退,罹患癌症的概率增大。
因此,如果现在正处于气虚状态的朋友,需要积极行动起来,用药物、锻炼等方法来改善气虚状态,维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