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原创我对太极拳虚实的领悟

原创我对太极拳虚实的领悟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9 05:39 编辑: 网络 查看:

我对太极拳虚实的领悟

练拳已有一定的年数,经常听老师讲:“练功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这句话,老师也告诉我过具体什么叫虚实:如打拳时如搂膝拗步前一动作一只手前,另一手靠近在耳朵处两手对拉,有前必有后称阴阳,也就是对拔。但我脑子里就是不明白。查看太极拳书本(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著)关于虚实部分,按照其要求练,经过二个月,一点感觉也没有。后从网上寻找名家谈论虚实文章,感觉每个作者个个想用一种理论方法来定义虚实,用于指导拳架,但事实上每个作者用的方法就本拳架亦不能全部解释,同时由于每个作者体会不一样,有时还相互矛盾,由此感到虚实这东西的确难搞懂。

偶尔翻起以前拳社出的杂志,看到:有中定始可以言虚实,处处有虚实,处处有中定。而中定的问题在向恺然写的《我研究推手的经过》一文中有揭示,即要刻刻留心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际。对这个“间”、“际”,我认为是命门和尾闾。练习了一段时间搞懂了命门和尾闾,但虚实问题仍感觉不明了。

2013.8.17遇周利明老师,问起此事,云在一楼的人看不到在三楼上的人所看到的风景。说明虚实不好解释,就是解释了也不明白。

2013.8.17听杨老师对别人推手评价时讲起主要是还没有懂劲,并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此我突然想到:拳经拳论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也就是说由着熟,才能初步(渐悟)搞清懂劲,在阴阳相济下实现懂劲。

那么,平时自己练拳对单鞭这招的体悟即左桩右柱自我感觉还是较清楚的,书上此时说是虚实极为分明。是否可以从这里打破缺口,其他姿势亦有这种感觉,这样不就对虚实了解扩展了。还有单鞭表现的神态若出现在其他姿势中不就理解了虚实的含义了吗?

说干就干,练了一段时间,虚实的问题仍然感到茫然。

偶有一次在浦北路悦太极拳馆看见陈士东给车环宇讲解什么问题时搭手的神态(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突然感悟到什么叫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只可叹我没有那么大力量来实现,因为一搭手能全部控制对方,把对方玩与股掌之间。有力量超过对方不是万能的,没有力量超过对方是万万不能的。似乎明白了虚实阴阳,但终究还是没明白,脑子没概念。

前一段时间有空气雾霾或有严重污染,不怎么运动,有时一连几天。身上感觉难过,捱不过只得晚上找一个地方练一下,活动活动。练拳时感觉到站立不稳,初时以为是晚上灯光暗,人无神造成的。由于这一段时间以来我练拳追求轻,有一个晚上练倒捻猴换步时为了站稳,突然感到其中有一只手较重。突然感悟在换步或单腿站立时就相当于对方已动,自己脚步动时手应该怎样上下相随配合,使自己保持平衡。这就是陈士东给车环宇讲解什么问题时搭手的神态,能把对方玩与股掌之间。这样虚实不就找到了吗?

回家查看《虚实诀》全文,上面写的明白: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充分说明了虚实在神、在手。这让我找了理论根据,做起来变得很自然的事,而不是去硬想,最终无趣味而放弃。

现在想想:虚实就是脚步变换或人体重心在一条腿上,是实是虚极为简单,无须多说的,要说的是此时是神是手的轻重配合。十三势歌中的“变换虚实须留意”应改为“变换脚步须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际”应改为“刻刻留心在平衡,命意源头在轻重”。这样就能明明白白练一趟拳。具体为:

    虚实的区分-----对手脚部分

1提腿或虚步时,尤其在两脚转换时(即一脚由虚变实,而另一脚由实变虚的刹那间),那一个脚变实,其对应的手亦为实。陈鑫说足实手也实。

2 两脚均在地上支撑身体,只不过比例不一样。如弓步搂膝拗步等,两手的虚实为:左脚实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

附《虚实诀》全文: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功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