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练好太极 [转贴 2006-12-11 20:28:34]
怎么样练好太极
第三,练拳时要松柔、缓解、稳健、均匀。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从预备式开始,神态、动作都要松柔。神态传情,似笑非笑,心平气和,愉快从容。动作轻灵,自然舒适,含胸塌腰,以意导形,以意导气,用意不用力,不使拙劲。切忌身体板滞,生硬直挺。缓慢就是速度要适当缓慢,。动作分明、充分,呼吸自然深长,气沉丹田,并畅通无阻地推动肢体运动。切忌过快过猛。稳健就是腰基坚挺,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站立平衡,进退旋转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均匀就是速度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因此,全身上下内外都应互相配合,大体保持均匀,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呼吸与动作、运劲协调配合。不憋气,不出粗笨之气。从而使动作"似行云流水,如春风杨柳"般一式接一式,连绵不断地进行。
1.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2.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自己是在练功。太极拳架本身就是一种活桩功,要象走活桩似地慢慢行拳。记住:打拳就是练功。
3.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开合,这是太极拳的核心。一动就是阴阳,就是开合。练太极拳,一定要有阴有阳;走拳架的时候要分清阴阳。要把虚实体现出来。虚实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胯。松沉到位之后,才能转腰。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清清楚楚。
要修成上乘武技,成为人中之凤、人中之龙、铁之铮铮的出类拔萃者,则必须重视并切实地进行心性修养。本文只就有关上乘武技心性修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
"以对己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对己"。
行文至此,在这里披露一些武功心法,奉献给同道诸君。
心法之一:想象从宇宙中汲取无穷能量。如果能学会在静态与动态(如搏击)中采气,则回实现"愈战愈勇"的阶段性目标。
心法之二:时想耳边突爆巨大鞭炮声,而自己却安之若泰。以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
心法之三:身历风、雨、寒、热的自然变化,保持松、通、空及清、静、定之态。
心法之五:善待自身,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莫伤天害理,违纪乱法,要知损人则损己。
心法之六:观想默会自己化水、化风、化火,至柔至刚,至阴至阳,静则于人无扰,动则摧枯拉朽。
叶金山
大道至简
大道以简御繁
学理不彰,武道沦亡
弘扬内学,独木难撑
一、拳名释义
「太极」在易经的解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出万物变化必有太极也就是说:事物发生阴阳两仪的变态时机叫太极。太极图阴阳一体,对待而不分离,即可象徵太极的定义。
所以太极拳的一举一动都有阴阳对立的现象,如脚下步法的虚实分清,身手姿势动静分明,左右交叉的刚柔转换。尤其拳法实用之时,非循阴阳变易之理即不能把握胜算,习者能利用阴阳变化之先机,即可所向无敌了。拳法上的阴阳是在演变过程所出现的各种对立现象,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是不可分离的,否则便不是太极了。因此拳经指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习太极皆尊先哲遗诀:「拳经」、「拳论」、「行攻心解」、「体用歌诀」、「推手歌诀」等五篇为练功准则,凡拳法符合此五篇拳诀者,皆可认定为正统太极拳。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特性,它的训练则必循「松」、「定」二法,能松即能化解强力,能定即能攻人重心,练松致柔并行不悖。练定致刚也是相辅相成,松柔之极便可增进刚强定劲,但先练定力至刚之人,终难达成松柔境界,所以太极拳应先求松柔之极,然後训练定劲,自然水到渠成。
从前郑曼青老师的学说:「太极拳不动手,动手非太极」,因为两手一举动便会使上力,用力便不能松柔。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机灵、均匀、中正」是为著训练听感与内力,而且容易校正姿势,如果久练功成,全身贯通之时,则反应灵敏,不快自快,即拳诀所谓:「行如搏兔之鹘,神如补鼠之猫」如闪电、如发箭、速不可当。
「连绵不断」也是太极拳的特点,不论练拳与推手,都得讲求此一奥妙的动态原则,拳经也指示出要「贯串」、「毋使有断续处」,不过这是练拳的最後目标。初学之时须以姿势正确为重,不必讲求连贯,所以本人教拳一律从分解动作开始,俟姿势动作接近标准时,再教以连贯之法,於是门下姿势一致。
「均衡」是拳法要诀:其与前述身体保持「中正」,有密切关连,能中正则身体姿势自然平衡,不过均衡之中含有两手轻灵均等之意,拳论说:「不偏不倚,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就是指左右轻灵的均衡。
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也就是每一动作,必须整体协调,久练自然发挥整体力量。拳经:「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力由脊发」等句,都是指整体运动而言。
太极拳的气功是在气沉丹田,初习腹式深呼吸吐纳功,次练四段呼吸,再练先天与後天两段呼吸法,然后保持气沉丹田;勿忘勿注,忽隐忽现,久习自通经脉。
太极拳的实用以「推手」为主,散手是绪余的末著功夫,以现代法治社会而论,至宜发扬接触发劲的推手功能,不应推展凌空发劲伤人的散手;关於推手最大原则是禁强力顶抗与硬打、硬冲,须由朋、按、履、挤四式次序定步循环练习入手,继以松沉柔化训练,松沉继著成效,便参合采、列、肘、靠四式使得进退攻守范围扩大;训练必以阴阳相济,柔顺克刚强,为推手最高准则,实用功夫必以引进落空,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劲由脊发等主要途径达成,与人相皆须黏贴相随始终保持轻灵为法,两手一触重心须以连绵手法跟踪,於是「进之愈长,退之愈促,」此中学问极深,虽以毕生精力,亦难研求穷尽,习者若能获得正确指导门路,须虚心敬业求教,定能成就可期,拳论:「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却是开明指碑。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然而有些人练习太极拳多年,却不知道用腰,更不懂得腰裆结合的妙用。所以练起动作来,只是一味地比手划脚,自己也感到枯燥无味。或者用腰过度,扭腰晃肩,身法不稳,身体各处不丢即顶;与人交手更是处处受制难以取胜。
另外,在练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来,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能出现前座后仰,左右倾斜的不良姿势。而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死顶住骨盆,腰也就通信班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所以,松胯活裆是腰劲训练的关键。
太极拳对于裆部的要求是:圆虚松活。即两胯根与两膝盖撑开撑圆,又要有虚虚相合之意,裆虚圆则下盘有力,支撑八面;两胯放松则裆可松活,虚实转换也就轻灵快捷。要避免出现尖裆即人字初。是动作虚实不分,两膝不开;塌初是臀部低于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犯了转关不灵的毛病;死裆是不结合腰劲,不松胯,使上下之劲不能相随。
腰劲与裆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结合,协调一致。腰与裆的结合,在练拳过程中表现为,每个动作定势要做到塌腰、合裆,可使动作气沉丹田,下盘稳固;在运劲走势过程中要做到活腰松裆,可使动作流畅连贯,轻灵自然;在发劲放劲时要做到拧腰、扣裆,腰劲旋拧,裆劲扣住,可使发劲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在太极推手中腰裆劲的配合尤为重要。在推手时通过腰裆配合来维持和调节自身重心平衡,同时破坏对方重心平衡,引化彼力,发出腰裆劲而使自己一击而凑效,克敌于腰裆转化的一瞬间。
综上所述,腰裆劲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劲别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腰裆劲的训练不可忽视,
先谈谈强含义。强弱是笼统的概念,从武术竞技上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老是体质上的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上的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上的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出劲时威力的大小是运动水平、素质上的强弱。以上是从静止意义上讲强弱。
但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已不是表态意义上的"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的"四两";要控制的"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的"千斤"了,强弱在这种条件下正好易位。弄清楚上述强弱的含义及转化的条件,有助于七们理解太极拳运动中强弱的本质。
实现强弱转化的另一中表现形式,是要善于掌握时机,创造条件,使对方由"强"变"弱"。比如,巧妙地运用粘走,转化对方的来劲,破坏对方的平衡,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然后击之。或者用"串劲"锁住对方的劲路,控制对方的重心,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其力",使其由强变弱而受制于我。正如牵牛要牵牛鼻子一样,用"串劲"串住了对方,使他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弱者,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孙瑞芳
腰为全身上下的枢纽。腰不松,就会影中央委员内劲的完整。如果将太极拳比为舞长龙,那么腰部就是龙头,其它关节,依次慢慢舞动,这就是"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的意思,持久练习,就能达到"腰如车轴","活似车轮"的灵活效果。
在生活中,很多事我们都是用手做的,如果要求别人先动腰部去做一件事,马上会成为笑话。可太极拳就要求腰部先动带动四肢,可不少人却由于受日常生活影响,都只在手上练拳,很少想到要用腰练碰撞,因而上身得不到松柔的锻炼,胸,肩等部很难灵活,推手时易为对方所乘,不会走化了。
如果腰部灵活,那么杠杆的力臂就会由手到肩延伸至腰,再加以两腿不断灵活地调整重心,就可以引进落实,不怕牛力,而起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作用。
至于怎样用腰,开始可从腰部旋转弧度很明显的拳式中去体会,如单鞭,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反复练习单式,可重复几十遍,慢慢就会有所悟。到一定阶段,真能动腰了,这时练拳不过是腰部转些圈而已,至于四肢之动作,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圈的外在表现。
到真会用腰了,才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练拳,全是人为做作,四肢主动太多,被动太少,未能由内到外,远不够自然。前辈们形容练太极拳为"纯以神行",或"如行云流水",其实,只有到了会用腰练拳的时候,才庶几近之。
一、用意不用力的内涵
二、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
我以为用意不用力,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练拳方法,但绝非练拳目的。它只是为了习拳方法正确,身心放松下来,需要用力时能立即发出。正如弹簧,平时是松的,但一紧起来,力量很大。又如皮鞭,平时是松的,但甩起来却威力无穷。为达此目的,要逐步做到用意不用力。方法如下:
(一)注意力要集中,静下来。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要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精神贯注,既严肃又活泼,不要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否则很难做到用意不用力。
(二)放松,不用拙力。初学太极拳,往往心情紧张,周身僵滞,所以须从舒松柔和入手。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尽量放松,使身体各个关节都舒展开,力求圆活。松,可以说是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它是无限度的,松应逐步与心、意、气、神相联系。
三、用意不用力的阶段性
同任何事情一样,用意不用力也有其阶段性,它是就一定阶段一定层次而言的。
学拳之初,思想应集中在该打哪一式、姿势是否正确、路线怎么走上,只求打好拳架即可。这好比初学书法,开始时以练一横一竖即可,不穷究其理,练拳也一样,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应当说,此时的动作还多用拙力僵力,若过分强调用意不用力,会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而应强调松静自然。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集健身,技击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怎样练习太极拳呢,怎样练习才能达到健身、技击的效果呢?这在各类拳论中,前辈们早已阐述过。现笔者结合老师的教导和自身练拳的体会,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放松
王老师所教放松方法是:在运动中着重注意肩、肘、手和胯、膝、脚上下三节的放松。在练拳时,要以无极桩的要求为标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向下松垂,一直松到脚底涌泉穴,无丝毫上挺之力。要多做旋腰转胯的运动,两脚开立,脊柱正直,左右转动腰胯,膝、踝亦随之转动,两手臂自然地随之左右甩动,有利于肩部的放松。
蒙王成老师教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身体的肩、胯等关节就能很快松开了,手臂的反应也更加灵敏,一次,和别人推手时,在对方大力推来,我没加思索,轻轻一摆,化开来力,手自然接在对方肘下,随手一领对方出去老远;对方和我都很吃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我这才体会到,王老师讲的只要放松好,自卫、进攻的招式自生的道理。
二、浑圆。松的问题解决之后,就要解决浑圆的问题。有的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一趟拳形容出来,仍是有凸凹处,不饱满。就是浑圆的问题没解决。所谓浑圆,就是浑厚、圆活、饱满。在练拳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沉稳的内劲在里面。看王成老师练拳,就可以体会到浑圆之韵。在他使用顺拦肘时,尚未触身就感觉到一股很大的力逼迫你向后跌出,这就是浑圆的效果。
三、旋转。旋转的问题是应该与浑圆同时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太极拳是圆运动,但这个圆不是平面的圆,而是立体圆,是以脊柱为中轴的公转(源动腰脊、旋腰转胯)和上下肢自身的自转(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腿)相结合的旋转,即所谓的蜾旋运动。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这个圆形运动仍然是走的直线。所以,要想解决旋转问题,即达到螺旋运动,必须做到:
第一,在练拳时,要使脊柱正直,不歪不倒,所谓立身中正,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
第二,在每个式子中都要注意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尤其是上式结束向下式子过渡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主旋转。
第三,上肢以手掌的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翻转为标志,始终进行旋转运动,而不是无变化的直来直去。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浑圆呢?我认为,上肢在做每个动作时,适当地处于弯曲状态,并微有外撑、前钻之意,左右手对称撑圆运行中动作都以弧线构成。下肢要圆裆、开胯、进退转换要走弧线,避免直来直去。这样,身体上下肢圆撑,虽未用力,却有一种顶天立地,支撑八面的感觉。就象一个充满气的球体一样。这时,你就会气血顺畅,达于四梢,手指有一种发麻、发胀、针刺的感觉。
什么是『气』?到底有没有『气功』?於是乎有的地方开始传授著『吐呐』绝学;有的场所教授著『大、小周天』的气功运行;更有的地方特别的标榜著能够迅速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彷佛间,一下子就走入了『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之中。
这些所谓的『吐呐』绝学、所谓能够打通你『任督』二脉的神技,难道真的就是『气功』吗?如果你现在的思想领域仍然还停留在这一种『武侠世界』的气功领域之中,可能你将要失望了。因为这一类的气功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过去就没有,现在更不可能有。这些种类的气功,我们称之为『幻想』,它唯一存在的场所,只有『武侠小说』;幻想型的『气功』只存在於心里,虽然可以海阔天空、无远弗届,然而离实际的『气功』毕竟还是非常遥远的。
什么是『气』?到底有没有『气功』?於是有些教授气功的场所,就开始传授著一些气功的动作,然後要求学生面向某个特定方向,说是祖师爷灵气的聚集方向、而众弟子则起手行功,吸收祖师爷的『气』;也有一些传授气功的场所,学生一排排的静坐行功,无私无念,然後、师父就会要求学生们心中要有佛,默念著诸神法号,似乎是只要如此,祖师爷就能将气灌入你的体内,又或只需如此,诸佛就能进入你体内,让你获得绝世气功。彷佛一下子又进入了『神话』的领域。
这些能够借助於神佛法力,或是接受祖师爷感应的所谓气功,难道真的是『气功』吗?如果你现在对於『气功』的观念,仍然寄望於这类『神话』领域的幻想,可能你又将要失望了,因为、这一类型的气功,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过去就没有,现在更不可能有。
什么是『气』?到底有没有『气功』?身处於现代科学昌明的二十世纪末,照理说一切的『神话』、一切的『超乎想像』,似乎是不应该存在於这个世界上。然而无论中外,对於古老中国的养身至宝『气功』,仍然是绘声绘影的传述著,许多人深信不已;许多人为之废寝忘食。虽然说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理论,并不代表其绝对的不存在,可是过於夸大的神话,是否更值得您我多加的省思呢?
什么是『气』?到底有没有『气功』?在你的心里、在你思想领域里,如果对於『气』仍然存著神话般的幻想、寄望著他神奇的力量,你当然必须失望。因为以『神话』与『幻象』作为基础,所听到、了解到的『气』,在这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你能够确实的从根本上去了解『气』,否则『气』永远也不会进入你的体内,你也永远感受不到『气』的存在,自然的『气』也就不会让你得到任何的好处。
在我们接触『气功』之初,首先、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周天』。『周天』一词,亦出自於『文言文』,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宇宙』。在『气功』之中,有所谓的『大、小周天』之说,指的就是『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分别。这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整个『大宇宙』的变幻,必然会影响著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运行,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
我们暂且不讨论『气功』的是否有无,先一起来探寻一下『气』的原貌。什么是『气』?到底有没有『气』?其实在你的周遭、在你眼睛所见之处,早已处处存在著『气』。因为,『气』正是生成自然万物的原体,而整个宇宙在生成之初,就已经充满了『气』,我们更可以说是『气』造就了『宇宙』。
由於宇宙间充斥著『气』,日月星辰得以和谐运转,相吸使之不离,相拒令其勿碰;在我们生存的大地中,也正因为有了『气』的存在,以致造作了万物的生存,万物自然就必须依附著『气』的运动变幻,而产生出万物存在的条件。如果说,一但『气』丧失了应有的运动变幻,万物自然也就丧失了他存在的条件。由此可知『气』是一切万物的根本、『气』是一切万物的原动力。
查考『周天』,运动十二时辰,分『天地人』三才,管人身三部,每部三十六穴。天系『大周天』,人系『小周天』。天有『十万八千星斗』,人有『十万八千毫毛』;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风云雷雨闪』,人有『心肝脾肺肾』;天有『三百六十五度气』,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天有『十二节令』,人有『十二经脉』,定十二时辰,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应天『气』而生,天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顺畅运动而生『春夏秋冬』四时,四时顺运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辛酸咸苦甘』五味,『白青黑赤黄』五色,『宫商角徵羽』五声。六气若然失序,自然而引出『寒热末腹惑心』六病,人之『生老病死忧怒悲恐惊』,一切与『气』息息相关。毕竟,万物的变化、周天的运行,是以『气』为本、以『气』为归。这就是----『自然法则』。
在开始谈论『气功』之前,让我们暂时的撇开『气』,先来谈一谈『呼吸』;每个人都会呼吸,从你一出生开始,你就会呼吸,这不需要别人教,因为它是你与生俱来的『本能』。婴儿会呼吸,大人也会呼吸,可是为什么我们要称它为『呼吸』,而不直接就称它为『气』?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在字面上头明白的告诉我们『呼吸是呼吸,气是气』,虽是一体,却为两面。
『气』必须能存得下来才能运用,也才能真正的称得上是『气』,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练习『气功』的真正目的。然而,学习一切的事物都必须循序渐进,任何的投机取巧都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成果,任何的学习都必然遵循著一个既定的模式,即『学习方法、大量获取、灵活运用』,这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迹可循。我们再拿『钱』这项最为俗气,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做比较:首先,我们必须学习赚钱的技能,接著才能凭著学得的技能去赚钱,当有了足够的钱之後,才能储蓄起来灵活运用。练习气功依循的也正是这不变的定律,正因如此,练习气功自然就应该循著『先天、後天、自然』的三个阶段去练习。
少林镇山至宝『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祖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最负盛名的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门之气。『天门』一O八式,名曰『先天导行气功』,乃『萃取先天之气』导引人体『十二经络』之运行。『地门』三十六式,名曰『六字真经』,乃是『调理後天之息』,协调人体『五脏六腑』之平衡。『人门』七十二式,名曰『十八罗汉』,乃是『吸收天地正气』,激发人体『潜在机能』的应用。合三门之气,『化气为力,御气为用』,是为『内经』。计分为:『拳、手、掌、指、力、攻、法、门、起、沉、转、跃』共十二篇。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一0八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气为主,故名曰:『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然因岁月增长而日渐疏远,徒有先天之气却未能使用。
天门一0八式『先天导行气功』,是藉由肢体之运行,广纳先天之气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袪病;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穷。
『先天之气』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既已天成却为何要练呢?这正是肇因於人类另一项与生俱来的天性『惰性』!我们都无法否认人类天生就隐藏著极重的『惰性』,在有意识的支配下,你自然会『赖床』,也会『懒得洗澡』,做事的时候只要能拖到明天,就拖到明天再做,反正『明天完了、还有明天』。无论是在有意识、或者下意识的状态之下,『惰性』就一直左右著我们的一生。
人类的身体机能亦是如此。在『惰性』的『下意识』驱使下,内脏的机能也就这样懒洋洋的运作著,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特殊功能。尤其是『肺脏』,它是人体五脏与外界接触的唯一管道,『肺脏』的功能无法发挥到极限,五脏六腑就必生病变。
『腹式呼吸』就是气功里所说的『气沉丹田』,这个天赋的本能,其实在你出生时既已具备,唯有持续进行正确的『腹式呼吸』法,你的『丹田』才会有『气』,这个气就是『先天气』。各派气功都一致强调『气沉丹田』的重要,唯有确实达到『气沉丹田』的惯性,才能够有效的掌握『先天气』。
练习气功的首要目的就是在掌握『先天气』,进而灵活的予以运用。许多人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强贯丹田之气,这是极为危险的错误方法。我们必须要了解,气功一门所遵循的还是『自然法则』,一切违背『自然』所得到的『气』,仅只是假象而已假象囤积得多了,非旦无益实已受害,一般我们称之为『走火入魔』。魔由心生,『幻觉与假象』是创造一切『魔』的根源,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唯有一切遵循『自然法则』,才是练习气功的不二法门。
气明,通身舒畅。
张宝银
在武术术语中,"着"、"招"、"式"、"势"四字意义相近,都是指套路的一个拳式和姿势。所谓"着熟",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对拳势名称达到"熟记";对拳架套路达到"熟练";对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一势一着的攻防"意念"达到"熟知",以至能从思想上明确,清晰地知道何时何处何种情况下可以用何"招"何"着"。笔者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着熟"阶段。
"功夫好练劲难得","劲"来源于不断的推手散打研究实践,来源于逐步的"默识揣摩",深思体悟。
人生无知最可畏"。如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好胜自负,虚荣争强,唯我"英雄",不顾一切,强攻硬拼,势必一败涂地矣。此为一勇之夫,乃庸才耳。况且如此不计手段,以赢人为"宗旨",纵然取胜,既非我太极之道,也谓之"赢了拳,输了人"。所谓打手至上技击第一,这是对太极拳艺的亵渎和对武林友谊的轻蔑,实不可取,且可叹可悲。
太极拳的"神明"阶段,是太极拳爱好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层次。必须指出,到达这个境界需要不间断的求索、探讨、揣摩和深思;必须忌急躁,懒惰,忌骄矜;要务正道循序渐进,不断进取?;功练一日,技精一日","用功日久".渐渐体悟,自会"豁然贯通";"日新不已",逐阶登攀。自可"及于神明"。
太极拳以意为主,以气为用。"意"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都起着支配和主宰作用。但是各个阶段的"意念"内容各有不同。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意念,不是"熟记、熟练、熟知";不是"人刚我柔,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而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一物无有,极其虚灵"。在这些"意念"的支配下,我之一举一动,纯任自然,"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时时处处无有丝毫之牵强和僵滞。此时此刻,我是一无所有,而又应有尽有,无边无际,无极无限,无涯无垠,无穷无尽。有形而无形,无形而有形。
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推手较技,双方不是皮肤肌体外在的"沾连粘随",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虚空的"敷、盖、对、吞",是"意"和"气"的感应、体现和高层次的应用。当此之时,双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气";不是在用"劲",而是在用"意";不是轻灵敏捷水准的比赛,而是"虚无"有无的印证。此时,我之身形"若空气之不可见,若阳光之不可捉,如黑夜之不可知,如'神灵'之不可测"。我之身形,让对方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找不到,甚至看不见。而对方之劲、招、技、法、艺此时全盘落空,丝毫无用。我之取胜,不是将对方打倒打翻,而是对方失却平衡自倒自跌;我不以"借势借力,乘隙用招""无敌"而取胜,而是以对方用尽千招万技,而对我"无奈"自告败北。笔者认为,这正是太极拳的"神明"境界。也是对于太极拳这门学问和艺术研究的真谛所在。
"益寿是上乘,打手是本意",健身是根本,技击是手段,如若本末倒置,则是对于太极的无知,背离太极之道远矣。
一、何谓中定
"之意,腰隙即指两肾。在内者,为气敛、神聚而不散漫,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在行功中务须先有意动,继而气动,再有形动,决不能活蹦乱跳,东倒西歪,打太极拳很随便不合规矩。
二、中定在太极拳中的作用
(瞎)之视,跛之履,触如不触,觉如不觉也。"从中足见中定的重要性。中定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在太极拳行功走架中,虚实的变化是随意而变化的,在推手中则是随动而动,粘沾连随,可见虚实变化是多样的,随机而变,随机而动。而中定是相对固定的,正如《太极拳论》所言:"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我感到这句话中的"理"最重要的便是"中定"。应该懂得,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虚实。中定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上面已经讲过,中定的关键之处在于腰脊的中正,虚实变换的关键则在于两肾的抽换。掌握了这两点便搭起了通往太极拳殿堂的桥梁。
3.中定是实现懂劲的基础,是掌握推手诀窍的关键。推手中有守中、用中、避中之语,意即在推手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中,即所谓中土不离位,我守我界;用中,意即用自己的中去破坏对方的中,以实现我顺人背;避中意即当对方在找我中时,我应避开自己的中,以免自己产生双重,与对方发生"顶牛"现象。所谓懂劲即掌握对方的虚实,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推手中必须做到粘沾连随,即不丢不顶,意在人先。如果自己没有中定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对方的虚实,犹如在运动中没有了参照物,两人在推手中必然是相互乱动一气,不可能实现接骨逗榫,达到不丢不顶。向皑然先生曾说:"譬之户脯,开合在枢,枢若动摇,云何开合?"同样的道理,无中犹如无枢,枢都没有,言何开合有规律,还言何开合自如呢?可见,中定是懂劲的基础,是前提。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粘劲好像钓鱼,身体好似鱼竿,特别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要想用粘劲将对方粘起,此劲一定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腕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都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钓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迸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奥妙无穷焉。反之,初学者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劲境界也。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己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末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其一,不循规,不守法,随心所欲。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群众性晨练活动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问题,也有缺乏导师和组织领导问题。首先,从认识上看,有些人不了解太极拳的本质和特点,把它同保健操、迪斯科等混为一谈,只要照猫画虎,随大流就行了。殊不知,学太极拳不仅需要明师指导,而且要遵规守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其次是组织领导无力,满足不了群众对学习太极拳的要求,特别是在辅导员的培育,和骨干群众的训练上,乃至活动场地等方面,都不适应群众性太极拳活动的要求。
"忘形"是从有形中来的,"无形"是太极的最高境界。正如"守规矩,循规矩,脱规矩"一样,只有先遵规矩,守规矩,才能逐渐的脱规矩而不离规矩,得心应手,从而进人忘形有神的自然感应的太极态势。对于太极内功与盘架子的关系,有的拳家认为,太极功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推手推出来的,而是依据拳理长期盘架子练出来的,功夫在于套路之中。只有在传统套路上下了功夫的人,才能得到真功夫。何况,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离开盘架子,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陶冶情操等太极拳的功能,就无从谈起。
其四,把练功与养生对立起来,特别是把注重养生说成是"空架子",是"花拳绣腿",给予全盘否定。修炼太极拳应把养生与练功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当然,对中老年人来说,应议养生为主,技击为辅;而中青年则应侧重于技击的训练,提高拿、化、发、放的能力。从整体上讲,二者是不可分的,练功中必然使身心得锻炼。反过来说,在坚持长期盘架子中也必然增长太极内功,提高技击能力。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依存。
一、意念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练拳要"重意",这对练拳多年、拳架定型、有了一定练拳经验和心得的人,一般的都有这样的认识。太极拳是个意念拳,走架缓慢,绵绵不断,起伏平稳,前进后退,出拳出掌,折迭转换,意念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套路的运行之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变化也不容丝毫断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念贯劲无微不至。
由于意念领先,它能起到意、气、形融贯一体,对气敷全身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所以在走架中如能用意得法、架势正确、运气顺畅,一旦气血贯通,全身内外会有一种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感受:百会透气,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手指有针刺感,而发麻发跳,手臂沉重,全身皮肤有膨胀之感。冬天寒风吹袭毫无冷感,似有一个气体圈护住全身周围,出现一种用言语难以形容,极其良好的精神享受。那时候就觉得情意浓浓、妙趣横生、心旷神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状态。不去"重意"就得不到上述的东西。
二、意的来源是什么
太极拳是具有文化内涵,富有哲理性的拳术。其中"意与形"的关系。如将其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去分析,它们是一个存在与意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重意"二字是抽象的;"重形"是具体的。抽象的"意",来源于具体的形,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有规范端正的太极拳架势(形),才会有正确、端正的太极拳之"意"。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和拳术原理的动作(形),就是意的基础,没"形"的基础,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就以85式杨式太极拳而言,你想得到这套拳中的知识,必须从头至尾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认识学习,并要反复揣摩。只有学会和掌握了每个动作(形),以及招法要领,十指的领劲方法,技击的实用含义和其总体的结构,才可初步对这套拳有所认识,这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是相当长的,也是相当艰苦的,费心机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艰苦努力、细心揣摩,熟悉其动作(形)的基本内在,对五步八门,内外三合,虚实变化,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法眼法,顶劲上领,收胯颈臂......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稳定、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然后才能逐步地"重意"。
由于太极拳动作(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平稳,走架潇洒,再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攻防含义,所以不仅是国内广大群众喜学爱练,连海外友人也纷纷到中国拜师求艺。太极拳如没有形美和拳艺感染力,人家就会赏你的光吗?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万人太极拳表演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三、太极拳的意与形相辅相成的关系
拳架(形)基本拉正,意念也能贯了套路之时,是否已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了,不能这样去理解。假使是这样,那么这个意念就僵滞,再不可能提高和发展了。太极之理博大精深,对这门学问的探求是学无止境。虽然基本上达到形正意领完整的程度,但还得由浅入深地以探索,并不是一步到位。当然,这个阶段的探索,与前一阶段纠形悟意的阶段有质的区别。
"拳论"所说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这一练拳境界。
四、意不达形与形不合意
意不达形,形不合意,这二个问题要从练拳者的年龄、拳令、体力和太极拳的研究、体会谈起。
"形不合意"。
五、老不保守,新不骄傲
太极拳之练习答疑
答:杨氏太极有高、中、低架之分。按各人体质灵活掌握。练拳是为了增强内劲,不可使架子过低而造成肌肉过分紧张,影响放松。随着功力的增长,架子逐渐放低,一般练第一遍稍高,第二遍适当低些。总之以中正安适为原则。但切勿忽高忽低。
答:杨氏太极练习有句谚语:"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但也要具体分析。各人时间和体质条件不同。时间少,每天一两遍,若长期坚持,必有效果。体弱者,过久难于支持。但若有时间,宁可架子稍高点,多练一会。最好不要中间停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练拳最忌一曝十寒?;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不同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年,便能存住功夫。
答:从内容上,先练拳架,后练推手,再练器械。但有一条,决不可急于求成,草率从事。必须一势练正确再练下一势。学拳容易改拳难。先养成的坏毛病,以后相当难改,朝改夕忘。许多人参加一期学习班,学会拳架,就认为已经掌握太极拳了。实际上越练越差,用以授人,则以误传误,实堪忧惜。学完拳架,最好要及时不断地改正。并应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逐渐深入。
答:入门引进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杨澄甫先师云:"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拳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当然,亦如前述,要不断钻研要领,提高水平。
太极拳之练习答疑
练拳须知
答:练拳应选择空气新鲜,空间旷达,环境幽雅之处为好。如水边、林间、公园庭堂等地。但应注意莫让太阳曝晒,尤须避免有风及有阴湿霉气之处。
答:按中国古代天象理论,二十八宿之中,东方七宿,名曰苍龙,西方七宿,名曰白虎,南方七宿,名曰朱雀,北方七宿,名曰玄武。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面为阳,人背为阴,故练功方位,亦应合于天象,面南为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南练功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当然,在具体环境下,亦不必拘泥。近墙处,以背墙为佳,近水处,以面水为宜。
因此,拳书上的动作说明都以正面为南。
答:寅时,即早上三至五时。《史记律书》:"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螾",动之貌。天地万物,由萌而动。寅亦"引"也,"引达于寅"。人体亦然。万物始动之时,体内生机亦起。此时疏通引达,正气必畅行而旺盛矣。且因此时空气至鲜,环境最幽,心绪易静,故练功效果最佳。
答:过饥、过饱,不宜练拳。酒后不宜练拳。早起练拳,必须排清二便。憋尿练拳以利于气沉丹田的说法,是很错误的,不利于放松。服装要宽舒适体,寒暖得宜。但在热天仍要穿长袖长裤,不可裸胸练拳,亦不可穿皮鞋练拳。
答:练拳后,不可随即安坐或静卧。亦不宜立即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应及时穿上外衣,勿受风吹。拳谚曰:"避风如避箭,避淫如避乱。"练拳出汗后尤须避风。也不能立即洗凉水澡。
(如身心放松,用意不用力,积柔成刚)及构思独特的技击理论与实践(如后发制人,化而后发,以柔克刚,刚柔并济,避实击虚,引进落空等),尤其是当它与吐纳、导引方法相结合后,更使它发出奇异的光彩,成为全世界最独特的运动方式,不仅能防身御侮,而且成为最佳的医疗保健的辅助手段。
太极拳博大精深,由于学拳人的资质、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浅、悟性有异,从学时间又长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其拳架的姿势、功夫的高低都不尽相同。
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 "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太极拳的理论是前人宝贵的练武心得、体会、感悟的记录。练太极拳就是要练太极拳的理论,以太极拳的理论指导练太极拳,每一个拳姿都应当体现出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用"身知"体现"心知"。纵观近数十年来的报刊、书籍、杂志中的拳照、录像带、VCD等出版物的表演者,不少拳架偏离拳理,有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经不起拳理及技击含义的分析与衡量。
太极拳经过几代人的潜心研究探索与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能说已经达到顶峰了,不能再发展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与理论也必将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向世人展示出其更高的价值与更加光辉的未来。
一、知错
告诉学者知错的途经。
知,是通过名师指点,同拳友切磋,观摩,不断以拳理对照等。前三种做法,有的人条件不具备,最适宜的就是以拳理对照查正。多买些拳理书籍,不断学习,以理正架。
错,错误总是难免的。错误的多少,人与人是不同的。太极拳中的错姿,常见的有:
违反"虚领顶劲"要求。用力实顶,前俯后仰,左右摇摆,百会穴顶偏。
眼睛呆滞。闭目,怒目,乱视,无视,兼顾不到动作前后、上下。
违背"沉肩垂肘"的原则。有耸肩,左、右肩高低不平,或过沉、过浮。两肩锁骨不能照应内含。肘不下垂而沉,扬肘、夹肘。臂膊过屈、挺直等现象。
手型不符合要求。掌型不分,力度不分阴阳,握拳过实或过虚,勾手平直或松软。劲丢,拳位不正。顺逆缠丝不到位,大拇指暴露不靠拢,手指松散,无力,或用僵力贯指。
违背腰部松、沉、直的要求。有内凹或外凸之病。拳谚称"低头猫腰,传授不高"。腰脊弓不到位,不能自然松沉,缺乏对拉拔长之意。腰腹过实绷紧,转动呆滞,上下不随。
违背"气沉丹田"的原则。内气上浮,横气填胸。内气一味不沉,气沉而不能鼓荡。鼓荡不符合规律,不符合腹式逆呼吸要求,与拳势动作不合拍。送内气路线不明,送不到四梢。内气僵滞,外僵内空,气出点不明等。
违背整体统一原则。内外不合,上下不随、不合,左右不合,上下虚实不分,做不到对拉拔长,动外不能引内,内劲不催外形。开合不知辩证。
推手时,急于求成,违背"后发制人""后发先至"的技击原则。不能"舍己从人"求懂劲,常犯顶、丢之病。违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则。无机强发劲,得机犹豫不定,舍近求远,能刚不能柔,柔中无刚。引击时,重、轻、空使用不当。无根少棚、与彼合力不当、自身之力不能相合等。
二、能改
知错是改的前提。能改才是知错的目的。学习太极拳难,改正错姿更难。只要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纠拳错姿的难事,就会迎刃而解。常纠不懈,太极拳功夫定能长进。
怎样用心改错呢?
二、制订时间,按部就班
三、选择方法,促进改正
选择适应的方法,能省工,省时。改正时要根据错误的客观性、选择适宜的改正方法。
总之,知错能改在于心,心静用意为先导,细心研探求规律,虚心求学莫骄傲,留心总结积经验,恒心练功求真谛。
--"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读后
陈惠良
吴老任何时候都是顶劲虚领,从学者有目共睹,而且吴老也不知嘱咐过大家多少次,对《心会歌》中"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以及《周身大用论》中"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等字句要用心揣摩。并提示:"喉头指的就是人的头顶。"他认为:"头占人体七分之一,若不正势必影响人体重心的稳定。因此习拳之初,就必须注意下巴颏儿微收,头顶百会处,似有绳系着微微上提,但切不可刻意一顶,以免用意大造成颈项强直的毛病,故曰'虚领'。能如是,头面也就自然中正,面容端庄、神凝於耳了。"他不但这样说,而且言传身教,对虚领顶劲(即顶头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联想到吴老生前曾告诫过我们:"要想把太极拳学好,你必须有万夫不挡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否则是功败垂成。"可不是吗?太极拳融儒、释、道三家於一炉,涉及生理、心理、医学、力学、哲学、气功等众多学科,它博大精深、道技并重、内外兼修,是一门难修、难练、难以致用的拳术。若偷懒、取巧、不上心、不用脑、不肯下苦功夫,怎么可能窥其门径、悟真得道呢?
",我从多年练拳、教拳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站桩对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和加深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简单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桩式。
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和太极桩。
"点"的感觉。到中乘,也就是"懂劲"阶段,修炼者体能大大改善,身上有空松之感,如行功盘架时,脚下阴阳变化,手上轻扶松柔动态只有点在运行,身体空松得五脏六腑似乎没有了,头脑空空,脚下双轻自然腾虚。
为了更好的理解以点打面,可以用锥子尖来形容。老辈妇女在层层布片粘合在一起的厚硬的鞋底上纳线,也就是纳鞋底。这种鞋底,十分坚硬,要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然后穿针引线。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硬厚的鞋底抵挡不住锥尖。这小小的锥子尖,正是以点打面取得胜利。
追求太极点者,习练操作时,可将前进方向在食指前设计一个点,以食指不着力轻轻循点舒伸,日久便会有点的感觉,臂及周身大有轻灵之感。这是在松柔状态下的阴阳变化中的运行艺术。
研究太极点是行于大道。有了太极点,便显现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大我小,你小我大,你来我隐,你走我显,阴阳变化,其妙无穷。太极点是拳人必须研究的技击工程,点是克敌制胜的尖端武器。当然,点的求取,要老老实实遵道而修,杨振基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太极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真是一语中的。
歌谣曰:"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它充分说明,放松是演练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这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但从当前情况看,不少演练者对此还认识不清,做得不够,有的动作拘谨,面红耳赤;有的周身紧张,架子绷得生硬;也有的只知练拳,还不懂什么叫放松、为什么要放松等。因此,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对练好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现就个人体会谈点看法,诚请拳友指正。
一、放松的含义和作用
放松,就是演练时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紧张情绪或压力;肢体的各个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特别要十分注意松肩、松腰、松胯、松腿部,尽量以骨酪的自然支撑力把人立起来,一点僵劲都不要。动作轻灵柔和,从容自如,含蓄匀称,顺遂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但不能软弱无力或随随便便。放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放松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二、怎样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什么是太极拳?
"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词,它表示了人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拳"这种运动形式有其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健身,二是技击。古人把技击放在第一。中国的传统拳术种类繁多,大约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其名称有以动物形象命名如:黑虎拳、蛇拳、鸭拳等;有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太祖拳、燕青拳;有以演练特点命名如:戳拳、地趟拳、醉拳等。唯有"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道教的精义"太极"两字来命名。那么什么是"太极"呢?"太极是阴阳之母"。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并且阴、阳两个方面必须是协调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寻求协调、平衡的过程中求得前进和发展。以"太极"命名的"拳"就是贯穿这种寻求协调、平衡的原理,去练习拳术,研究拳理。通过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平衡达到健身长寿;通过打乱对方的协调、平衡达到制人取胜;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太极拳可以定义为"是一种按照中国传统道教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
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怎样练好太极拳?
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有信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太极拳确实比其它拳术、健身术难度大,复杂得多。其次还要有一位好老师。这个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要是明师,要能明示拳理,明摆拳架。三是要钻研理论。太极拳是文化拳,不明拳理,只求形式是难于登峰造极的。
另外练好太极拳还要经过五个阶段:一是学拳。现代各式太极拳的套路都很多,要想学会一个套路必须扎扎实实,一式一式去学习,这个阶段对初学者非常重要。二是修拳。一个套路学完了并不等于学会了。还需要经老师一个式一个式的纠正动作,使之达到标准。现在许多练拳者不重视修拳,学完后就自己去练,往往练走了样,结果造成了动作不标准,劲路不通畅。养成一些坏毛病后还不好再纠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指此。所以修拳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阶段。三是练拳。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一套拳已经熟练掌握并基本合乎规矩,达到标准,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苦练,俗语讲"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拳打万遍自然精"。四是内外合一。学会了套路,依样画葫芦地打拳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即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进入太极拳的"懂劲"即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动作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脊发出的力达到四梢。使练拳者由"着熟"升华到"懂劲"。五是随心所欲也就是"神明"阶段。这个阶段进入了太极拳的高层次,一套拳不仅从外形上打的舒展、漂亮,而且从内劲、呼吸上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觉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
70岁,齐白石画虾才进入化境,虾才成为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的向背、阴阳、轻重、厚薄、软硬等,都在简略的笔墨中充分传达出来,而且看上去总象在水中,是湿润润的。白石老人自己说:“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虾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过:”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的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齐白石的画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气韵生动。
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国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一定会学有所成。
t+i9d
GlFL,gl(`
标签: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