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老庄侃太极之一)心 平 气 和
说起“气”这个字,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特别是练太极拳的朋友们。有的一说太极拳就总提这个“气”字。有的一说太极拳就回避这个“气”字。这就将现代的太极拳分成了两大类。这就有点像金庸《笑傲江湖》中笔下的华山派的“剑宗”与“气宗”。“剑宗”重视的是千奇百怪、名目繁多的招式、技巧。“气宗”重视的是用“内气”驾驭化繁为简的区区几招。这就有点像一架汽车,一个重视的是汽车的外表,一个重视的是动力系统。当然,现实中我们所能够了解的“气”远远不如金庸笔下的“气”那么威力无穷、无所不能。但是,我们却每个人对“气”都有真切的感受。例如:谁没有打过“哈欠”“喷嚏”“打嗝”“咳嗽”“放屁”。谁没有感受到人的体腔内有压力的转换。而且,这种气压的转换和我们的肺呼吸有关系,但绝不是同一回事。如果说这种生理现象就叫“气”的运行,我想也许大家不会反对吧。这种“气”的压力差,像活塞做功的原理一样驱动了人的生命活动大家也不会反对吧。只是,这种生命活动的方式能不能通过训练而变得更加强大。这个问题也许才是我们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气”的功能,早已经被神吹得失去了真相。神吹得让人们厌恶了。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如果,从中文里将“气”字去掉不用的话,从中国传统的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中医等诸多领域里不再用“气”字的话,那么,很多问题就不好办了。翻开我们中华民族源头上的书《易经》《黄帝内经》就已经用了“气”的说法。再沿着历史的长河到今天,的确是一“气”贯通啊。《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早已经是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了。无不被中医、养生、太极、内家拳的练家子们奉为座右铭。其实这句经典早就告诉了大家,如何感知“气”和你的关系。只是你没有真正做到“恬淡虚无”所以真气就不会从之。反而离之。可以说,后世的所有修炼者都是在诠释“恬淡虚无”实践“恬淡虚无”而力图达到“真气从之”的境界。只是各家各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太极拳经中:“腹内松净气腾然”这一句也是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一种解读而已。“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是一种解读方式。中医的“一气之盈亏”“一气之开合”都是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诠释。 可见“气”字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太极拳更是不能回避“气”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心平气和”的正视“气”这个问题。“鱼儿离不开水,人儿离不开气”啊。 当今,学术界是世界各地文化、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以后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所以,大家在某些领域的交流上缺乏共同的标准,形成了各种沟通的障碍。这对于学术交流是不利的。例如:在讨论太极拳的时候,有的人是用的西医的解剖学作理论依据。有的人是用的中医的解剖学(经络学)作理论依据。搞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就算都是用的西医解剖学作理论依据,但是有的是站在神经的角度 、有的是站在血管的角度、有的是站在骨骼的角度、有的是站在肌肉的角度诠释太极拳。就算都是从力学领域讨论太极拳,但是有的是从刚体力学的角度出发、有的是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出发、有的是从场力学的角度出发去诠释太极拳。就算都是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的领域去研究太极拳吧。有的是从“精”的层面,有的是从“气”的层面,有的是从“神”的层面去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风马牛不相及”浪费时间而已。就算都是一家人,从哲学的范畴诠释太极拳。都会是各唱各的调。例如:一本《黄庭》在手的道家陈王庭、谙熟诸子太极图悟缠丝精的儒家陈鑫、还有只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一代。所以,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形象。千江水映千江月啊。这些现状对于后学都是很不利的。也许正是在“博大”的掩盖下而失去“精深”的东西啊!太极拳界也许真正到了,该“心平气和”的面对许多太极拳不可回避的问题的时候了。因为热爱太极拳的人愈来愈多,为之花费心血的人愈来愈多。太极拳——已经作为一门人体科学了。我们总不忍心让这些为太极拳奋斗终生的人最后说:哥只是你的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