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属于内家拳。方建达老师从1971年习拳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他为人低调,潜心练拳,几十年风雨无阻,培养出几千位太极拳爱好者,为我们南通的太极拳健身事业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去年秋季,南通市老年大学聘请方老师教授太极拳,使我们这些太极拳爱好者有幸得到他的点拨,真是高兴啊!
方老师在讲解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要领时,力求将内家拳的精神贯穿其中,使学员们得以了解太极拳之要义。比如,虚灵顶劲,腰为主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意守丹田,虚实分清等等。外三合,是指手和脚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于胯相合,内三合,是指意、气、力的相合;对于肢体的要求是,似直非直,似弯非弯,身体的躯干则要始终保持中正。对于平时习练需要注意的问题,老师也格外提醒大家:1、勿耸肩、勿扬肘。2、勿前俯后仰。3、勿忽高忽低。4、勿忽快忽慢。5、落脚时要轻,切忌砸坑现象等等。为了规范太极拳的教学,一个简单的弓箭步,老师常常要几十次的示范……面对众多关节韧带相对老化的老年学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啊!他曾微笑地对学员们说,“虽然你们都是50岁以上的人,但我却丝毫没有放松动作方面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学习训练,在本学期结束的毕业成果展示时,我们太极拳班的学员向校领导和观众展示了24式简化太极拳,学员们认真而熟练的演练,获得了领导和观看者的热烈掌声。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上老年大学的幸福之感便油然而生。我们班上习练太极拳的情景,还上了《江海晚报》,很多学员都剪报作纪念,奔走相告地说:“如果不上老年大学,我们一辈子也没有上报的机会。”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打好太极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得刚刚开始学习时,每个人的动作都是那样的生硬,支离破碎,动作不到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方老师一个动作常常做上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为了让大家以最清楚的角度看到他的动作,他一会在前,一会儿跑后,以和缓清晰的动作,准确简练的讲解,使学员们得以理解和模仿。有些东西记忆非常深刻,比如,老师反复强调,打太极拳的关键是要以腰为轴心带动四肢的运动,腰动则肢体动(即:腰为主宰),然后就反复示范“云手”、“揽雀尾”等典型动作,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太极拳腰和四肢的关系。再有,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鲜明的攻防含义,要在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动作中体现出这些含义,而不是简单地摆出某一个架势,这就在学习的起始阶段避免了习拳通常容易走弯路的毛病,也为学员更进一步研习太极拳打下良好的基础。太极拳习练时,要求膝关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屈曲状态,这对年过半百的老年学员是个严峻的考验,所以,老师一开始就告诫大家,弓箭步膝关节的前弓切不可超过自己的脚尖,膝盖对准脚尖,下蹲的高度则量力而行,只要每一个动作能保持身体的中正就好。同时不可习练时间过长,原本大家想快些学会,却使得膝关节负荷过重而受到伤害,有的人膝关节肿痛,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恢复,倒是适得其反了。所以,每一个人应避免因动作不规范或者用拙力,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只有在正确的姿态下,坚持不懈日日习练,不要急于求成,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谈到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一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老师在一次讲到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时说:这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同时存在,一上一下,我们的身体就中正,背也就拔起来,气血就通畅了。后来我想想,是啊,这就是太极阴阳学说的有矛盾是自然的,只要能达到统一,那就是平衡和谐的良好状态啊。习练过程中,老师还经常指导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动作的“度”,说这个“度”很重要,如同为人处世,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庸”的哲学思想。这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意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太极拳爱好者相互切磋与交流,恳望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作者为南通市老年大学太极拳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