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陈氏太极拳 做这运动出汗竟是百病不侵征兆(3)

陈氏太极拳 做这运动出汗竟是百病不侵征兆(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21 19:3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构成道家宇宙本体的基本模式。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同《周易》同出一源。而太极拳术是根据《周易》和老子道家学说的理论编排和演练,经过历代拳师的总结和发展,产生出来的太极拳术。

  太极拳的由来,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论》之后,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奉为经典,如清代光绪七年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至今各派出的书,也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列在太极拳经典之首。可见王宗岳对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二、太极拳理论同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我们知道太极作为宇宙结构模式,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通规律,包含着极深厚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常以太极图来作为其原理的图解和标志。

  如用太极图来表示中医理论的模型是最为恰当的。中医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气机变化的升降消息,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以及生理、病理、治疗的模型等等都可用太极图式表示出来。

  中医根据《内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将人体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类,而未病态和已病态又以神经感觉作为划分的标准,这样就由未病态、已病态和神经感觉三部分构成了人体广义病理学说的太极模型。

  所谓已病态就是“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它明显具有痛苦感觉(症状)而偏离人有序化的状态。

  所谓未病态,就是符合“一阴一阳”的人体状态,即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痛苦感觉(症状)的人体相对平衡的状态,隐病虽潜状在人体里面,但它尚未破坏人体的平衡,尚未有痛苦(症状)的感觉,这类型也属于未病态的范围。

  中医书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这两种人体生命状态;“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人的一生往往是巳病和未病相互转化的一生。

人体病理状态通过体象信息表现出来

  这就是人体的功能病理学说的思想,人体病理状态通过体象信息表现出来,它包括症状信息和体质状态两部分。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阴阳五行学说是这些体象信息的逻辑思维和分类的工具。

  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分析,中医学术体系是一个内外气息对立统一的人体太极模型,而在人体的复杂保健及疾病控制方面分析,传统中医则是通过治养结合的太极模型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的。

  所谓“治”就是对巳病态的结合施治,所谓“养”就是对未病态的摄养修练。中医自古以来就有治养结合的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如治病的方药,针灸、推拿、导引、暗示心理疗法、食疗、音乐、唱歌、颂经等疗法。

  治未病有调神宁心、养生、运动、导引、摄养术,太极拳运动等项目,通过各种人体调理方法,适应天时变化,做到人体内部五行之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保障人体内外气的对立统一,协调中和。

  在治养身体的各项运动中,笔者首推太极拳运动,太极拳确实有很多治病健身的奥秘。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就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

  用“太极图”的阴阳哲理解释拳理,总结太极拳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这同中医养生理论相吻合。

  太极拳拳理遵循《太极图》五个层次,首层为圆形,意思为“无极而太极”指太极拳开始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气归丹田,阴阳动静,进退悉具其中;第二层意思中间分为阴阳,各得其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结语:综上所述,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心脏不好的人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在冬季练习太极拳还有防寒暖身的作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