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太極拳法歌解--楊澄甫

太極拳法歌解--楊澄甫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9 17:1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一)粘黏連隨解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之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二)頂匾丟抗解
 
頂者,出頭之謂也。匾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 之謂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連隨,斷亦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 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博 所難者,沾粘連隨,而不許頂匾丟 抗,是所不易也。
 
(三)對待無病
 
頂匾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謂之病者,技師粘黏連隨,何以得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不已頂匾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人也,能如是不但對待無病,知覺運動亦自然得矣,可以近於懂勁之功矣。
 
(四)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沾粘連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五)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六)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爲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七)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爲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內,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爲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上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滲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必至水火分爲二,則爲水火未濟也。故云分而爲二,合之爲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爲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不可臾離,則可以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人,則可以言天地。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茍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嶽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興衰,則可言乾坤爲一大天地,人爲一小天地也。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使不失固其有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攸久無疆矣!所謂人身成一小天地者,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人爲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爲乎來哉。
 
(八)太極輕重浮沈解
 
雙重爲病,干於填實,與沈不同也。雙沈不爲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爲病,只如飄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爲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爲病,偏輕偏重爲博 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爲博 偏者無者落也,所以爲博 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沈爲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沈,失與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沈偏沈,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爲輕靈。雙沈不近於重,則爲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爲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爲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治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沈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歎耳,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裏精細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九)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得而成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毫。由尺進之功成,而後能寸進分進毫進。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在焉。故云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內,即有點穴功也。
 
 
 
杨澄甫注《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过,逾也。不及,未到也。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他交就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如偏倚,犹磁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此说法佛家称“舍利子”,道家称“练丹”,如此练法气壮多男,工夫外有柔软筋骨,内有坚实腹脏,气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隐者,藏也。现者,露也。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忽现。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无法敌当我手。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裹步必随起,忽现,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重者,不动也。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往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
  仰为上,俯为下。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答:“吾即杨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乡人不解其说。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医好,至今腿略颠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练工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犹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虫分磋矣。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昔班侯先生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于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班侯先生之功可为及矣,同志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总而言之,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此种说法,人生就有,非学而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圣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学艺能无力打有力,手慢胜手快,以巧治敌,能使人实地心服,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练太极能引进落空,虽千斤力无所用矣。能灵活才有落空之妙,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昔有一轶事,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张不悦曰:“常闻武哥谈先生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何为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张曰:“敝舍卅余人,冠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刘某来式猛如泰山,拳风飕声。临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厨夫,从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刘力为牛,不巧安能敌手。由此知彼显非力盛,之能为功也。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七八十岁为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言。不练拳,即年壮,敌一二人难矣。用功人自学拳日起,至老未脱功夫,日久筋骨内壮,气血充足,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犹战定军山,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敌多人,概此意也。昔建侯太师遗事,有日天雨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门生赵某立其间观天,不知老先生自屋出,行赵后焉,欲为戏,伸右膊轻轻押赵右肩上,赵某觉似大梁押肩,身弯曲侧坐,移出路。老先生笑而不言,行出。又一日,足立院中,言与众捕为戏。有门生八九人齐拥上来,见老先生几个转身,众人齐跌出,有丈余的,有八九尺远的。老先生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最浅解说,同志得许多宜处。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反被敌制。同志问曰:“你用功五六年,可为纯工矣。何其不胜?请表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同志笑曰:“专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演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手足未敢伸,眼亦未敢开大。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众笑曰:“却实练法,何能得之?”
 
  预避此病,
  双重双浮之病。预避此病,现今易耳。有此拳书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高明老师可也。
 
  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即虚实,总而言之,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前解甚多不必多叙。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能懂敌之来劲,加以日日习练,即久练久熟之意。揣摩就是悟想老师教的使用法,极熟,出手心想即至,从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舍己从人,
  与敌对手,知要随人所动,不要自动。吾师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不能由己,能从人就能由己。此理极确实,极奥妙。同志功夫练不到此地位,恐不易知耳。此说极明显,佛经云:“我说牛头有角,”即明显之意也。
 
  多误舍近求远。斯谓“差之厘毫,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处击敌为远。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
 
 
论太极推手 ——杨澄甫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
    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
    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
    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
    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
    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
    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
    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
    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杨澄甫:论推手
 
 
      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无疑矣。 棚。捋。挤。按。四式,即黏。连。贴。随。舍己从人之定步推手。此图即兆清与大儿振铭合摄。 棚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棚。此棚字取意。与说人释义稍升。棚之方式。如图。左右同其用法。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家之所取也。必曰棚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棚。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棚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棚势已成矣。 捋者。连著彼之肘与腕。不抗不采。因彼伸臂袭我。我顺其势而取之。是收回意谓之捋。此字义又与说文不同。乃拳术家之专用名词也。其方式。即捋法转腰加上一手连著彼之肘前间。如上图。被捋者须本舍己从人。亦须知有舍人从己之处。被捋觉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觉其捋劲。忽有断续。则急舍其一边。而袭以挤可也。 挤者。正捋与式相反。捋则诱彼敌之按劲。使其进而入我陷阱而取之。必胜矣。设我之动力。先为彼所觉。则彼进劲必中断。而变为他式。则我之掘势失效。则不可不反退为进。用前手侧采其肘。提起後手。加在前手小臂内便乘势挤出。则彼仓碎变化之中。未有不失其机势。而被我挤出矣。被挤者须于变化中能镇定。有先觉。急空其挤劲。则便成其按势矣。 按者。因挤式不得其机势。便将右手。缘彼敌之左肘外廉转上。仍成捋式捋回。如捋又不得势。则翻右手。以手心按彼左肘节上抽出。左手又以手心按彼左腕上。是谓之按。按之转复为棚。棚捋挤按。终而复始。轮转不息。此谓练习黏连贴随之意也。以上四式。变化无穷。笔难缕述。望学者幸细心领会。於单人功架上之说明。详为参悟便易入门也。
 
 
杨澄甫宗师话太极 作者:杨澄甫
 
 
    「太极拳能养生,不能制敌,文功也;能制敌,不能养生,武功也;真太极,既能养生,又能制敌,修养使用兼全,为文武完全太极。」
 
    「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承法,倘有可移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已先我行矣,乌待我辈哉。愿后学者,弗外之是务,而惟内之是求,欲求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传真,以致湮没先贤之本意。」
 
    「太极拳皆是圆圈组成,全体无招架,无招式之拳术。只是立圆,平圆,斜圆,无数手足腰之圆圈,在旋转,至登峰造极时,会令敌人无法进入,形容稍夸张是泼水不入,感觉练至敏锐处,敌人心意一动,即被抛出。是为神明。
 
 
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 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 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 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 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 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杨澄甫传抄太极拳谱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为准头,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
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
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有平准之
顶头悬(乃是从头顶至腰之根株下,胸门至尾闾间为
一条线)歌曰: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变化取分毫,尺寸
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
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
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涵养
知多少,一气哈而迷,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
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
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
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
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是隐显
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沉解
 
  1.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之不同也。
 
  2.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
 
  3.双浮为病,病为漂渺,与轻之不例也。
 
  4.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之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
病。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
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5.半浮半沉为病,失之不及也。
 
  6.偏浮偏沉为病,失之太过也。
 
  7.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8.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9.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10.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11.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
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
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
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间矣。若不
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然方
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则已及大成,
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乎。亦即所谓"方而圆","圆
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力气解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
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于筋脉,象也。气
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
之功,能自知力气所由来;知力气之所以然,自知
用力行气之各异。盖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
不相侔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武用于精气神,谓
之文体;武功得文体于心身,谓之武事。夫文武尤
有火候之谓。
 
  在"卷放"得其时中,文体之本,武事文为,乃属
于柔软文体也。在"蓄发"适当其可者,武事之根,文
事武用,乃属于坚刚武事也。精气神与筋骨,乃文
事武用;若坚刚武事,乃心身内之骨力也。夫文无
武之预备,是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是有用无
体。
 
  独木难支,孤掌不鸣,不唯文体武事如此,天
下事,事事皆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
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去本来面
目,欺敌必败;有内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
知用以操战,差微则亡耳。自用及于人,文武二字
之解,岂可忽哉。
 
  沾粘连随解
 
  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缱绻谓之粘,
 
  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
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匾者不及之谓,
 
  丢者离开之谓,抗者太过之谓。
 
  要知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连随之功断,且不
明知觉运动矣,初学者不可不知,更不可不去此四
病,所难在沾粘连随中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
也。
 
  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之对待也,所以谓之病,既失沾粘
连随,何能得到知觉运动?既不能知之于己,焉能知
人?所谓对待无病者,乃不以顶匾丢抗对待于人,要
以沾粘连随对待于人耳。能如是,不但无病,知觉
运动自然得之,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歌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掤履挤按
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
连随意气君,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太极圈歌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
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以身
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动急缓,云龙风虎像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四隅解
 
  四正,四方也,所谓掤履挤按是也。初不知方
能使圆,方圆复始之理,生生不已,焉有出隅之手
哉。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甚难得方圆四正之
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例如半重偏重
之滞而不正,自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
亦出隅手也。
 
  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使复归于方正
圆中之内,采用肘靠者,亦由此以补其缺尔。夫日
后功夫能至上乘者,亦须获采挒之功,使之仍归大
中至正,是则四隅之用,乃扶体而补其缺者也。
 
  太极武事解
 
  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
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
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
以迎敌,即以柔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耳。
曰,何以致之哉?其要,非沾粘连随之功已成,由于
知觉运动得之后,进为懂劲,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
之化境,最后当可完成而致之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倘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
是则懂得沾粘连随后,乃能得其视听轻灵之功耳。
 
  太极懂劲先后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
后,又恐出俯仰断续之病。既未懂劲,固然出病
手;既已懂劲,何以又出病手?盖劲似懂未懂之际,
正在两可,断接无准,故出病;神明尚犹不及,俯
仰无着落,亦易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非真懂
劲,不能不出此病也。
 
  故未真懂者,乃由视听无由,未得其确耳,如
知:
 
  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
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
知,是为真懂劲。
 
  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自得屈伸进退之妙,如
此屈伸动静,开合升降,自有由矣。由屈伸动静,
见入则开,遇出则合,观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
后才能真及神明矣。明乎此,日后岂可不慎行坐卧
走站、饮食溺溷之功,以协进其效,是则可谓将及
中成大成也哉。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
讲紧凑,紧凑成功后,才讲尺寸分毫。盖尺位之功
成,而后能以寸位分,寸位功成后以分位分;分位
功成后,以毫位分。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古
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然而虽
知其数,苟非有秘传,又安能量之哉。
 
  注:此谱系沈家桢从杨澄甫老师处抄得,共有
四十三篇论文,据云由其祖杨禄禅传下,何处得来
不知。其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十三势行工
心解各一篇。但俱未注明作者姓名。兹摘录其中十
四篇,作者姓名待考。原题为《王宗岳太极拳
谱》,显为妄题。
 
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
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
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
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
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
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
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
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
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
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
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
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
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
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
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
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
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
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
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
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
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
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
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
力时,则甚轻浮,可见 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
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
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
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
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
使”。精神能提得 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
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
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
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
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
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
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
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
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
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大宗师注释
 
 
 
          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八、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注: 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柔」非棉花之柔,可以之柔中带钢,外柔而内刚也,内刚柔由掤劲而产生,掤劲生於筋直之气功,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如绕指柔时,则身内之坚块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
 
     九、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如之猫。
  注: 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十、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 静如山岳,言其形沈著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十一、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注: 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也,蓄而后发者,乃发由蓄生,有蓄而后有发,蓄得足而发得脆也。
 
     十二、力由脊发,步随身转。
  注: 含胸拔背,以成蓄劲之势,脱扣发劲,先沈其肩,劲则方可由脊背发出,此劲乃中正之劲,且为全身之劲也,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凡运动之身有移动,步亦随之,而移动为左顾右盼之步,不然成为外摆之步
 
     十三、收即是收,放即是放,断而复连,连而复断。
  注:收,为放收,放,为收放,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此运动滔滔不绝之功也。蓄发劲,其发出之劲反断,则劲方可越出身外,所谓后连者乃系按劲,即摺叠之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断劲,而后可以连接他人之劲也。
 
     十四、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注: 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摺,而往叠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摺叠,故摺叠在步转换,在步转换者,顾盼之步,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摺叠而后再进退。
     十五、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注: 外愈柔而内愈刚者,因内有掤劲之故也,有掤劲外而极柔软,则里面极刚矣,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刚为最坚刚也,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必之气滞矣,若呼吸深长,谓之能呼吸,则心神安宁,而转换摺叠自然灵活矣。
 
     十六、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注: 养气须直养,筋直则灵活松净而易贯串,苦曲压则滞住而动,致成努责,易病害矣,劲须曲蓄,则弹性足,蓄之无余,太过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谓之病矣。
 
     十七、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脊为旃
  注: 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纛,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十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镇密矣。
  注: 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於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镇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於慎密之义也。
 
     十九、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 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身体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一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於心也。
 
     二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注: 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二十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注: 内固精神,则神注易得内刚之功,外示安逸,则神怡易得外在之效,迈步如猫行,乃指所有迈步须如捕鼠时的猫下伏铲地而迈步也,运劲如抽丝之旋转,如来福线之螺转也。掤出为顺抽丝,采入为逆抽丝,有如公母二螺丝也。
 
     二十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神则活。
  注: 虽然以心行气在意不在气,若注意在气,则意为气所击而生滞也,盖神速而气慢,欲练气合神,必须意而神不在气之本身,然后神能导引其气变为神,则气随之功可得矣。
 
     二十三、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於,则柔於外,则刚欲求柔於外而刚於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於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太极拳之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旨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拳练,无论老少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 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 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
 
 
 
杨澄甫:太极拳论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虽然,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即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自黄河流域至杨子江流域,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
 
        一则天才即俱,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遽迩,中辍,未能大受。
 
        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末得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日: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讹传讹,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选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分内外上下注意。
 
        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摹,而体会之,一招一式,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其一,口腹不可闭气,
 
        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 ,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手法之为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3、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以微伸,手指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若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垂至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敌得乘机攻矣。
 
       5、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翅脚,与蹬腿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骨节均须松开而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拳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皆为相宜。但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耳;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
 
       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罹疾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