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4式太极养生:太极拳的奥秘(一)2009-06-04 20:22
增加瘦体重,减少体脂 减少体内的脂肪含量,保持良好的体型,有利于减肥;改善葡萄糖耐量
改善骨的健康 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降低冠心病、高血压、中风、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降低休息时的收缩或舒张压。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减少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
降低癌症的发病危险 降低大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
提高心理能力 保持健康的情绪,改善睡眠;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抗衰老,提高工作、娱乐和体育活动的能力
减少死亡率 一级预防(亦即可预防急性心脏病的发生)
1.降低发生因冠状动脉疾病死亡的比例
2.发生心血管疾病、大肠癌以及Ⅱ型糖尿病的比例较低
二级预防(亦即在发生心脏病后,防止其他疾病发生)
病人参加心脏康复训练后,其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致死率下降。
长期坚持打太极拳的人,都是上述十大生理作用的得益者,至于打太极拳为什么好处多?其中奥秘且看下回分解。
二、太极拳的奥秘
(一)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中国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群的青睐。
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能包容和理解中国武术。任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意义,但却没有一个体育项目会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
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和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和谐的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已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遵循《论语》中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它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武术与中国养生导引之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习拳的终极目的已在于"益寿延年",轻柔缓慢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受到海内外人群的青睐,它松静自然、气沉丹田,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等,在当代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世人的关注。
(二)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定点的意思。"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无穷大之意。太极拳这个名称的取义是因为太极拳拳法变幻无穷,含义丰富,而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和说明。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王廷于明末清初创造,其拳法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影响。而戚式的《三十二势》是依据明代十六家著名权法综合创造的。可见,太极拳是吸收了民间拳法,有戚继光集其大成、陈王廷推陈出新而创造。后经改编又派生出杨式、孙式、吴氏、武式等各式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编创了简化太极拳(24式),其动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便于普及和掌握。
太极拳运用传统中医经络学说,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要求以腰为轴,内气发源于丹田,通过缠绕运动,到达任督两脉和布于周身,从而达到"以意用气,以气运身"的境地。太极拳运动因其富有独特的韵味和较深的哲理以及对人身、心均有良好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人亲身体验,受益匪浅。太极拳为增进世人健康,益寿延年,加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先辈们不断地改进、充实、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拳种。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中外人民的喜爱。
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不少人在寻求一种身心兼备的运动,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需要一种节奏缓慢的运动,来调节紧张的神经。在这种情况下,太极拳就更显示出了它独有的魅力和价值。作为一种身心技术,它在医疗康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陶治性情、开发智力等方面都有着不估量的作用。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它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科学内涵。
我们感觉,太极拳运动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运动项目。它不仅要求练习者对动作要规范协调,而且更要求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意"、"气"、"形"三者的高度统一。因此,太极拳练习,就不光是一个肢体的运动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身心平衡协调发展的运动手段。所以,在太极拳的提高过程中,只强调套路数量的增加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来,这才是提高太极拳练习质量的根本所在。有的人一辈子就练习一套24式太极拳,可是终身受益。而有的人可能是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太极拳套路,可是他却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太极拳的真正的内涵。这就是对太极拳提高的认识不一样所致。我们主张,既要在太极拳的练习形式上求得"新",又要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求得"深",这样才能达到好的锻炼效果。
(三)太极拳的由来与五大流派
太极拳在其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和特点的传统流派,其中流传较广和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五式:
陈式太极拳
有老架和新架之分,历经几代的传习,现代流传较广泛的传统套路为一路(老架)、二路(炮捶)。其特点是刚柔相济,手法螺旋缠绕且多变,呼吸要求"丹田内转",套路架势宽大低沉,且有发劲、震脚和跳跃动作。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幼年从师于陈家沟陈长兴习拳。成年后返京传习太极拳,终经其孙杨澄甫修改发展,成为当代最为流行的大架子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和顺,速度平衡均匀,架势中正圆满,结构严谨庄重,具有套路演练气派大的风格。
吴式太极拳
北京大兴人全佑,初从杨露禅习太极拳,后拜杨班侯学杨式小架太极拳。其子吴鉴泉在传承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使拳术柔化而连绵不断,逐渐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拳架紧凑而开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柔化著称。
武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开禹襄,初从师杨露禅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随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经多年演练,自成一派独特风格。其特点是自恃紧凑,动作小巧,步法虚实分明严格,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胸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位置。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定州人孙禄堂。向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将形意拳和八卦掌精华融入太极拳中,从而逐渐形成了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敏捷,舒展圆活,每转变方向时以开合动作相接,故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
(四)什么是24式简易太极拳
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从杨式太极拳架中择取20多个不同姿势动作编串而成的。虽然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目前,在太极拳的练习人群中,练习24式简化太极拳者占有很高的比例。1996年作者对北京地区部分太极拳练习者进行的社会调查表明:参加24式太极拳练习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90.8%,是第一位的。由于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的动作结构简单、数量合理、内容充实、易学易练,倍受太极拳爱好者青睐,把它作为普及推广大套路是十分适宜的。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于光汉在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的发言中,对太极拳的防老抗衰作用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对于增强老年人体质,延缓衰老过程,防治老年病和慢性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在我国,把太极拳运动作为解决老龄问题中防老抗衰的有效措施,不仅仅是因为太极拳运动本身具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过程的作用。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太极拳运动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具有很大魅力和广泛社会基础的保健康复手段。"
太极拳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地得以发展与改革,形成了不少风格独特的流派。如得陈长兴之传,杨露禅创杨氏太极拳:得杨露禅之传,吴全佑创吴氏太极拳;得陈有本新架之传,陈清萍创赵堡架太极拳;得杨露禅、陈清萍之传,武禹襄创武式太极拳:得武派之传,李亦畲创李式太极拳;得李派之传,郝为浈创郝氏太极拳;得郝派之传,孙禄堂创孙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之后,还创编了以杨氏为基础、综合多式特点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拳等,以及三十二式太极剑、四十二式太极剑,还有推手项目,和杨、陈、吴、孙、武五式竞赛套路等,为太极拳运动更好地普及和提高创造了技术条件。
四十二式太极拳也称为"综合太极拳",包括1956年由国家体委创编公布的"简化太极拳" (又称"二十四式太极拳")。该拳由李天骥主编,现已普及海内外。随后还创编了四十八式太极拳,由门惠丰、李德印和王新武主编。国家体委还组织修订了杨式拳架为"八十八式太极拳"。为了规范太极运动竞技,1988年国家体委组织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组和审定组,以张文广教授为组长,编制了杨、陈、吴、孙四式太极拳,随后还编制了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为了满足亚洲和世界比赛的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组织门惠丰、李德印等专家,创编了《太极拳竞赛套路》 (也称"四十二式太极拳"),并于1991年组织张继修、李秉慈、曾乃梁和阚桂香等专家,创编了《太极剑竞赛套路》 (也称"四十二式太极剑")。这些套路的诞生,促进了太极拳运动的大普及和大发展,促使古老的、传统的太极拳运动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沿着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方向阔步前进。
二十四式太极拳分为8组,从"起势"至"收势",共24个动作,它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可以连贯演练,也可以选择单式或分组练习。因此,它既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五)太极拳的盛况--国际国内的发展
太极拳运动不仅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在国外社会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978年11月中旬,以日本众议院副议长三宅正一为团长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访华时,当时担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举行欢迎午宴招待代表团一行。宴会上,三宅副议长讲起自己喜爱打太极拳之事,并请取小平同志挥毫题词,给日本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作为纪念。邓小平同志欣然允诺题写了"太极拳好"挺拔秀俊的题词。三宅副议长说:"此题词将成为日本太极拳界的宝物。"
在美国现代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竞争,生活、工作的紧张节奏,令人烦恼的社会治安等这一切,使得人们的神经和肉体都非常紧张,精神压力大。
虽然各种球类、游泳、散步、自行车、高尔夫球等等体育运动项目,也可以使人们缓解一下疲劳,但这些项目,都比不上太极拳可以使人们身心都放松。《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说"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
美国《医学论坛》也发表文章,鼓励人们去打太极拳。文章标题是《太极拳能助老人保持灵活》。物理治疗师史提夫·文道夫指出:"太极拳能延长老人的独立能力,及舒缓他们的不安情绪,它可以促进身体与思想的相互作用。"而且美国CNN有线电视网专题报道了太极拳运动对防病、健身的作用和太极拳的表演。
(六)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有益于健脑养生,具有许多特点,表明很适合于中老年人锻炼强身。
1.太极拳动作精细优美,锻炼全面,便于健脑养身
(1)全身锻炼,身心兼顾。太极拳十分强调动作要"一动无有不动"。要求全身凡是能动的部分,都要同时参加活动,不可偏废。以运动量而论,太极拳的运动量是比游泳小。但是,就其全身动作的和谐和细致上来说,与游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身心锻炼"。第一,打太极拳时,要求四肢和身躯各个部位,同时完成协调柔和的动作,而且要求呼吸系统肌肉,包括胸腹部肌肉、膈肌等,同时进行协调运动。因此,心、肺、肠胃等内脏机能,同时受到良好促进作用。第二,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意识引导"下完成的。人体在精神高度集中,排除各种杂念,使心境到达一种愉悦的纯净心态,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最佳调节。要求做到内外兼顾,身心同步。
(2)趣味浓厚,陶冶性情。太极拳动作在设计上,行拳走的要求是圆形的或者弧形的路线。双腿动作要一虚一实,不断地虚实交替变化;呼吸也应该进行有规律的调息动作。太极拳动作要求做到柔和、轻灵、贯串,动作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而使太极拳动作变化层出不穷,充满趣味。浓厚的锻炼乐趣,提高了锻炼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太极拳很突出的优点。
太极拳一面讲究灵敏,使人提高敏感度,一面又讲究沉稳安静,使人消除浮躁。通过太极拳锻炼,性急者,可以改除性急习惯;性慢者,可以培养平稳渐进品格,不至于拖延。潜移默化中陶养性情,在理论上和实际上也都有肯定效果。
(3)全神贯注,健脑养神。打太极拳要求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随手转,步随身移;动作连贯、圆活、稳健、协调;动中取静,静中有动。这些要领,十分有利于大脑兴奋、抑制功能的调整。太极拳行拳时要求做到"用意不重在用力",这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练拳时,应当多以"意识"、"意念"去带动动作,以意识引导动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气"(拙力)去求得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