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要解决四件事:衣、食、住、行。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人类对锦衣美服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注定了服装行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
然而,在伊犁,这样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不管是遍布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个性服装店,还是各大百货公司,都难觅本土品牌服装的身影。
事实上,本土的服装品牌难进本地的主流商场,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自治区经信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新疆地产服装在内销市场的比例不到10%,服装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省市第27位,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西藏。
如果说新疆本土服装已处于弱势,那么伊犁服装业是其中更弱的:2010年,新疆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约4000多家,年销售收入16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15家;而2012年,伊犁河谷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仅有90家,年销售收入合计为5000万至6000万元,单个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没有一家。
伊犁服装业为何举步维艰,难以发展扩大?伊犁发展服装业有没有优势?面对内外两个巨大的市场,伊犁服装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招工难 留住更难
8月21日,在伊宁市塔斯布拉克民族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十几个工人在忙碌着,谁也顾不上说话。即使看到记者进来,他们也只是抬头打量了一下,继续忙着手中的工作。“最近我们太忙了。”公司负责人金艾斯古丽对记者说。
2012年,在第一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上,塔斯布拉克民族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新疆十大民族服装品牌”的称号。服装节结束后,塔斯布拉克公司就源源不断地接到服装订单,其中一半以上是出口服装。
然而,当订单送到面前时,不是每一家服装企业都能像塔斯布拉克公司这样有底气地接下。“由于人手不够,按照合同的要求,很多订单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交货。”8月22日,伊宁市金鸟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刚对记者说。
人员不足的问题,似乎很好解决。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企业想要招聘到熟练的服装工人,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登了3年的招聘广告,没有招到一个熟练工人。”曾刚苦笑道。
“年轻的女孩,宁可去当营业员、销售员,也不愿来服装厂工作。辛苦就不说了,她们还觉得这样的工作也不体面。愿意干这一行的,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8月22日,伊宁市英梅制衣厂负责人马忠英告诉记者。
在马忠英的计划中,原本要招收100名工人,可截至目前只招到10余名工人。“在乌鲁木齐批发市场,我们生产的马来服供不应求,可是人手不够,想多生产也没有办法达到。”
有时为了招到工人,服装企业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相应的培训机构太少,熟练工人就这么多,想从别的企业挖过来,只有出高薪。不过,对于企业来说,即使如愿以偿,用工成本无形中也会增加很多。”曾刚说。
为了留住工人,一笔订单即使没有利润,企业也不得不接下来。否则没有活干,工人走了之后,就很难再招回来。
记者了解到,招工难、用工贵、难以管理,几乎是所有服装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前面说好的待遇,可能活干到一半,工人就提出新的要求,一旦无法满足,就立即停工,让企业左右为难。或者工人们听说哪一家企业给的工资更高,不等老板有所反应,可能哗啦一下工人就走了一片。”曾刚说。
缺资金 难以发展
要想解决用工的难题,除尽量留住熟练工外,主要的办法就是招一批“生手”进来,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培训他们,并期待他们能长期干下去。
在伊宁市英梅制衣厂仓库的一角,记者看到了一大捆不合格的服装。“厂子搬到伊犁街后,以前的工人嫌远都不愿过来,只好重新招了一批女工。可是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在服装厂工作过,为了让她们能尽快上岗,工厂只好拿出来几万元的布料让她们练习。”马忠英说。
让企业更加苦恼的是,即使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培训工人,企业也未必能够得到一批可以依靠的骨干。
2012年3月,为了学习苏绣的先进技术,伊犁绣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仲成从特克斯县挑选出10名“绣娘”,派往苏州接受为期90天的培训,学员的学费、交通费、生活补助费都由公司承担。“原本希望这10名‘绣娘’学成归来后像播种一样,给其他的更多妇女传授这门技术。可是,还没有开始生产,其中的个别‘绣娘’就提出待遇条件,而根本没想到她还没有为公司创造一元钱的利润。”8月23日,肖仲成对记者说。
相同的问题,马忠英同样遇到过。马忠英给记者介绍说,服装企业都是按件计酬,由于能力不同,一个月下来,工人们的工资自然高低不一,这是正常的。可是就有工人想不通,一些拿得少的人不愿意,觉得不公平。“这部分工人没有好好想过一个道理,付出不同,收获自然也不会相同。”马忠英说。
除“用工荒”外,对于以小微企业居多的本土服装业来说,融资是个大难题。“企业要发展,无论是引进设备还是招聘人才,都需要资金。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想要从银行贷款,困难重重。现在,我们小微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资金,就扩大不了厂房,生产徘徊不前,效益上不去;这样,企业也不能为技术工人提供高薪,当然更留不住有能力的设计师。”8月23日,伊犁坤漠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晓英告诉记者。
“一元钱难倒英雄汉”,在本土服装企业,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不久前,马忠英从内地引进一台新设备,但因体形稍大而搬不进社区提供的车间,最后他只好把新设备退回内地厂家。“缺少资金,没有自己的厂房,又没有房产作为抵押,所以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他说。
“很多时候,订单任务还没有完成,却到了给工人支付工资的日子。这时,如果能有几万元的流动资金,就能解决问题。可偏偏这几万元钱,就难倒了我们。”马忠英说。
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让本土服装企业只能停留在低成本的竞争层面。“本土服装企业普遍以‘抄袭’的仿版为主,这样很难以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即使他们愿意来我们这里,本土企业也很难承担他们高额的薪酬。”包晓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