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歌之意,前已讲明,故不复注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远望。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顶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九曲珠,言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能化也。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太极虽不用力,而其增长内劲,可无穷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搏兔之鹘,盘旋不定;捕鼠之猫,待机而动。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静如山岳,言其沉重不浮,动若江河,言其周流不息。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蓄劲如张弓,以言其满;发劲如放箭,以言其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曲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向彼身求一直线,劲可发矣。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含胸拔背,以蓄其势。发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两手之劲也。身动步随,转换无定。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粘、化、打虽是三意,而不能分开。收即粘化,放是打,放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断。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变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至柔者,乃至刚也。吸为提为收,呼为沉为放,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与后天之呼吸相反,故能提得人起,放得人出。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运气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至用之时,则曲蓄其功,以待发既发则沛然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以发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无致败之道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先求开展,开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夫纯熟,再求紧凑,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腹松净,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入骨,气敛入骨,其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逸,能安舒静逸。则应变整暇,决不慌乱。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内外相合,上下相连,故能如此。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此言与人比手之时,牵动往来,须含胸拔背,使气贴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发,能气贴于背,敛于脊骨,则能力由脊发,不然,仍手足之劲耳。神固体逸,则不散乱。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此乃形容绵绵不断,待机而发之意。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太极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气言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这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此言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言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旋转,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