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秦光荣: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秦光荣: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1-27 17:09 编辑: 网络 查看: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光荣

  (2013年9月6日)

  今天,省委、省政府对昆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现场调研,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昆明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提升昆明城市品质的思路和举措。今天上午,我们先是登临了昆明城的主山——长虫山,一览昆明北市区全景,并观看了铁峰庵文化遗迹;接着又来到滇池旁边,观看了海东湿地,在此凭栏眺望波光粼粼的滇池,并听取了昆明市“一湖四环”、“一湖四片”规划建设情况。登高望远,昆明半城山水半城湖,山水秀丽、水天一色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山大水的空间格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保护美丽春城、建设美丽春城的重大责任。刚才,昆明市汇报了现代新昆明建设情况,根据半年来的调查研究,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透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深刻反思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城市求新求变的合理方向和正确途径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才能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这座城市的生命,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可以透过城市的建造和人类的活动来回顾昆明的发展轨迹。昆明有2400年的建城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历史文化。在昆明的发展中,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人物是不能忽视的:一是公元前280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修池立国”,将古代中国南方的楚文化带入滇池地区,滇池地区从此开始与华夏文明的主要支系融合,并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二是元朝赛典赤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期间,于公元1276年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在滇池盆地疏浚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现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华坝水库之坝,就是始于赛典赤;还在滇池下游清除出水口的淤泥,整治河道险阻,使滇池水可顺畅流入金沙江,避免城市被淹,同时“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从而使滇池周边地区呈现一片富饶景象。三是公元1381年,即明洪武14年,沐英、傅友德率30万大军征平云南后,在昆明建置城池。当时云南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沐英请来了全国著名的建筑大家汪湛海先生,主持昆明城的规划建设。汪先生到昆明后,“审山龙,查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经八年之惨淡经营,功始告成”。汪先生利用长虫山与滇池之间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把老昆明城建成一个灵动的乌龟形状,堪称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精品杰作。四是近代抗战期间,昆明在全国乃至世界成为焦点,全国各地涌入的国民政府要员、大学教授、银行家、商人以及各路军人,跟随南迁的老百姓以及援华的美国军事人员在这里汇聚,特别是一批文人学者聚居昆明,一时间,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篇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以来,昆明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一湖四环”、“一湖四片”、“一主四辅”的空间格局。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轨道交通、绕城高速内环和外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实现转场运营。三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回顾过去,昆明城市规划建设取得许多成就,但是昆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善于反思,正确认识昆明城市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找准合理方向和正确途径。这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就昆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谈几点看法。

  第一,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文脉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城市软实力或潜在竞争力的核心,是一座城市深层价值的源泉。走进一座历史名城,即使是一些残垣断壁,也镌刻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我们看过古都西安的大雁塔,也曾在北京城的古城墙下漫步,这些都会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回顾,勾起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件的回忆。但是,反思昆明的过去,我们在以往的规划建设中,对原有形成的城市特色、历史文脉保护不够,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许多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拆除。这对昆明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填平护城河;80年代拆除武成路、金碧路原有建筑,使古城的历史风貌荡然无存。曾经十分有名的“云津夜市”、“螺峰叠翠”、“灞桥烟柳”等古老的昆明人文景观不复呈现,只留在文字记载和老昆明人的记忆之中。总之,由于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基本被无情摧毁,许多古迹特别是名人故居要么部分倒塌、要么全被拆除,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第二,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昆明古城的规划设计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文化理念。昆明古城的规划设计,是一种大山大水的空间布局格局。我们先来看昆明的山。中国传统文化把山脉称为龙,认为来龙远大,越是雄浑、越是壮丽,再伴有大江河、大湖泊、大平原或大坝子,这些地方就是人居环境上好的宝地。昆明的老城设计符合这个要求,城外有长虫山、金马山、碧鸡山等大山。特别是北边的长虫山,是昆明的主山,是从中国人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起脉,行徊曲折,伸缩起伏,从东北方向蜿蜒而来,气势雄浑。老昆明城的规划以长虫山为靠,城东以金马山为屏,城西以碧鸡山为护,城南以滇池水域为堂,形成“大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另外,长虫山向南逐级而下,依次为圆通山、螺峰山、五华山,与翠湖一起,在城内形成了“小三山一水”的格局。我们再来看昆明的水。昆明的南面有滇池,过去形容滇池为水满盈野、荻苇蔽天,绿杨铺岸、江空月明,这与北、东、西三面群山形成绝妙对景,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佳境。昆明城以滇池作为城市开阔的明堂,从而让日照更充分,让城市的空气更清新,此外,城边有护城河、盘龙江等大小河流,城内有纵横的大小河塘,可谓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建筑之间隔水或隔空望绿,相互通透。总体上看,这是一种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大山大水的空间结构,是一座风光旖旎的山水城市。可惜的是,昆明在过去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尊重,任意破坏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随意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城市中心区与各片区由放射组团的田园形式逐渐转化为“中心摊大饼”的形态,破坏了优美的山水风貌。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后期,围湖造田,破山毁林,埋河建路,对城市原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很难见到城市里面河塘流水、满目翠绿的景象了。再比如,西山脚下一些建筑使得本来自然山水交相辉映的生态画卷大煞风景;翠湖及周边的五华山、圆通山、螺峰山“小三山一水”传统空间环境被破坏。