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推手”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太极推手”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1-21 14:4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太极推手”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2015-01-16 09:47:49)

标签: 股票 分类: 太极拳理


   太极推手程式,是以“懒扎衣”拳势为基础,结合“倒撵猴”、“纭手”等拳势组合而成。双方前进后退,根据对方动态,急应缓随,手法步法虚实转换、“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肢沾连粘随,缠绕不脱,下肢粘逼柔化,不丢不顶。进退路线略呈三角形,上步管、逼、插(即第三步插裆,直射对方中门),迫彼“退之则愈促”。退则跟、随、横,转折虚无,自守稳固,使人“进之则愈长”,找不着所攻实地。外形虽有进退之分,但以进为主,进是进,退也是进,退中隐有进机。因这种推手灵活多变,各地武派传人多大力研习。有些地区将顺步演化为合步,将进退各三步半,演化为环行转圜式的进退步推手,步法身势更趋灵活多变。
    推手这种程式虽有益于技击,但与实战毕竟不同,还有一定距离,到郝为真(1849——1920)时,为了加强学习者实战本领,除教十三势推手外,少数弟子还学习三十六势散手,做为由推手向散手的过渡练习。推手着重掤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的实践,散手则兼习跌、打、踢、拿、掷五技之运用。由于三十六势散手郝为真教人不多,后遭多年战乱,郝门弟子大多先后谢世,此技几近失传。笔者为了抢救这一遗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经多方努力搜求,逐一整理,拍摄拳势配以文字图解,使之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传习资料。上世纪末,我编写《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时,予以收入(见该书366页一390页),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受到读者关注,不少人按图索骥,依书学习,不清楚处,还用电话问我,《少林与太极》杂志还做了转载。
    在推手和散手基础上,郝为真的再传弟子邢台陈固安创编了单双定步和活步揉手、定步和活步缠手、旋步走圈大缠、采缠、大履等练习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武派推手散手教程内容(参阅(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4l页——350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陶然亭公园结识一位李老先生,他教我一套据说是杨少侯传下的“开合推手”。二人合练,进者为“搂膝打学”,退者为“倒撵猴”,双臂沾粘缠绕,攻防成备。
    2003年,北京武术院《中华武术大观》摄制组为我演练的武派太极拳械、推手录像,我将原来分别练习的单、双定步、活步推手、揉手、缠手、大履等组合成一组连贯练习套路,由我的学生周秋生和孙女吴琼演练录像。把各种不同形态的推手糅合到一起,即可练习推手技巧,又可做为推手表演,算作一次尝试。
    近些年,我还看到天津市武派传人牛钟明、邢台市武派传人刘天勇等人组合的推手,都是既可练习技击、又可表演的一种尝试。河北内邱县武派传人胡凤岩将武派推手和当地别家武术技法融和连贯成一套对打练习套路,做为练习散手的教学手段,在当地很受欢迎。
    由杨禄禅(1799—1872)开创的杨派太极拳,家族承袭,世代教拳。第二世班侯(1837一1892)、健侯(1839—1917);第三世兆林(字振远,禄禅长子凤侯之子)、兆熊(即杨少侯,1862—1930)、兆清(即杨澄甫,1883—1936);第四世杨守中、杨振基、杨振铎及其后人杨军等均为职业拳师,再加上杨门历代传人如许禹生、黄源秀、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武汇川、张钦霖、田兆林、郑曼青等各辟疆域,课徒授艺,所传推手的形式和操作都有很多演化。1921年许禹生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记载的杨派推手就有单推手。作者说明“单推手,研手门及闽省拳靠手、五行手……多用之。余幼从刘师敬远先生习单推手术,稍有心得……”,故列为推手术之首。在《太极拳应用推手》一章,介绍了1、太极拳之桩步(类似武派太极之“懒扎衣”);2、单搭手法;3、双搭手法:4、单手平圆推揉法;5单按推手法;6、单手立圆推手法;7、履挤推手法;8、单压推手法:9、压腕按肘推手法:10、四正推手法;11、四隅推手法。许氏对这些推手的练习方法一一用文字说明,使推手术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以辅原来四正四隅各方法之不足,更易于教学和练习,后来许氏传人王新午在《太极拳法阐宗》中引用了这些推手术。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也引用了这些推手术,扩大了许氏的影响。青壮年可做为练习技击功夫的手段,老年幼弱者也可做为健身运动的方法,各取所需,于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由于不少太极拳教师着重于技击术的练习,杨派传人张玉创编了合步进五退五双推手。有些地方还发展为梅花步推手、九宫步推手、圆型步推手、开合推手等等。杨派传人张卓星(其师卢子苓是杨澄甫的学生,顾履平是杨少侯的学生)将所习(见)杨派推手总结为二十六式。这些推手,有的较为简单,有的较为复杂,但多是步法的变化,上肢仍为棚履挤按,采捌肘靠。杨门弟子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郑曼青等先生所教推手仍以定步四正推手和大履为多。
    约在“七七事变”前,杨派传人吴云倬创编了以拥履挤按四正手开始,四正手结束,中间夹杂十二路散手的双推手。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增益形成一套杨派散手对打套路,自“上步捶”开始,到“抱虎归山”止,共88式。后来陈炎林写了说明文字配以拳照成为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的一部分。这套太极拳散手对打,上世纪五十年代潘淑仪等人还在一次运动会上做过比赛项目,获得好评。八十年代初,北京市宣武区万寿西宫公园有不少人练习这套对打,是北京市监狱系统一位王先生教的。因此人去世多年,这套散手对打时下会的人恐已不多。另外王新午也传有一套散手,与此不同。
《武魂》曾介绍过。
    吴派太极拳源于杨氏,但也有许多发展。如教四正推手前,有一种Ⅱ"开四门”的单练法。在双推手中,创编了十三种手法:l、上盘——缠头式;2、上盘——裹头式;3、中盘——中平肘:4、中盘——立肘:5、下盘——十字手;6、下盘——搂膝手;7、短手——里粘肘:8、短
手——外粘肘;9、短手——倒提壶; 10、长手——小缠腕;ll、长手——大缠腕;12、长手——穿手靠:13、长手——通天手。活步推手方面创编了1、闪展步:2、大翻身;3、七星步;4、九宫步;5、连环步;6、大履,等等(详见马岳梁、徐文著(吴氏太极拳推手))。
    孙派创始人孙禄堂教授的推手有静步、活步(进退各三步)两种。对掤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均有单式练习的方法和要求。
    太极拳自永年人杨禄禅传入京师普及始,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太极拳推手形式各家均有很大发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的过程,是历代太极拳家辛勤耕耘的结果。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真正的中国武术,应该是什么样?

后一篇:武当道士:忆我的太极拳师父和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