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闫芳太极拳 冬季防寒健身就练这运动(2)

闫芳太极拳 冬季防寒健身就练这运动(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1 13:1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闫芳太极拳教学

  闫芳太极拳教学的要点

  太极拳教学的要点,各流派都有它一套传统的经验总结,例如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等。这些经验总结,都是各家根据实践经历,再三揣摩而给以归纳起来的。

  因此各流派太极拳教学的要点实质,尽管一脉相承,基本相同,但说明的内容,往往因各家所表现的风格和特征不同,所站的角度和所得的体会也不尽相同,而有精粗深浅之别。

  加上前人说明的文字,大多是用文言文书写,和现代汉语不论在所用词汇和文法修辞方面,都有相当距离,无形中给学习的人,又增加了困难,这里著者想参考各家理论,阐述。

  以及过去师友间的所传所闻,结合自身近五十年的研究心得,尽量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以期通过这样的解说,使学者能够得到提高,少走一些像我已经走过的弯路,那才是我真正的愿望。

  一、用意放松

太极拳教学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

  太极拳教学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

  放松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除了维持运动速度和保持肢体位置所应有的紧张度外,尽量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节省体力。

  古人所谓“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这多余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松,就能更好地使经络宽畅气血流通,有利于内劲的增长和增进身体健康。

  二、连绵不断

  太极拳教学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成式时动作虽略有停顿而意识仍然不停,下一势紧接着上一式,在两者之间可用小圈圈来贯串衔接。

  所谓小圈圈,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折叠。有折叠来来去去就没有断续的痕迹。

  这样才能达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要求,给锻炼者以十分舒适的感觉,提高了锻炼兴趣;在技击上也就能达到“运劲如抽丝”、“断而复连”、“断而能接”、“不丢不顶”、“有缝即渗”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太极拳教学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

  所谓相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动脚动手动,眼光也随着而动”的上下相随。

  所谓相合,不仅要机体在形式上做到不同侧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应着落的所谓“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谓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

  四、分清虚实

  太极拳教学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工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以下肢部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

  否则出步重滞,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的要求。

  以躯干部为例

  敛腹吸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腹虚而胸实,拿前后来说是胸虚而背实;拔背呼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而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而腹实。

  以上肢部为例

  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所以在技击上发劲放人,必须先在实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须在刀背加力一样。

  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至一个指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

  在技击上则可结合推手,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达到古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虚实,无论在练太极拳或推手,对于机体感受器灵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效的训练,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