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这样的“松空”对于太极拳锻炼是严重的误导 (2016-03-13 17:07:04)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这样的“松空”对于太极拳锻炼是严重的误导作者:浙江东阳龙
这样的“松空”对于太极拳锻炼是严重的误导
作者 魏坤梁
(一)“什么也摸不着”的“松空”在中国近代之前没有依据
“松”是太极拳的根本。而在太极拳的语言交流中,关于太极拳肢体的“松”字实际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指肌肉的放松,具体地说就是指由于不用力、不主动因而肢体肌肉比较松弛柔软;另一个则是更主要的,那就是指化解他人攻击的令人“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能力与发劲的软弹能力。但是,约二十世纪末之后的现代太极拳界中,对“松”的解释出现了画蛇添足与牵强附会的复杂化。如某杂志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松”和“柔软”,甚至被强调到“松净”与“极柔软”,但再“松净”与“极柔软”与这种“什么也摸不着”的“松空”显然是两回事。“松空”这个词,在中国近代所有太极拳家的著作中也都是不存在的。太极拳所谓的“松空”一词大约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如网上公布的一篇《郝少如先生讲课笔记》中就出现了“松空”,当时郝少如先生的解释是“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原来郝少如先生所说的“松空”之意就是肌肉充分放松而充分下沉,使得每个关节有宽敞的空隙。这样解释的“松空”倒也使人感到并不稀奇。但郝少如先生所说的“松空”与约二十世纪末之后太极拳界某些人所奢谈的上述这种“什么也摸不着”的“松空”显然是十分不同的两个概念。这就是说这种“什么也摸不着”的“松空”在中国上世纪之前的太极拳家的论说与实际中是没有依据的。不仅如此,这种“松空”在近代之前无论是道、佛等气功中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没有依据的。那么,太极拳需要这样的“松空”吗?可以十分肯定的说:根本不需要。不仅不需要,这样的“松空”对于太极拳是很错误的。谁练拳如果这样“松空”,那么谁所练的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二)太极拳的“松”不允许表现为没有重量
凡太极拳家都指出太极拳之“松”必“沉”。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说:“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松开,则躯体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松与沉原是一事。”“沉”在太极拳古代经典中举足轻重,如《十三势行功心解》就明确指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沉”在太极拳中有多种表现,如古歌诀中所谓“气”的“其根在脚”就反映了“沉”,“气敛入骨”也反映了“沉”。而无论何种表现的“沉”必然体现为重。“气敛入骨”就表现为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感觉其肢体沉重。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绵花裹铁之理。”杨澄甫先生在同书中又说:“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即是外劲也。练太极拳能收敛入骨此真正太极劲也。”初学太极拳如果是正确的锻炼,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肩臂放松的渐渐进步,就必然首先会有手臂沉重的感觉,正如李雅轩先生在其《随笔》中所说的“不数月,便觉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三)太极拳的“轻灵”不等于没有重量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必须以“轻灵”为基础,太极拳“沾粘连随”之“沾”字就明显反映了与人接触之轻。但是,正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虚灵必先从实在处做起,轻快亦必在沉稳上着手”、“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不仅如此,“轻灵”获得后,在这“轻灵”之中仍是包含着“沉”的,因为太极拳的“轻灵”是以“其根在脚”的“气”为基础的,没有“沉”,何来“气”?而如果没有了“沉”,也就没有了由脚而起的 “气”了,太极拳的“轻灵”又从何而来?
汉语中的“轻”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重量小,也可以表示动作敏捷,也可以表示没有撞击,比如说“轻轻地走”是说蹑手蹑足走的意思,不是说“轻轻”走路的人体重很轻;说“将玻璃缸轻轻地抬起”,不等于说所抬起的玻璃缸重量很轻,而是说不要猛地抬起玻璃缸;说“将玻璃缸轻轻地放置到桌子上”也不是说玻璃缸的重量很轻,而是说放置玻璃缸不要发生撞碰。有的人总是把“轻灵”之“轻”理解为重量轻,认为重量轻才能“轻灵”,重量重必然迟滞,这是不正确的。导弹、火箭重以吨算,它们的飞行难道不“轻灵”吗?驼鸟很重,但驼鸟的行走可达每小时66公里,难道不“轻灵”吗?可见体重之物同样也是可以轻灵的。太极拳“轻灵”之“轻”正也是不能理解为重量轻的,如太极拳行走之“轻”是表示“步随身移”灵活敏捷,太极拳“沾粘连随”之“轻”则是表示与人的接触没有撞碰,如果手臂给人的感觉始终表现为重量轻,那就是杨澄甫先生所批评的“双浮”了。而如果使人始终感觉不到丝毫重量,便对于太极拳,那显然是比“双浮”还要严重的拳病了。
(四)太极拳的沾粘连随不允许没有重量
①太极拳的“接劲”不允许使人感到没有重量和几乎不存在
太极拳破坏敌人的攻击、使敌人形成背势直至“落空”,靠的是沾粘连随;而沾粘连随首先表现为与人刚接触的“接劲”。太极拳的“接劲”必须要使得他人既感到相互有了接触的阻力,又感到力不能落实,也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得力”。这样的“接劲”就必须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散手》中所说的如接飞来的球,不能有一点的“顶撞或截碰”,“必须球来如能吸住”。其实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所说的“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或者说这样的“接劲”与人相接触,必须是王宗岳所说的他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也就是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恰好不先不后”,在刚接触的瞬间显然就表现为没有碰撞的“轻”。从运动力学角度讲,这种“轻”是由于相互接触瞬间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一致或相近形成的。比如两只飞速行驶的宇宙飞船相互轻轻对接不发生碰撞,是由于两飞船行驶的方向和速度一致,并不是反映两飞船的质量不存在了;又如万吨巨轮靠码头能够轻轻的贴拢没有一点碰撞,是由于巨轮靠码头的速度十分缓慢,巨轮的重量并没有变小;太极拳接劲瞬间之轻则是双方运动方向和速度基本相同所造成的。太极拳的轻轻接劲与成功地轻轻接蓝球尤其相似,接蓝球其一不能使得蓝球飞行形成的力量落实,如果落实了蓝球不是撞飞了就是将接蓝球人撞痛了,其二要从与蓝球接触的瞬间开始阻尼和消除飞射来之蓝球的加速度。李亦畲先生《十三势说略》中的“每一动,手先着力,随即松开”这段话也反映了这种情况,这段话中的所谓“手先着力”就是与敌人刚接触之时要能感觉到敌人的劲力,就象刚接住飞来的蓝球时能够感觉到蓝球的重量和速度;而“随即松开”就是尤其地将手臂放松,就是要将敌人的手臂当作自己手臂的承载物,也就是要使敌人的攻击立即受到我手臂重量的影响而开始遭到破坏。所以,接蓝球人对于飞射来的蓝球是不允许表现为没有丝毫重量和几乎不存在的,不然,蓝球是不可能被接住的。太极拳的接劲则是为了实施沾粘连随,一旦接触不仅要使得敌人不得力,而且也必须从接触的瞬间开始以手臂的重量给对方的攻击加以妨碍和破坏。虽然感觉不到重量和存在的东西比如空气对于人的手臂而言固然是“不得力”,但空气是无法阻止敌人攻击的,因而对自己是没有武术防护作用的;而如果我的手臂对于敌人的手臂而言就象是被紧紧地绑上了一块沉重的钢铁,既甩不掉,又不能将力落实到这块钢铁,不仅使敌人感到“不得力”,而且对我具有武术防护作用了。太极拳的“接劲”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接劲”也就没有丝毫武术作用了。抗战时期在重庆看似文质斌斌者的郑曼青先生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接劲功夫,才会在联欢会上使得精技击的体重230磅的美国兵“应手跌出”而取胜。可见太极拳之“接劲”是必须使得敌人感觉到重量和存在的,是不允许使人感觉不到重量和几乎不存在的。
②太极拳的“掤粘”不允许使人感到没有重量和几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