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年龄,但从外貌上看却是不一样的感觉,有些人会看上去很年轻,有些人一眼看去显老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都是各人的基因不同吗?专家说,可能不是,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饮食,饮食不平衡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健康饮食都有哪些呢?敬请收看本期的健康大智慧听李刘坤老师讲中医辩果蔬。
下面是该视频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
健康饮食
“杂食者,美食也”——杂与精的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
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种类虽然是有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不利,偏食和食物过精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元素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营养素的过剩。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古人说:“杂食者,美食也!”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25~30种不同的食物,可谓杂矣!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民间也强调“饥时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据报道,在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饮热水、热粥的习惯。故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论语·乡党》篇中说:“食不语,寝不言。”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高谈阔论,以利纳谷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当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衡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饮食养生
冬季严冷,气候异常干燥,人们很轻易感冒、咳嗽、得鼻炎。下面针对这几种常见病先容几款行之有效的药膳方供大家参考,既养分又健康:
茶豆饮
功效:绿豆甘冷,清热解毒,能治痧痘热毒,加茶叶利尿,白糖清热,用于治疗风行感冒咽痛发热、小便不利或兼有尿痛者。
原料:绿豆30克,茶叶9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茶叶用纱布包好,与绿豆一起加水煎煮,待绿豆熟时,往茶叶,参加白糖溶化。
用法:热服,可一次或分次饮用。
板栗炖猪肉
功效:润肺化痰、补肾健脾。
原料:猪瘦肉500克,栗子300克,葱、姜少许,料酒、砂糖、酱油适量。
做法:将猪肉切成小方块,栗子剥皮;锅中放油与砂糖炒成黄红色,参加酱油,放进猪肉、栗子、葱、姜、料酒同煮,至肉软时即可。
用法:佐餐,吃肉食板栗,逐日2次。
雪梨川贝汤
功效: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用于感冒后咳嗽的帮助治疗。
原料:雪梨2个,川贝母4克,冰糖75克。
做法:将雪梨往皮往核切成小块放进大碗内,参加川贝、冰糖及净水150毫升,待锅内净水烧沸后,隔水将碗放进蒸锅内蒸1小时取出温服。
用法:饮汤食雪梨,逐日3次。
辛夷煮鸡蛋
功效:疏风通窍。实用于慢性鼻窦炎、流脓涕等症。
原料:辛夷花10克,鸡蛋2个。
做法:将辛夷花放进沙锅,加净水2碗,置火上,煎取1碗;鸡蛋煮熟往壳,刺小孔数个。将沙锅复置火上,倒进药汁煮沸,再放进鸡蛋同煮片刻即可。
用法:饮汤吃蛋。此为1日量,分2次服食。
丝瓜藤煲猪瘦肉
功效:清热消炎,解毒通窍。实用于慢性鼻炎急性发作、萎缩性鼻炎、鼻流脓涕、头痛等症。
原料:丝瓜藤1米,瘦猪肉60克。
做法:丝瓜藤洗净,猪瘦肉切块,同放锅内煮汤,至熟加少许盐调味即成。
用法:饮汤吃肉。此为1日量,分2次食用。5天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李刘坤,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院士·学科专家组成员,师从三代清代慈禧太后御医之后、清代太医院院长传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多次赴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诊疗活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近4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