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
人物名片
李德印,1938年出生于河北安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武术八段,中国著名太极拳家。自幼随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骥习武,受到严格训练,精通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剑等武术。李德印,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很高的国际声誉。
1990年担任国家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取得第11届亚运会太极拳男、女项目的金牌,并指挥了亚运会开幕式中日两国太极拳大型表演。
明天上午,将有来自全市的600名太极拳和瑜伽爱好者齐聚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共同参加2016中国太极·印度瑜伽(扬州)大会活动。太极拳项目邀请了中国著名太极大师李德印,瑜伽项目则邀请了来自印度的瑜伽大师米大伟和中国“瑜伽学”学科体系建立者、中国最早从事瑜伽师培训的教育家石鉴月。
昨天下午,李德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赞扬州
一座充满文化的城市
这并不是李德印第一次来扬州。说起扬州,李德印感叹自己与扬州的渊源颇为深厚:“我夫人祖籍就是扬州,2007年我曾陪她来过一次扬州。”李德印告诉记者,他的夫人是扬州清末颇有盛名的“扬州二方”之一方二谦的后人,因此他与夫人的那次扬州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
“当时去了瘦西湖、东关街、个园,看得最多的就是扬州的书香文墨。”李德印介绍,扬州景点内的各式楹联让他记忆深刻,每一副楹联都与景点相互交融,自然风景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风情。“后来又去了东关街上的方二谦故居,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这条街上呈现,这是扬州人对文化的传承。”
“2007年,全国都在筹备奥运会,在全民体育的氛围中,感受到扬州的文气,这里不愧是一座文化古都。”李德印感慨说。
此次,二度来扬州,李德印也不顾舟车劳顿,一到扬州,就去了东关街,“走到主街上,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对扬州熟悉的感觉又来了,这就是一座充满文化的城市。”
说太极
健身意义多于防身
李德印是国内太极拳的大师级人物,曾经参与了简化24式太极拳的创编工作。李德印告诉记者,其实全民健身的概念早在1954年就已经提出。“当时国家体委召集了太极拳各大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会聚到北京,准备创编一套规范的、简单易学,利于群众普及的太极拳,用于全民健身。”李德印回忆,当时专家组选取了各流派太极拳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创编了一套简化的太极拳,大约有30多个动作。“但是这套太极拳创编出来之后,大家发现,由于是个大杂烩,不但学员学习难度大,甚至连教授太极拳的教师也需要从头学起,很不利于普及。”
后来到了1956年,专家组决定,以当时流传最广的杨氏太极拳为基础,删繁就简,按照由易到难、易学易练的指导思想,创编了二十四个动作的简化太极拳。“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李德印说,将80多式的杨氏太极拳简化到二十个动作,一开始也受到了质疑。“不过,经过60年的普及,现在简化二十四式已经成为了国内练习最广泛的太极拳,也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深入练习传统太极拳的敲门砖,很好地起到了普及和全民健身的作用。”
对于大众比较关心的太极拳技击性问题,李德印则表示,太极拳是具有技击的现实意义的,不过并没有电视或电影里描述得那么夸张。
“说白了,太极拳是游击战,讲究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以柔克刚。可以以弱胜强。但是反过来说,千斤也可以压四两,刚也可以克柔。所以从技击的角度来说,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武术都是一样的。”李德印说,太极拳有三大作用:防身、健身和修身,“目前来说,太极拳的健身和修身的现实意义要多于防身。”
记者 傅春扬 文/图
(责任编辑: HN666)
看全文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太极拳大师李德印接受本报专访“太极健身意义大于防身”》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