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谈教学创新

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谈教学创新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5 17:4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调节情绪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和民族风格。它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其内涵博大精深,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通过这几年太极拳教学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和领会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创新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我认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应该是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律和要求,它在太极拳教学中所反映出的特点有两点。

1.太极拳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太极拳套路的动作特点既不同于诸如健美操、体操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与武术的其他拳种有着很大区别。太极拳套路的动作特点体现了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绵绵不绝、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要求身姿保持中正安舒,悬头竖顶,上体自然正直,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不可僵滞浮软,俯仰歪斜,忽起忽落。肩、肘要松沉,腕要松活,掌指要舒展,皆不可僵硬或浮软。

太极拳运动时,全身各部位要协调一致,各个姿势动作要求上下相随,前后衔接,一气呵成。各种步法变换要求轻灵沉稳,虚实分明。前进时,脚跟先落地;后退时,前脚掌先落地,不可平起平落,沉重笨滞。两脚前后和横向距离要适当,重心稳定,姿势和顺。它的动作运行像抽丝那样既缓又匀,又稳,又静。迈步像猫轻起轻落,一提步、一落脚都要有轻灵的感觉,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折叠是要求有层次的意思,转换是要求有虚实变换。从第一个势式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势式,都需贯串一气,中间没有停顿,没有间断,势势相连,绵绵不断,犹如行云流水一般。

太极拳的动作路线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手和臂的前伸或后收,腿脚的上步或后退,都不能走直线,要走弧线。在动作要领上,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只要做到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在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还必须精神集中,专心致一,心气平静,无有他念。太极拳以意为主,力由意生,劲出自然,强调“一身背五弓”,要求躯干和四肢都必须含有内在的遒劲。

因此,太极拳套路看似简单,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要在太极拳套路中表现出这些特点还是相当困难的。

2.太极拳运动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独具特色的攻防技击性。应该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攻防含义,这也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太极拳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的“练法”外,还演化了如太极推手等技击运动的“用法”,这是太极拳的两种主要运动形式,它们平行存在,相互补充。

太极拳的攻防技击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太极拳各流派技击方法虽不尽相同,但都主张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技击理念是以心行意,用意不用力,即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化中有打等。在技击中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太极拳的整劲就在于内外合一、上下协调、前后对应、左右争裹、周身四梢相吸相斥的一种态势。它以神奇的力量,“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的技击目的是牵动对手重心、推动、推翻和制服对手。

攻防技击性作为太极拳的特点,将永远存在。如果太极拳的动作没有技击特点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可以说,没有技击动作就没有太极拳的真正含义。没有特点的东西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如果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在太极拳套路中完全消失,那么太极拳套路也将因不再具有特点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目前,在太极拳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是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套路动作练习,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所呈现出的教学现状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内容的学习与接受。我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任何体育项目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太极拳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根据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与创新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让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更科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太极拳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遵循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也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特点。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要明确的是太极拳教学必须以套路教学为主要内容,这是不容质疑的。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是前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挖掘、提炼、整理出的动作精华并把它加以组合,应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问题是我们如何把这一中华武术的瑰宝科学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这里就有一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