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 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 “无使损伤”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 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陈鑫有诗赞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