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浅谈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养生保健

浅谈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养生保健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1-10 04:4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浅谈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养生保健

发布日期: 2014-05-16 发布:  

  2013年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3期

  【摘 要】旨在探讨太极拳养生健身原理,推广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全民身心健康。通过分析太极拳运动的特征,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太极拳运动的养生保健作用。练习大极拳,可平衡阴阳,调节呼吸,舒通经络,扶正祛邪,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太极拳融入技击艺术和医疗保健作用,推广太极拳运动,对促进全民卫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65-02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导引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动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强,病者康,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这项运动,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6年主持编定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笔者通过太极拳练习及教学,并结合中医理论对其养生保健作用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又是养生论的主旨[1]。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2]。因此,太极拳先贤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更富指导作用[3]。简言之,太极拳拳法处处以阴阳为纲,练习以阴阳平衡为要。
  1.1 拳路浑圆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均仿太极图形而生,自始至终保持圆弧状态。如太极拳势一般由两手臂构成,俨然太极图的阴阳二鱼形态,各招式均需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合之为整体圆[4]。
  1.2 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身法要求“立身中正”,步法要求轻灵与沉稳相协调。这需要运用好“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这对上下平衡的力量。太极站桩式中的升降桩也是上下力量平衡的体现。通过平衡上下的力量有益于交通任督二脉,使得周身气血如环无端的运行,从而维持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
  1.3 左右平衡 如有左野马分鬃就配合有右野马分鬃,有左搂膝拗步就配合有右搂膝拗步。太极拳正是通过左右势的协调配合使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确保了人体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5]。
  1.4 虚实变化 如云手动作寓阴阳平衡之理于脚下虚实转换之中。左脚虚时,轻轻提起向左开步,重心完全落在右脚;左脚实时,重心全部移于左脚,此时右脚为虚,轻轻抬起向左并步,如此完成一次虚实的转换。太极拳中除了脚下的虚实变化,还有手的虚实变化以及手与足配合的虚实变化,通过虚实转变来调转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处于衡动态变化之中。
  2 动静结合,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6]。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7]。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以意导气,以气导动;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毫无杂念,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意念不止,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调节呼吸,怡情易性
  中医理论认为: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情志活动失调,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中医的养生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首先,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同时,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例如: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主。腹式深、长、细、匀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其次,练习太极拳主张静心用意,讲求清净无为、心无杂念、扶持爱心的精神境界以及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不良杂念。唯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才会使其外在的动作优美流畅,连贯圆活。正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样的意念引导可以阻断不良七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防止气血的逆乱,从而起到身心愉悦,气定神闲的作用。通过对太极拳的长期练习,可以改变暴躁,焦虑,易怒的性格,使人心平气和,乐观向上。
  4 疏经通络,和畅气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快速投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